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方称俄装备中国民用雷达 能发现10千米外无人机(组图)

从最初俄乌双方大量使用大疆无人机开始,中国民用商品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应用,就一直是个焦点问题。近日,乌克兰“Defence-Express”网站声称,已经发现俄罗斯防空部队使用中国反无人机雷达的证据,并得到美国“Defence-Blog”网站的证实。



▲这种事其实在大家意料之中

文章声称,来自中国的FSTH-LD02/03雷达,已经成为俄罗斯第22防空导弹团的正式装备,作为针对FPV轻型无人机的搜索装备来使用。尽管目前并没有其斩获战果的直接证据,但一款专精低空搜索的雷达,能起到多大效果是不言而喻的。FSTH-LD02/03都是浙江凡双的商品,从公司网站上,可以看到这俩属于非常标准的民用规格商品,主要用于10千米以上的低空探测。雷达使用相对原始的机械扫描机制,能探测到雷达反射截面积0.01平方米的低敏目标。此外,该公司还有一些进一步升级的迭代型号,性能更加出色。



▲凡双确实有这么个产品

按照国内的管制要求,这些设备直接出口到俄罗斯/乌克兰的难度极大。因此,如果俄罗斯防空部队真按照乌克兰提到的那样,拿到了类似雷达,那就应该是通过第三方中转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实际装备数量注定有限,且缺乏足够的维护和保障条件,也许能获得一些战术胜利,但想动摇战线是不太可能的。事实上,乌克兰也没少从中国买民用规格设备,像前一阵我们提到的,“乌克兰超过90%的无人机零部件均来自中国”,以及一度引发欧美称赞、最终却发现核心零部件来自中国的激光反无人机设备。



▲无人机是俄乌竞争的焦点领域

怎么说呢,乌克兰和西方一方面在这个领域指责中国,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真的大手笔进行支援,凭借史无前例的工业产能,左右战争局势。因此,每当俄罗斯方面出现疑似产自中国的设备,总能引起乌克兰和西方的强烈关注,直到确定性能、规模不足以动摇战局,才会轻松下来。从最开始的大疆无人机,再到后面的轻型山地车辆,以及现在的低空监视雷达,都是如此。至于乌克兰自己将中国民用商品用于军事领域的做法,则绝口不提,可谓是“双标”到了极致。



▲俄罗斯的核心反无人机设备都是自产

40多年前的两伊战争中,正面临经济困局的国产军事工业,全身心投入了对双方贸易中,最终虽然收益不菲,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影响到战局走向,所出口的诸多武器,普遍都只作为训练、二线装备使用。在海湾、科索沃和伊拉克战争,甚至是后续利比亚、叙利亚等地区冲突中,国内出口的诸多武器,也无法撼动美俄欧军火的地位。然而,在俄乌影响世界局势的高强度战事里,如今只是国内出口的民用商品,却已经具备深度影响交战结果的能力,这是非常惊人的。



▲当年出口伊拉克的歼-7没起太大作用

战场是最做不得假的地方,早年非洲战乱时,苏俄武器泛滥就是因为性能可靠耐用,其他国家的武器均逊色三分。如今乌克兰对美制装备趋之若鹜,对于欧洲装备则略有不满,也是双方真实水平的直接反映。而中国虽然没有主力武器进入战场,但仅仅是俄乌双方自发挖掘的几款民用商品,就已经大放光彩,可见真正军用设备的技术潜力。别的不说,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多时间,双方都对反无人机费尽心思,中国却早就有民用商品能做到这一点,可见差距之大。



▲这才是真正反无人机的好东西

因此,歼-10CE在南亚一战成名只是开端,以国内军事武器的发展水平,后续肯定还有更加耀眼的时刻,到时候可就不是像法索那样,一份简单含糊的声明,就能糊弄过去的。



俄罗斯防空部队某宝采购民用雷达对抗乌克兰无人机



▲俄军野战部署的反无人机雷达

战场上的事总能刷新认知下限。最近《防务快报》曝出一条让人哭笑不得的消息:俄罗斯第11军第22防空导弹团的士兵们,正在用从中国电商平台流通的民用雷达,配合FPV无人机拦截器对抗乌克兰的无人机攻击。这不是段子,是真实发生在俄乌战场上的装备采购故事。要知道,这可是正规建制的防空导弹团,不是临时拼凑的民兵部队,却要靠淘宝级别的民用装备来补充战力。



▲该公司官网的产品介绍页面

根据报道,俄军采购的是浙江凡双科技生产的FSTH-LD02和FSTH-LD03两款雷达系统。从技术参数看,LD03型号工作在X波段8-12GHz频率,对雷达反射面积0.01平方米的小目标最远探测距离可达15公里,距离精度10米,方位角和俯仰角精度0.3度。LD02则工作在更高频率的Ku波段12-18GHz,探测距离缩短到10公里,但精度提高到距离5米、角度0.3度。另外还有一款更轻便的LD02C型号,功耗只有400瓦,在电商平台上广泛销售,专门针对四旋翼无人机设计,探测距离8-10公里。

说实话,这些参数放在民用领域算得上优秀,但用于军事对抗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两款雷达都有明显的技术局限:LD03存在约300米的盲区,LD02的盲区也有150米,更致命的是它们都无法追踪速度低于1米/秒的目标。这意味着如果乌克兰的FPV无人机采取低速悬停或者超低空贴地飞行的战术,这些雷达基本就成了摆设。在实战环境中,300米的盲区足够让一架携带炸药的自杀式无人机完成最后的冲刺。此外,这些民用雷达的抗干扰能力、环境适应性、可靠性都远不如军用标准装备,在电磁环境复杂的战场上能发挥多大作用,还真得打个问号。



▲乌军大量使用简易四轴无人机发动袭击

但俄军为什么还要大量采购这种"不够格"的装备?答案很简单——没得选。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方面对无人机战术的运用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今年6月1日的"蛛网行动"就是典型案例,乌军用改装后的FPV无人机对俄罗斯奥列尼亚、佳吉列沃等战略空军基地发动突袭,造成40多架军用飞机严重受损,损失超70亿美元。这些小型无人机成本低廉、数量庞大、飞行轨迹灵活多变,传统的防空雷达和导弹系统对付它们就像用高射炮打蚊子,既不经济也不高效。乌军目前80%的打击任务都由无人机承担,前线每月要面对数以千计的FPV无人机攻击,俄军的传统防空体系在这种"蜂群式"饱和攻击面前几乎失效。



▲咱们阅兵的这套火炮+激光+微波组合还是太高档了

在这种背景下,俄军开始调整反无人机战术体系。把FPV拦截无人机小组整编进正规防空部队,配备中国民用雷达提供目标指示,形成"雷达探测+无人机拦截"的组合。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既然传统防空武器对付不了小型无人机,那就用同样灵活的无人机去拦截。中国的这些民用雷达虽然性能有限,但胜在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价格便宜,一个士兵就能扛着跑,部署灵活性远超大型军用雷达。更关键的是,它们确实能在关键距离上发现目标——10到15公里的探测距离,足够给拦截无人机的操作员留出反应时间。

这套战术体系能不能奏效,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从公开信息看,俄军至少在第11军第22防空导弹团进行了实战部署,但具体战果如何外界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这种"雷达+无人机"的轻型反无人机系统,正在成为俄军应对乌克兰无人机威胁的重要手段。它的出现,本质上反映了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变化——当战场主角从坦克大炮变成廉价无人机时,防御方也必须跟着降维打击,用同样廉价、灵活的装备来应对。



从产业角度看,这件事倒是给中国的民用雷达技术做了次意外的"代言"。浙江凡双科技这样的民营企业,能够生产出被俄军看中并实战部署的雷达产品,说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已经达到相当高度。这些民用反无人机雷达,原本是为国内的低空安全、机场保护、重要设施防护等民用市场设计的,技术路线成熟、成本控制到位、使用门槛低,恰好符合当前反无人机作战"够用就好"的需求。



▲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可以随便买相控阵雷达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产品的流通完全在中国法律框架内。中国对无人机及相关物项有明确的出口管制规定,这次事件中的雷达系统本身就是通过正常商业渠道流通的民用版本,其技术参数和功能都是公开的。但对于已经流通到国际市场的民用装备,最终买家如何使用并不在制造商的控制范围内。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俄乌战场已经成为无人机技术与反制手段螺旋升级的试验场。乌克兰不断改进无人机的突防能力——包裹木质贴片降低雷达反射、采用集群战术饱和攻击、利用地形掩护超低空渗透——俄罗斯则在防御端不断尝试新技术,从电子干扰到激光武器,从传统防空到无人机拦截,什么管用就用什么。这种技术迭代的速度之快,远超传统军事装备的升级周期。可以预见,未来的战场上,低成本、高灵活性、易于大规模部署的轻型装备,将在某些场景下比昂贵的高端武器更实用。

真打光了?乌军情报曝光,中国民企雷达现身俄野战防空部队

根据乌克兰军事媒体Defence Express的相关报道,近期乌军情报部门在行动中,确认俄罗斯野战防空部队竟然装备着来自中国的一些小型无人机探测雷达。对此乌军高层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中国军援俄罗斯”的重要证据。



▲俄第11军团

根据亲乌“电报”网站上透露出的相关信息,装备中国雷达的俄军单位是第11军团第22防空导弹团,隶属于北方舰队。2022年开战后,该团所部被部署在了克里米亚和部分顿巴斯前线,主要任务是保护俄罗斯在乌南部地区的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在此前的战斗中,他们多次拦截过乌军发射的导弹和无人机,但是成功率不算很高。俄军雷达笨重,性能不佳,对于FPV无人机办法不多,高价值雷达本身还经常在无人机的威胁下不敢暴露部署。

但是近期,乌军情报发现该团的防空拦截成功率突然大幅度飙升。根据乌军情报中心的数据,在近期的战斗中,该团已经至少3次以非常高的成功率拦截了其大量发射的FPV自杀式无人机,7成左右FPV都在未进入交战区的情况下被击杀,数量高达500架以上。由于以上数据来自于乌方,所以这绝对不是俄军的自吹自擂。基于战争的博弈逻辑,于是乌克兰情报部门便发起了一次更为详细的探查活动,终于锁定这些雷达并非俄罗斯国产,而是来自中国。



▲外媒报道俄野战防空部队采购6套中国FSTH-LD02雷达

这两款雷达,分别为FSTH-LD02和FSTH-LD03,都是来自中国浙江风双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属于其小型全天候民用雷达安防产品上的货架商品。根据风双科技公司的公开资料,02/03雷达分为低端版和高端版,探测范围从5千米到20千米不等。产品主要用于探测低小慢无人机目标。它们的设计架构先进,使用了大量前沿科技,尤其使用了有源相控阵天线和AI辅助进行目标识别。

雷达的重量大约为50~100千克,可以由多名军人携带,也可以由轻型车辆快速部署,适用于反无人机环境。它的价格非常低廉,在电商平台上公开销售的价格大约只有22万~23万美元左右。它的定位是“民用安防设备”,但实际性能已经具备准军用级,分辨率不亚于很多军用产品,甚至细致到可以区分无人机和鸟群。它们的性能远超俄罗斯同类型的国产产品,而且价格方面的优势更是无与伦比,俄军选中它们可以说根本不奇怪。





▲风双科技有限公司官网的部分雷达性能数据

中国民用雷达在俄乌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让乌军很是恼火,于是企图控告这是中国军事援助俄罗斯的关键证据。实际上,因为这些反无人机雷达属于典型的民用产品,且任何人都能买得到,所以并不被列入军事管制名单。只要用户掏钱,企业就可以合法售卖,至于被拿去干什么,逆向工程也好,教学教具也好,还是用于前线战斗,那就和中国以及中国企业没有任何关系了。不难猜测,俄罗斯军队应该有一大帮人天天都在网上刷中国民用产品,只要感觉有用就会买回来大胆一试。风双科技的雷达应该就是这样进入俄罗斯的。

有人奇怪了,俄罗斯又不是没有防空雷达,甚至苏联时期的野战防空部队都有性能数一数二的雷达和电子干扰设备,何至于沦落如此呢?只能说,今时已经不同往日了。



▲96L6E

俄罗斯北方舰队11军团22防空导弹团作为俄重要的防空力量,装备至少两个营的S-400防空导弹,一个营的S-300PMU-2,8到12辆“铠甲”-S1。但这些装备根本就不是针对低小慢目标的。尤其是S-400的96L6E雷达性能的确很先进,探测范围甚至达到了300千米,对于高度40千米以下的目标都有探测能力。

但以上数据是基于典型的战斗机目标,FPV无人机因为雷达反射面积太小,在96L6E会被当做和鸟类一样的杂波直接过滤。在此前的战斗中,96L6E雷达已经被多次击毁,第22防空导弹团也有1套雷达在乌军“海马斯”的打击下被摧毁。



▲FSTH-LD02/03

虽然俄乌战争打了3年多,但最初俄军根本没有意料到小型无人机的威力,也没有能力在开战后迅速研发和大规模生产。中国FSTH-LD03虽是民用产品,但它使用8至12GHz的X波段,波长只有3.75~2.5厘米,对于雷达反射截面积为0.01㎡的小型目标探测距离可以超过10千米。FSTH-LD02的的情况也差不多,工作波段为Ku波段,10千米外的探测误差仅有5米左右。且在大规模的消耗战中,比起动辄造价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的大型雷达来说,这些小型民用雷达的价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损失了也不心疼。这也就是中国民用雷达被俄军野战部队大量采用的关键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