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官员一直在试图安抚公众,散布“季节性需求上升”和“炼油厂计划外维修”等惯常说法。事实上,是人都知道,燃料短缺主要是乌克兰大规模无人机袭击造成的。自8月初以来,乌克兰无人机持续袭击俄罗斯的炼油基础设施。不到三周内,至少有七家大型炼油厂遭到袭击,其中一些炼油厂被迫完全停止运营。还有几家炼油厂遭受了不止一次的袭击。
首批遭到袭击的是梁赞和新库比雪夫斯克炼油厂。梁赞炼油厂年产石油1310万吨,约占俄罗斯总炼油能力的5%,在8月2日遭到袭击后关闭。同一天,年产石油约830万吨的新库比雪夫斯克炼油厂也遭到无人机袭击。
8月7日,年加工石油超过700万吨的阿菲普斯基炼油厂也遭到袭击。不久之后,萨拉托夫炼油厂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这个炼油厂的现代化设施年加工能力为700万吨。8月14日,俄罗斯最大的炼油厂之一伏尔加格勒炼油厂被迫停止运营,该厂年产能达到1480万吨。8月15日,无人机袭击了年产能800万至850万吨的塞兹兰炼油厂。
新沙赫京斯克炼油厂是最新一家遭到袭击的炼油厂,袭击发生在8月20日至21日夜间。
受此影响,俄罗斯汽油批发价格屡创新高。自夏季以来, A-95汽油批发价格上涨了35% ,自今年年初以来上涨了50%以上,而A-92汽油价格则上涨了40%。
为了遏制危机,俄罗斯政府与石油公司召开紧急会议,延长了汽油出口禁令。他们还讨论了手动调节商品交易所报价:就是,如果价格在一个月内上涨超过10%,则将其回落至月初的水平。
但这些措施似乎都失败了。加油站的燃油日益短缺,排队越来越长,油价也不断创下历史新高。
俄罗斯当局按照其惯常做法,试图淡化问题的严重程度,将其归咎于“季节性需求上升与物流困难同时发生”和“炼油厂的计划外维修”。
然而,国际媒体和一些俄罗斯媒体都将炼油厂遇袭事件视为危机的主因。俄罗斯任命的克里米亚临时占领区负责人阿克肖诺夫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表示,只有在对乌克兰的战争结束后,市场才能完全复苏,他的言论明确地证实了问题的系统性所在。
据路透社报道,袭击事件已迫使俄罗斯能源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旗下最大的炼油厂梁赞炼油厂暂停了约一半的产能,而新库比雪夫斯克炼油厂则完全停止了原油的提炼。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修复工作至少需要一个月。新库比雪夫斯克炼油厂可能会停产至8月底,而俄罗斯南部最大的炼油厂伏尔加格勒炼油厂预计将关闭至9月中旬。
乌克兰以不对称战法抗击入侵,打法之一就是切断侵略者的后勤供应和运输,这个模式从被占领区和边境地区延伸到俄罗斯的腹地,而且越打越猛,短短几周内,就摧毁了超过俄罗斯5000万吨的年炼油产能,占大俄总产能的14%以上,不仅仅造成局部性的中断,更是大俄燃料行业几个关键部门的战略性损失。如果袭击持续下去,俄罗斯燃料市场危机将进一步恶化,损失更多产能,不但进一步削弱其国内市场供应,还会影响到战争急需的燃料。最近的连续行动,也显示了乌方远程无人机的进步,据悉乌方还首次使用了自制的“火烈鸟”导弹。按照如此发展速度,乌克兰高科技含量的新式武器会越来越多,只怕大俄会后患无穷。
俄罗斯被打得都加不起油了,我们收台时,一定不能这样打
俄罗斯拖着拖着,还真拖出事儿了。据《卫报》报道,俄罗斯国内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燃油危机。加油站断供、排队数小时成为常态,汽油价格飙升至历史高位,连克里米亚这样的能源重点保障区也出现了限购现象。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乌克兰持续数月的无人机袭击,摧毁了俄罗斯境内超过17%的炼油能力,相当于每天减少约110万桶的产能。
报道指出,这些打击是有节奏、成体系地展开,前一轮炼油设施尚未修复,后一轮袭击便接踵而至。
尽管俄罗斯仍保有柴油库存,维持了军工和交通运输的基本运作,但民用汽油市场已接近崩溃边缘。
远东城市排队现象严重,甚至搞出了新段子:加满一箱油像逛了一趟精品店,空着手回家,只剩下哲学思考。
对于一个高度依赖能源出口的国家来说,无比讽刺,也令人疑惑。充分暴露出俄乌战争第四年,俄罗斯所面临的深层危机。

(卫报:乌克兰袭击炼油厂,沮丧的俄罗斯人深陷燃油危机)
过去一年,乌克兰在能源战线上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果。
自2024年起,乌克兰频繁出动远程无人机,对俄罗斯本土的炼油厂、油库、管道枢纽进行打击。
仅2025年8月一个月内,就有多达640万吨的炼油能力被迫停工,其中约一半为无人机直接摧毁所致。
这些袭击目标包括梁赞、伏尔加格勒、图阿普谢、克拉斯诺达尔等南部能源核心地带。
袭击导致的炼油系统瘫痪造成国内汽油供应链失衡,根据《金融时报》报道,A-95汽油价格在8月一度飙升至每吨82300卢布,较年初上涨逾54%。
一些远东和南部地区甚至出现无油可加的情况,民众被迫改用高价替代油品。
俄方紧急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并动用国家储备缓解危机。但面对乌军持续不断的远程打击,这些应急手段也只能应急。

(俄罗斯人排队加油)
对俄军而言,能源系统遭袭的后果相当严重,体现在多个维度上的作战能力削弱。
首先是空军,作为高油耗军种,其作战和训练高度依赖航空燃油。尽管军用柴油供应尚未中断,但空军等高耗油军种的常态运作已面临压力,一些空军基地的补给链被迫调整,训练任务受到影响。
其次是战术机动部队。大量依靠汽油驱动的轻型装甲车、快速突击车辆,在燃料短缺的情况下无法实现战术灵活部署。
此外,为避免油库被攻击,俄军不得不将储油点高度分散、转移,这拉长了补给链,也增加了前线作战单位的等待时间和暴露风险。
在这种状态下,即便俄军依然具备一定规模的空地火力,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攻势组织力,陷入战略被动。

(俄罗斯能源设施遭袭)
财政与经济系统同样承受着能源打击的压力。
由于炼油能力受损严重,俄罗斯被迫削减出口成品油,不得不增加未加工原油的外销比重。
这降低了单位出口收益,同时也使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议价能力下滑。
有研究机构指出,受出口结构调整与国际油价波动影响,俄罗斯能源出口收入同比出现明显下降,创下开战以来新低。
与此同时,俄罗斯原油出口结构也出现调整,日出口量较年初有所回落,出口节奏趋缓。
这导致本就承压的宏观经济雪上加霜,通胀率持续高企至9%左右,卢布贬值压力再度加剧。

(俄乌冲突)
而比军事和财政更深远的,是这场能源战对俄罗斯社会心理结构的冲击。
战争初期,俄方显然打算速战速决,结果突袭基辅失败,转入消耗战。三年多下来,战争不但没有结束,反而蔓延进了居民的生活——油价上涨、公共服务削减、地方财政吃紧。
这意味着,即便俄罗斯最终依然能够依靠更大的体量赢得战争,但这场胜利恐怕也只是地理意义上的,而非国家意义上的完胜。在一定程度,甚至可以说西方系统性削弱俄罗斯的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
正因如此,我们未来如果需要武力收台,必须避免陷入消耗战的泥潭。
乌克兰对俄罗斯能源系统的精准打击,已充分证明:在现代战争中,拼的不是单一战场胜负,而是国家系统的整体韧性与战略节奏的掌控能力。
解放军若真有一日出兵台湾,必须做到快准狠,用最小代价快速压制对手,避免战争转入长期化、资源化、社会动员化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