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港大内地女生坠楼身亡 遗书揭露自杀真相(组图)

昨天凌晨,香港西营盘传来一声沉闷的巨响。

一名年仅18岁的女生,从昌宁大厦15楼的租住处坠落,当场重伤昏迷。

尽管巡逻警员第一时间发现并呼叫救护车,将她紧急送往玛丽医院抢救,但最终仍不幸离世。

图源:星岛头条

警方确认,死者是来自内地、来港入读香港大学的一名新生。

她的身上带着学生证、手表,现场还留有一封遗书。

图源:星岛头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港漂女生的噩梦

据街坊透露,这名女生,几个月前才搬入昌宁大厦。

图源:香港01

还没来得及完全适应香港的生活,她就已经深陷骗局之中。

而在现场发现的遗书里,也揭露出悲剧背后的残酷真相:  

她早前接到过诈骗电话,结果被骗了不少钱,经济上受了很大打击。

事后,她因长期陷入自责与抑郁情绪无法自拔,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图源:明报

  

这件事也给所有在港读书的内地生,甚至所有港漂学生以及香港人提了个醒:

现在的骗子真的太猖獗了,一定要多加防范。

图源:星岛头条

警方调查发现,这名女生遭遇的正是“假冒内地官员”的电诈手法。

骗子用伪造的公文、恐吓的口吻,将她一步步套进陷阱。

对一个初来乍到的18岁女生来说,这些伪造的“权威”文件足以让人心惊胆战。



骗局盯上“港漂新生”

 

其实,这类案件在香港已经屡见不鲜。

数据显示,去年香港共有327宗针对内地学生的电话诈骗案,累计损失高达2.3亿港元。

图源:星岛头条

平均下来,每位受害者被骗超过70万港元。这是普通学生根本承受不起的天价。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些受害者中,八成都是刚来香港的新生。

甚至有人还没开学报到,就已经落入骗局。

图源:香港01

骗子看准的,就是他们对陌生城市的不安、对权威的信任,以及初来乍到时的孤立无援。

图源:东网

这些骗局往往有着极其精准的心理套路。

基本上是常用这“三步曲”,本帅给大家拆解一下。

第一步,冒充权威。

骗子会伪造“公安证”“通缉令”等文件,用来吓唬学生。

面对看似官方的文书,许多新生一时慌了神,根本不敢怀疑真假。

第二步,切断联系。

他们会要求受害者“保持单线沟通”,禁止告知亲友或其他人。

一旦学生陷入这种孤立状态,就完全失去了外界的理性提醒。

第三步,制造恐惧。

“你不配合,就会牵连家人!”

这样的恐吓,让不少学生选择沉默,把痛苦藏在心里,最终被骗子操控。

这些手段,往往让受害者一步步被压垮。钱被骗走了,精神也被摧毁了。



防骗警钟,必须长鸣

面对层出不穷的电诈陷阱,香港政府和高校其实早已开始行动。

今年4月,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就在社交平台上传自己出演的反诈短片,以最直白的方式提醒市民“不要转账、不要交出账户资料”。

图源:facebook

到了6月,香港与内地合作,推出专门针对港漂学生的防骗视频。

从入学注册到租房求职,全方面地提醒学生防范。



前不久,在九月份新学期开学前,警方更是联合中大等高校举办欢迎日活动,在现场对500多名内地及国际新生进行反诈讲座。

图源:am730

同时,银行、通讯商也同步加强提醒,这些努力也已经初见成效。

有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涉及港漂学生的受骗案件为49宗,比去年同期的89宗下降大约四成;

图源:星岛头条

损失金额也下降至4,400万港元。

可即便如此,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仍再次提醒我们:反诈,远远还没有结束。

图源:香港01

本帅想说,真正的执法人员绝不会要求转账、索要银行密码或让你交现金。

香港警方的反诈骗协调中心,也不会通过WhatsApp发来所谓“委任证”。

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18222反诈骗热线,也可以直接向校方或身边的朋友寻求帮助。

图源:香港01

不要觉得丢脸,也不要害怕“牵连家人”。

真正危险的,不是你说出口,而是你一声不吭地忍下去。

香港是一个机会很多的地方,但对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来说,也潜藏着许多风险。电诈就是其中最致命的陷阱之一。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提醒自己和身边的人,保持警惕,学会识破谎言。

图源:香港文汇网

防诈,不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常识。

最后,本帅想问大家:

如果你身边有刚来香港的朋友或同学,你会主动提醒他们这些电诈套路吗?还是觉得“没必要,自己会懂”?

也许,你的一句话,就能救下一条生命。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