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中国举行了盛大的"九三阅兵",展示了从高超音速武器到先进无人机、从车载激光系统到远程打击导弹等一系列尖端装备。然而,在震撼的军备展示过后,各大外媒似乎又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吐槽点"——这些武器虽然看起来很先进,但缺乏实战经验,所以"含金量存疑"。

路透社在报道中揶揄道:"中国已经很久很久没打仗了...所以很多武器和技术基本上没有经过实战检验。"这种论调在西方媒体中几乎形成了统一口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则邀请所谓"军事专家"点评中国阅兵,称"中国军队庞大且缺乏实战检验",暗示中国的武器装备虽然外形科技感十足,但实际能力难以被证实。
更有西方军事分析家直言不讳地表示,这只是一场"武力展示",意在震慑邻国,但"解放军缺乏实战检验,外界仍将审视这场阅兵究竟展现真实战力,还是仅止于摆样子"。
"实战检验"的确是衡量武器装备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并非所有主要国家都处在大规模战争中。当这种"实战论"被当作判断武器系统的唯一标准时,它实际上带有明显的双重标准色彩。

首先,全球当前的武装冲突多为低烈度、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与高科技武器的实际能力关联性有限。拿美国海军在红海的表现来说,他们战战兢兢地拦截胡塞武装发射的粗糙导弹和无人机,这种经验真的能够提升他们的反导水平吗?
美国海军在红海的"手忙脚乱"状态已经引起军事专家的关注。一名军官透露,面对胡塞武装的攻击,美军不得不将雷达系统调至高灵敏状态,不断查看和优化雷达设置,以便在避免误报的同时仍能让雷达探测到威胁。这种针对简易武器的防御经验,与应对大国先进武器系统的作战几乎是两个概念。

更典型的例子是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长达十几年的反恐战争。美国用了7年时间在越南、8年时间在伊拉克、11年时间在阿富汗,结果不仅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把自己的"科技树"点歪了。
美国官员与专家们自己都警告称,由于过去20年忙于与游击队和恐怖分子作战,美军已经"忘了如何打大国战争"。在传统大国对抗的消耗战模式中,小规模特种部队的反恐作战经验将受到极大限制。
一位美国老兵甚至感叹:"西方不会打现代战争,训练乌军没用。"这不是因为美军没有实战经验,而是因为他们积累的实战经验与大国对抗的实际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事实上,中国的许多武器装备通过出口已经在海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以车载激光武器为例,中国制造的"寂静狩猎者"激光防空系统在沙特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果。

2022年3月,沙特在首届阿拉伯世界防务展上自豪地宣布,从中国采购的激光防空系统实现了实战条件下的首次无人机击落——成功拦截13架无人机。这一系统被证明在实战中"21发21中,全命中",保护了沙特的重要目标,成为全球首个获得实战成果的激光武器系统。

更引人注目的是歼-10C战机在印巴冲突中的出色表现。今年5月,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从中国引进的歼-10C战机,在与印度空军的空战中击落了多架印度军机,其中包括3架法国制造的"阵风"战斗机。这不仅是歼-10C与霹雳-15远距空空导弹首次在实战中击落战机,更验证了其优良的战斗力。
中国航空工业专家指出,歼-10C装配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过200公里,可高效执行超视距空战任务。这次实战不仅验证了中国四代半战机的性能,也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被法国媒体称为"中国武器在印巴冲突中通过实战检验——表现优异"。

更重要的是,大量新装备都是在老装备的性能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歼-10C和歼-20哪个更好,研发单位和部队自己当然有数,但幻想打赢歼-20是法国人的自由。
没有陷入战争泥潭是中国的幸运,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军队从海外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以俄乌冲突为例,当前战场上无人机攻防已成为主要作战形式。中国在阅兵式上展示的多款反无人机装备,恰恰反映了对这一趋势的敏锐把握。

正如一位军事专家所言:"中国虽然不直接参战,但在装备研发上始终'贴近'战场前沿,这种能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在军事装备评估中,"实战经验"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唯一标准。一味强调"中国缺乏实战经验"既忽视了中国武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实战表现,也无视了中国通过科研试验和体系化训练所积累的实战能力。
当某些西方媒体一边承认中国装备的先进性,一边又以"缺乏实战"为由贬低其价值时,这种矛盾的评价背后,或许正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军事力量迅速崛起的焦虑与不安。
毕竟,最好的武器是那些从未被使用过的武器。正如中国古语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真正的军事实力不仅仅在于参与了多少场战争,更在于能够有效威慑战争的发生。这一点,那些对中国武器"吐酸水"的外媒,或许比谁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