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量子雷达生产 F-22和F-35隐身优势坍塌?(组图)

当F-35代表美国航空工业尖端技术,在全球逞威,轻易压制俄罗斯引以为傲的S-300/400防空系统时,大家原本认为只能指望歼-35E大量出口后,才能凭借以攻对攻的方式,博个旗鼓相当。但近日美国“Army Recognition”网站援引《南华早报》提到的“量子雷达”,却提供了单方面抵消F-22A、F-35数十年隐身技术积累的新方向。



▲“量子雷达”是个相当新颖的概念

所谓量子雷达,其实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Lloyd,在2008年提出的一个远程探测概念。其核心理念是利用光子的量子特性,以全新手段探测远程目标的位置。说白了,以前的雷达利用电磁波反射,来确定目标位置,而量子雷达使用的是光子,基础架构类似,只是手段不同。在2012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光学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构建了一个抗干扰能力极强的“量子雷达”模型,被视为该领域最重要的发展方向,轰动一时。



▲雷达这种东西,万变不离其宗

但美国很快发现,量子雷达在现有科技水平下,最大的价值在于颠覆传统雷达工作机制。像F-22A和F-35这类针对传统雷达的隐身战斗机,自然也深受影响,甚至是遭受灭顶之灾。因此,美国对“量子雷达”的后续研究,随即转入地下,已经很多年没有公开消息。但对当时尚未装备歼-20的中国而言,量子雷达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方向。2016年,由多家单位共同研发的国产量子雷达登场,并在外场大气层内完成探测试验,证实具备上百千米的探测能力,灵敏度相比传统雷达也大幅提升。



▲哪怕到现在,美国五代机的积累也超过其他国家

《南华早报》则在近期的文章里提到,中国已经开始量产成熟的四通道单光子探测器,这种理论上可以称作“量子雷达”的先进设备,在探测F-22A和F-35时,由于后者缺乏准备,将在更远距离上被发现。到此为止,都是好消息,但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理想。这里以发展路径非常相似的米波雷达为例,在冷战早期雷达大量铺开之际,苏联看上了米波雷达抗干扰能力强、作用距离远的优点,大力发展并整合到地空导弹系统之中。



▲倒霉的F-117A事后就退役了

由于当时米波雷达定位精度低,所以苏联只是用其来远程预警,真正的精确定位依然依赖短波雷达。这种互补模式贯穿了整个冷战,并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击落美军F-117A时,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急于解决隐身战斗机威胁的中国,后来捡起了苏联这套理念,最终发扬光大,成为现在公认对五代机威胁最大的先进米波雷达(国内特意加了个“先进”标签,就是为了和传统雷达区分,因为两者已经完全不是一种东西)。



▲在击落F-117A时立下大功的P-18米波雷达

现在的量子雷达,实际上和早期米波雷达的境遇差不多,理论上潜力很大,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光子本身非常敏感,区分杂波和反射波的难度超级大。在这种情况下,其并不具备全面取代传统雷达的能力,利用特殊性能,配合反隐身雷达才是当下最合理的方式。国内现在生产的“量子雷达”,大概率就是这种辅助设备。也许在若干年后,量子雷达有可能更进一步,真正成长为类似先进米波雷达的核心设备,但现在肯定是不行的。



▲中国隐身作战体系已经初步成型

从歼-20、歼-35,到先进米波雷达和量子雷达,甚至是歼-36、歼-50,以及刚刚出现的大型隐身无人轰炸机,国内在隐身/反隐身的道路上,不知不觉已经走得很深。而美国虽然是这条道路的开拓者,在40多年前就提出了整套概念,却俨然有种发展乏力,逐渐落伍的感觉。表面上每一个项目单独来看,都有自己的偶然因素,但偶然多了,也就不是偶然了。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