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该浙江人挣钱!在浙江 被包养都得去上班(组图)

周一周一,不如归西。


朋友们,发现没有,没人爱上班,但人人都在上班。


为啥呢?


事实就像脱口秀演员张骏说的那样:


“因为我是个中国人,我不能纯玩,纯玩会有负罪感。”





这句话说到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心坎上。


特别是浙江人。


放眼全国,可能找不出比浙江人更闲不住的。


他们可能不信神明,但绝不会不信天道酬勤。





在互联网上,每个省有每个省的刻板印象。


山东的刻板印象是编制,天津的刻板印象是老头;


东北的刻板印象是海南,海南的刻板印象是东北。


浙江留给大家的刻板印象大概就是“搞钱”。


作为一个不会搞钱的浙江人,我只能说:


浙江人并不是个个都有经商头脑,他们只是不能闲着。


在这片土地,上到九十九,下到一条狗,家里但凡能喘气的都得为了生活出力。





有话糙理不糙的网友说:


在浙江,连小三都得上班。


没有白吃白喝、坐享其成的道理。





浙江的大小老板们都爱开豪车,不是为了炸街,而是为了送货。


他们的后备箱里装不下九十九朵玫瑰花,因为装满了布料、模具、纸壳子;


还有刚挖出来的春笋或刚摘下来的枇杷,这些都是社交硬通货。





但江浙沪独生子女被氪金托举的成长叙事毕竟只属于少部分人。


很多浙江孩子到了年纪就会被家人催着学车,只不过学成归来开的不是帕拉梅拉,而是叉车、大卡。


不为别的,就为了给爸妈厂里省一个人工成本。





像我这种浙江小地方普通家庭的小孩都不用看八字,生下来就是劳碌命。


打小就得帮着家里干活,话还没说利索,手脚已经比刚出狱的都麻利了。


一个年仅8岁的浙江小孩,实际工龄可能已经有2年了。





其他省份的网友可能会好奇,到底哪找来的那么多活?


在浙江,没工作的长辈会从家附近的工厂拿货回家加工;


有工作的长辈下了班回到家就直接上了家庭流水线。


光自家人干还不够,还会喊邻居来家里一起干。


每天一睁眼就是满屋子装不完的吊牌,卷不完的国旗,做不完的开关。


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你也会像我一样想管自己的原生家庭叫原生职场。


小小的我跟“同事”之间最大的年龄差甚至达到了70岁。


工作上出了什么乱子,那些老员工确实不会装聋作哑,但他们是真的听不见。





浙江的老一辈是没有退休概念的。


有人说家里78岁的二大爷每天都在愁自己不好就业;





还有人说公公退休后,露出了点好吃懒做的马脚;


被婆婆破口大骂没有进取心,60岁正是奋斗的年纪。





老头们进厂竞争看大门的工作;


老太太们就算足不出户也要带着小辈做手工活,共享天伦之乐。





这种手工活一般按件计费,一件低到只有几分几毛钱。


你以为老人是缺钱,其实他们只是不听劝,坚持要挣这份钱。





全家人齐上阵可能都拦不住一个有事业心的七十五岁老奶。


她们但凡自己走得动道的,能在厂里干到晚上九点。





别人家老太太没事就去庙里求签,80岁的浙江老太拿着简历去寺庙里求职。





你肯定会说这不就是没苦硬吃,他们的回答统一都是:


“不让我干难道让我等死?”





小病小灾没必要停工,大病归来更要抓紧上钟;


因为浙江老一辈坚称“人闲下来只会病得更重”。





就算缺胳膊少腿,拄着拐也要把钱挣了。


个个都像是从没参过军但拥有战狼精神的吴京。





这些年,“拼命挣钱”慢慢成了浙江人一张镀金的赛博名片;


“活该浙江人挣钱”这句话也成了一部分浙江人的精神G点;


越来越多人想坐实这些“刻板印象”。


当浙江网友津津乐道自己或家人朋友从一贫如洗到风生水起的发家史,让评论区跟帖的同IP网友们都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暗爽感时;


我想起的是七岁那年坐在小山一样的纸箱旁边,听着做手工活的长辈们唠家常;


聊着谁家至今每顿饭只吃一碗白粥和半个咸鸭蛋,全家人苦了半辈子存下三十万的故事。





其实浙江本没有天时地利的赚钱优势。


甚至因为七山二田一分水的地理条件,早年间大部分家庭都没办法指望着土地吃上饭。


有70后的网友分享,小时候经常整个下半年的口粮都是红薯。


而我也在现实里听中老年长辈说起过,他们年轻那会儿最困难的时候只能靠红薯叶充饥。





耕地不够,粮食短缺,那一代人想要养家糊口只能外出打拼。


有人年过五十还蹬着三轮车到处赶集;有人从温州步行到宁波卖回收的牙膏皮;有人住不起旅馆,天黑了就在别人家门口屋檐下铺个草席。


很多其他省份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小时候在老家都见过一些远道而来的浙江人,做着本地人不做的生意。


鸡毛换糖,白手起家。





老一辈当年因为家贫走他乡,吃尽了苦头,所以都想给自己的后代许一个“族望留原籍”的未来。


家人亲戚都是命运共同体,先富的人一定会带动后富,于是浙江人逐渐遍布世界各地。


说实话,没有一个浙江人不感谢那一代人的拼搏和托举。





只是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能发点小财”的富足氛围好像催生出了一种浙式精英主义;


“争名夺利”是最主流的价值体系,如果你挣不到名,那就更应该把“挣钱”当第一要义。


在这样的氛围里,“挣不到钱”就是谁都能笑话两句的人下人。


如今不幸碰上了下行的经济周期,挣得到钱、挣不到钱的都焦虑。


但前者一边担心阶级滑落,一边更加看不起后者。


就像浙江网友@Orange说的,这些跟金钱绑定的地域标签就像一层保鲜膜——它让光鲜的更耀眼,也让沉默的更窒息。





浙江的年轻一代眼馋着上一代人的魄力、运气还有义气。


再回头看自己,刚出社会就被递上了账单,桩桩件件都是百万级。


但挣不到这些房子车子票子,就会被街坊四邻、长辈亲戚打上大龄废物的标签。


我的朋友杭漂小黄,月薪一万,被老家县城的亲戚打听到工资后噗嗤一笑:


挣这么一点钱,什么时候才能买上房?





类似的话术会在每一个你想稍微放松下身心的时刻,精准地戳中你的脊梁骨。


在他们的标准里,你得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抓住每一个机会。


面对时代的滔天洪水,明明可以躲在岸边暂时避险,但总有人要你硬着头皮游出去。


“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一直以来都是浙江人的精神遗迹。


但对不少普通浙江人来说,这话听上去既是激励,也是枷锁。





拼搏精神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我们总是会被他人身上那股向上的蛮力打动。


但如果可以,我们能不能别再定义什么才叫“上”。


有人“向上”的标准是爬上金字塔顶端,有人的目标只是翻过老家门前的那座小山;


我们各凭本事,谁也别看轻谁。
评论人:煮不熟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纽约法拉盛浙江人的超市,袋装食品过期了,浙江人会用药剂将日期抹掉,再印上新的日期,他们长年一直是这么做的。
浙江人尤其是温州人,在弄钱方面是心黑无底线的,包括当了老板的,克扣员工工资克扣到底线。
2025年09月08日6:42
评论人:谁主沉浮? [☆★声望品衔7★☆]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7楼:骗中国扔也一点不含糊,例如浙江温州永嘉这个县,丧心病狂
2025年09月08日6:39
评论人:煮不熟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七山二水一分田,生存资源匮乏,所以祖传造假——不能闲着,制造出了全世界最多的假冒伪劣,在全世界败坏中国的声誉。
我在欧洲的几年里接触过大量的浙江人,他们就在当地制造假冒伪劣,他们多半是文盲,用汉语拼音写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只会拼命干活——造假。挣到钱的买豪车,以平衡自己低贱的精神状态。
2025年09月08日6:35
评论人:slimane [☆★声望品衔7★☆]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浙江屬於官場帶動商業,每年孝敬官員這方面的錢至少五六千億,然後騙外地的傻逼。
這幾年下行,空心蘿蔔不行了,杭州都快暴雷了
2025年09月08日5:02
评论人:octane [★██████★]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5楼:这才是正解
无论原文作者夸耀浙江内卷能力强,还是楼下评论说浙江造假能力强,其实是因为10%的人把资源拿得太多了,剩下的90%的人只能内卷和造假
2025年09月08日9:39
评论人:dino8ielts [☆衣冠禽兽☆]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事业编体制内笑而不语
2025年09月08日6:27
评论人:居霄瞰尘 [♂★★声望品衔10★★♂]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湖南当小三也要上班,哪怕佛系上班,说是不能跟社会脱节,而且必要时要能帮金主应付酒局和私人会谈场面。
2025年09月08日5:47
评论人:googlebot [★品衔R6★]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去内耗,哇哈哈三私生子夺权,
2025年09月08日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