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画面细节来看,中方参训官兵精神抖擞,单兵装备极具现代化气息。主要武器为191型突击步枪与192型短突击步枪,部分官兵头盔上配有全包式降噪拾音耳机,这一配置通常只出现在执行高危任务的特战分队中。军迷很快辨认出:这支队伍中很可能混编了海军蛟龙突击队的精锐力量。
实际上,这并非中沙第一次携手训练。回顾“蓝剑”系列演习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看到双方合作的演进脉络。2019年11月,首届“蓝剑-2019”在沙特吉达举行,那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破冰之旅”。当时中方派出了蛟龙突击队,沙特则出动皇家海军第二特战大队。双方混编小队进行基础战术、登船和反恐科目训练,重点在于互相熟悉、建立信任。
四年后的2023年10月,“蓝剑-2023”移师中国举行,持续17天。训练内容显著扩展,涵盖攀登、直升机滑降、潜水、登船解救被劫商船等24项实战科目,重点围绕反恐与护航任务展开。这标志着中沙合作从“了解阶段”进入“协同阶段”。

而今,“蓝剑-2025”则是一次全面升级。从参训部队的构成到装备的细节,都透露出强烈的实战导向。不同于以往偏重“非传统安全”的课目,这一次的训练很可能涵盖沙漠突击、要点夺控、两栖登陆与纵深清剿等更高强度的实战场景。沙特辽阔的沙漠和漫长的海岸线,为这些课目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环境。中方参演官兵配备的短突击步枪和降噪耳机,恰恰是城市反恐与舱内清剿作战的标准配置,意味着这次演练更接近“实战协同演练”,而非单纯的交流性质。
从装备升级的角度看,这次演习的变化尤为引人注目。2019年时,中方士兵仍使用95式步枪;而如今,191、192系列步枪搭配光学瞄准具和高切头盔,代表了中国陆战单兵装备的最新水准。特别是192短步枪,专为狭窄空间突击设计,在登船、室内清剿任务中具有天然优势。这一代装备的登场,象征着中国特战体系已经从“单一平台作战”向“模块化协同”过渡。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装备迭代,更体现出中国海军陆战队在远洋任务中的角色转型——从单纯护航力量,转向具备“快速介入”“精准打击”“复杂环境作战”能力的综合作战力量。

而“蓝剑-2025”的战略时机,也耐人寻味。就在一个月前,沙特刚刚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条约,获得了伊斯兰堡提供的“核保护伞”。紧接着,沙特三军高层代表团访问中国,双方举行了第六次中沙军事合作委员会会议。据传,沙特方面已表达采购歼-35E隐身战机、红旗-9BE防空导弹、红旗-19反导系统、VT-4坦克及“翼龙”-3无人机生产线的意向。虽然尚未获得官方确认,但中沙防务合作的层级已明显从“装备采购”迈向“体系共建”。
在这样的背景下,“蓝剑-2025”的举行,不仅是军事训练,更是中沙战略互信深化的象征。对于沙特而言,近年来中东安全格局剧变——以色列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导弹穿越沙特领空,而美制“爱国者”防空系统却毫无反应,这让沙特深刻意识到:美国安全承诺的可靠性正在下滑。此时与中国携手开展深度联训,无疑是在重新塑造沙特的安全依托。
对中国来说,这同样意义重大。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中国在该地区拥有巨大的能源与贸易利益。通过“蓝剑”系列演习,不仅能提升对远洋战区环境的适应力,也能为在红海、亚丁湾等地执行护航与维稳任务积累实战经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种实战化、体系化的联合训练,正在逐步构建起以中国为核心节点的中东安全合作新格局。

当前,沙特与巴基斯坦、阿联酋正在推动建立所谓“中导预警联盟”,而中国第47、48批护航编队常年在红海、亚丁湾活动。如果将这些因素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一个横跨波斯湾、红海到阿拉伯海的“安全协作链”正在成形。这不仅削弱了美英法在该地区的军事主导权,也为中东国家提供了除西方外的全新安全选项。
可以说,“蓝剑-2025”已不再是一场普通的联合军演。它既是中沙两国关系进入战略新阶段的象征,也是中国军事外交在中东“由点到面”展开的重要标志。从2019年的“破冰”,到2023年的“反恐协同”,再到2025年的“实战化协同”,中沙防务合作的轨迹,正清晰地指向“共同维护地区稳定”的目标。
对中国海军陆战队而言,这是走向世界舞台的一次自信亮相;对沙特而言,这是打破单极安全依赖、迈向自主防御的关键一步。而对整个中东来说,“蓝剑-2025”或许正在开启一种新的地区安全范式——一个由东方力量共同维护的、多极共存的安全格局。“蓝剑”的锋芒,正在沙漠深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