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女孩子们的穿搭看起来“轻盈”了许多?不是衣服少了,而是……里面,好像少了点什么?
没错,你没有看错。法国的确有一股正在悄悄蔓延的时尚趋势,那就是:
“Sans soutif”(不穿内衣)已悄然成为一种集舒适、解放、自我认同于一体的新潮流。

那么,这股“去Bra风”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偏偏在法国率先爆发?她们为什么决定脱掉这个小小的衣物?今天我们就来扒个清楚。
所有故事的起点,都要回到那个改变世界的年份:2020年,新冠来了。
法国封城、居家办公、全民窝家喝红酒的时候,另一个“社会习惯的滑坡”悄悄发生了:女性开始不穿内衣了。
“起初只是家里懒得穿,后来发现根本没必要穿。”
“在家的那几个月,我的Bra都快长毛了。”
“自由得有点上头,为什么以前要穿那个东西?”

“我以前穿这玩意儿……是为了什么来着?”
然后这个问题,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在Ifop的那份权威数据里,有几个数字很有料:
2020年疫情前,法国25岁以下女性中只有4%会选择不穿内衣,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猛升到13%。
同期,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最高也才3%,所以,法国女性在“说再见Bra”这件事上,彻底遥遥领先。

而且,她们不仅是“脱”,还“说”——
她们在社交平台上写下自己与Bra的“分手信”;在博客、视频、播客里回顾从初中戴上第一件Bra到如今彻底脱下的心理历程;甚至把这件事,上升成一种人生哲学:“穿不穿Bra,是我和自己身体之间的私事。”
Leslie,36岁,是巴黎一所图书馆的管理员。在法媒采访中她说得很直白:
“以前穿内衣,是因为大家都穿,我以为那是‘必须的’。”
但疫情改变了她。连续几个月窝在家、视频会议只露半身,她突然意识到:
“ 整天不戴胸罩待在家里让我意识到这是多么享受。都说乳房需要支撑来抵抗地心引力,无论年龄大小,都要拥有漂亮、圆润、坚挺的乳房。可我不同意,舒适才是最重要的。”
自此,她彻底抛弃了所有传统文胸,只保留几件运动内衣,跑步用。她表示:“不再为一件120欧的文胸花钱,我的钱包表示非常感激。”
一语双关,笑果拉满。

巴黎街头的年轻女性,依旧会穿修身T恤、丝质衬衫、小吊带,只不过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们不是“懒”,而是觉得,身体本来的样子,就足够好看。不需要托高,也不需要伪装,也不需要迎合任何人对“完美曲线”的幻想。
23岁的哲学系学生Solène就表示:
“从青春期开始,我们就被灌输:胸要藏起来。哪怕还没发育,就被逼着穿儿童款Bra。在海滩,小女孩都得穿上下套比基尼。为什么?她们根本没胸!”
对于她来说,Bra从来不是为了自己存在的,而是为了社会规训存在的。
而她的选择只有六个字:“我,不想配合。”

比如Solène的同学Margaux,胸部比较丰满,她说:“我试过不穿,但总觉得走路不舒服,动作受限。而且……穿了也确实少被看。”
她不是反对No Bra,她只是觉得自己穿了更安心。
而这,恰恰是这场“内衣觉醒”的核心点:自由选择。
不是“谁不穿谁先进”,也不是“谁穿谁落伍”,而是——你愿意穿,那你就穿;你不愿意穿,也不需要任何人批准你。

首先是新式女性主义(Néo-féminisme),这不再是六十年代那种“烧内衣”的反抗,而是更温和、更理智、但也更彻底的一种“解构”:
“我们并不是反内衣,而是反对你告诉我一定要穿内衣。”
另外一个就是身体积极(Body Positivisme)。既然每个人的身体形态都不一样,那么就不该用同一件胸罩去标准化所有胸型。什么“聚拢”“上托”“隐形”……她们不买了。
她们更在意穿得舒不舒服,而不是看起来够不够“性感”。
当然,还有个现实得不得了的原因:贵!真的贵!
一件好点的法式内衣,动辄大几十欧,买来还不能穿太久,一洗变形,弹性就没了;有些品牌还喜欢推“限量款”“粉色系”“少女梦幻”,一套就能让你“为爱买单”。
而如今这代年轻女性,精明得很。她们不愿为“美的幻想”买单,尤其不想买“社会期望”版本的美。
《No Bra》一书的作者Gala Avanzi就深有感触:“我不穿Bra之后,每年少花几百欧。我把钱拿去买书、旅行、纹身、植物,太值了。”
她把这场潮流定义为:“女性对身体控制权的回收。”

就好像法国人,恰好天生急救适合打破常规、反思标准、追求“真实自我”一样。
也许有一天,在巴黎街头,Bra真的会成为“复古单品”。
到那时,或许她们该问的不是:“你为什么不穿内衣?”
而是:“我们曾经为什么觉得必须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