
▲004型航母假想CG
最近半个月,大连造船厂的船坞成了西方卫星的 “重点监控对象”。Planet Labs 和 Maxar 的 10 月最新卫星图像显示,此前仅见雏形的船体分段已完成初步组装,新增的巨型模块与常规动力航母截然不同,连美国海军研究院的分析师都在报告里直言:“这显然是核动力超级航母的特征”。一年多来的“卫星追踪”,随着舰体轮廓日渐清晰,终于让西方专家们坐不住了。

▲大连造船厂某船坞
从模糊像素里算出的庞大体格最具冲击力。西方分析师测算,004 型水线长度已超 330 米、宽度突破 43 米,这组数据比福建舰多出 10%,比美国福特级更是多出近 6%。按舰体尺寸与排水量的正相关规律,保守估计其满载排水量将达 11 万吨,乐观测算则直奔 12 万吨。对应的飞行甲板更可能达到 340 至 350 米长、80 米宽,比福特级多出两个篮球场的面积,意味着能多停放 4 至 6 架舰载机,单日出动架次或提升 20%。

▲003对比福特号还是有点小
核动力基本上是板上钉钉了。大连造船厂新增的专用码头已搭建辐射屏蔽设施,其布局与美国诺福克基地的核动力舰船维护区高度相似。虽然国防部发言人仍以 “不掌握具体情况” 回应,但海军高层去年 “已无技术瓶颈” 的表态,结合福建舰电磁弹射器的成熟应用,让西方逐渐接受一个事实:中国不会重蹈法国戴高乐号移植核潜艇反应堆的覆辙,而是具备了专用舰用核动力系统的研发能力。
3 年前福建舰下水时,西方某些专家还在嘲讽电磁弹射器 “必然失败”,甚至一些人言之凿凿这是“土法上马”的面子工程,言外之意,这么先进的东西,美国都磕磕绊绊,中国人怎么能搞出来呢?

▲中国电磁弹射成熟性可靠性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但前不久的新闻大家也都看了,就在今年3月份,歼-15T、歼-35与空警-600都顺利完成了福建舰的弹射起降作业。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歼-35还成为历史上首款电磁弹射五代机。美国海军虽然有F-35C,但目前只能在3艘尼米兹级航母上由蒸汽弹射起飞,而现役唯一装备电磁弹射器的福特号航母当前并不具备弹射F-35C的能力,需要等到返厂大修后才能实现。而美国第一艘能够电磁弹射F-35C的航母——肯尼迪号,虽然建造时间比福建舰早了足足6年,服役时间却要推迟到2027年,比即将服役的福建舰晚了足足一年半。
这种 “中国速度” 让西方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的造船实力。12万吨的核动力电磁弹射航母,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而且除了已经官宣的歼-35、歼-15T、空警-600组合,还有攻击-21隐身无人机以及多型无人僚机,甚至于沈飞正在试飞的新型六代机,都将在不远的将来上舰。
反观美国,造舰工业的衰退已成定局。能建造航母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是 “独苗”,其所需零部件 80% 依赖进口,2024 年审查显示,福特级 3 号舰 “企业” 号延期 18 个月,肯尼迪号更是比福建舰早开工却要晚至 2027 年交付。更致命的是熟练工人短缺,美国航母工业基地联盟报告称,仅福特级建造就缺编 3000 名焊工,供应链波动导致 2020 年采购的钢材到 2023 年价格暴涨 150%。

▲美国海军报告指出造船能力相差230倍
这种衰退不是偶然。美国民用造船业全球占比不足 1%,产能仅为中国的 1/230,费城造船厂这样的百年老店如今要靠韩国企业收购才能生存。而中国造船业 2024 年包揽全球近 70% 的订单,从 LNG 船到豪华游轮的全产业链能力,为航母建造提供了坚实基础 —— 造一艘 12 万吨航母所需的 3.5 万吨特种钢,仅占中国钢铁年产量的零头。
美国曾在冷战后规划过 12 万吨航母,最终因成本与技术风险缩水为福特级。如今 004 型的建造,相当于中国在实现美国未竟梦想。按目前进度,004 型预计 2027 年下水,而美国同级别的航母图纸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造船厂不允许建造这么大的航母
有人说,那美国就不能重新设计更大更新的吗?确实可以,但是眼下福特级已经拖拖拉拉每一艘进度都落后几年,成本涨到每艘140亿美元以上,如果重新设计,设计建造周期只会更长,而且造船厂的配套船坞也要翻新成更大的,最终的成本就更难控制了。
关于新型航母的进展,前段时间也有记者在国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问了,而发言人那句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推进” 的表态,大家猜猜是什么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