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白幼瘦之风 还是吹到了“女将军”赛道(组图)

去年末,飘在剧单里就预告,25年女将军101要来了。

抱着想看英姿飒爽女将军的期待,随着周也《锦月如歌》,宋轶《与晋长安》接连播出,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宋茜《山河枕》、宋轶《与晋长安》、周也《锦月如歌》

差评出奇的一致,女主美则美矣,不像女将军,题材不出所料更像军偶。

宋轶出场,不知道以为是刺探军情的美女间谍,铠甲都要做得紧身掐腰。





抱拳的动作,幻视养尊处优的大小姐范若若,柔弱绵软,这样的将军上战场得被生擒。



相比宋轶的柔媚,周也的脸相对英气一点。



设定是战无不胜的飞鸿将军,但怎么剑法使起来像在跳舞,让人怀疑这是哪路的仙尊或仙姬?



说到底还是古偶那一套人设妆造和叙事语法,只不过把女神仙、女商人换成了女将军。

其实,这个结果不意外,内娱能拍好才叫意外。

那么,令观众满意的女将军该是什么样?只能从古早剧里找答案。

从外形上看,不少人觉得周也小骨架,宋轶太瘦,演女将军没有说服力,身材壮点的大骨架演女将军的确有优势,至少看起来能拉得动弓,甩得起长枪。



但同样小骨架,身材偏瘦的李若彤,却成就了经典女将军形象《杨门女将》里的杨八妹。

可见骨架和胖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演员的精神面貌,是否健康,气质仪态是否英姿飒爽,眼神是否坚毅等。



光健康这一项都是长期被白幼瘦审美荼毒的小花们望尘莫及的,一眼望过去大多都很虚,妆容都太干净、精致,皮肤磨得看不见一丝毛孔,哪有半分常年习武的力量感、健美感。





再看杨八妹,瘦而不弱、昂首挺胸、眼神坚毅,是那种你可以打垮她的身体,却绝不可击垮她意志的铁骨铮铮。





剧中,佘太君及众位嫂嫂,训练时干练劲爽、慈姿英发,出征时气宇轩昂、士气如虹,看剧时你不会质疑她们不像巾帼女英雄。



《穆桂英挂帅》里苗圃饰演的穆桂英,连同她穆柯寨的女团,都是那么鲜活、气血丰足、精神饱满。





别说古早女将,就连赵丽颖饰演的楚乔,上战场时坚毅的眼神、视死如归的精神面貌,如今也已经难看到了。



女将军是个要求极高的工种,明末的巾帼英雄秦良玉,身高186cm,体重190斤,有女篮运动员般的压迫感,70岁还挂帅出征,可见其体格之强健。

演女将军当然不需要找个篮球运动员,但至少也得身姿矫健、状态昂扬。

拍打戏时,招数须得耍得有模有样,视觉上看,气势和力量得跟男将势均力敌,否则就会让人不信服,上战场可不是闹着玩的。



《杨门女将》主演几乎全员武将,一言不合就要试试身手,真刀真枪打斗,很有武将的自觉。





杨八妹身为女主角不仅要跟敌人打,跟坏人打,还要跟佘太君打,跟众位嫂嫂打,李若彤采访时“控诉”角色很喜欢,但是太辛苦了,头一个月不停地打。



宁静片场投诉剧组疯了,结婚都要让她穿铠甲(当时正值盛夏),时刻不忘凸显女将军“武”的身份特征。



戏文里的穆桂英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箭飞刀之术,武艺绝对是一大看点。

苗圃那部《穆桂英》打戏贯穿全剧,动不动马背作战,演员力道足,剪辑不破碎,还没有慢动作,这样的质量放到如今该烧高香了。

然而当时的观众对这版穆桂英颇有非议,吐槽武打场面不仅动作缓慢还完全没有套路,对武戏,苗圃自己也不太满意,她拍摄时从马背上摔下来受了伤,导致很多动作没办法做到位。



这部现象级作品在当时口碑的确不算多好,它对传统故事做了颠覆和大胆改编,人们心中豪气的巾帼英雄,在剧中竟成了一个野丫头、傻大姐,还加入了女追男、狗血爱情、婆媳关系等拖拉许久,当时不乏吐槽雷人,丑化穆桂英的声音。



飘又重温了这部作品,这些吐槽有一定道理,剧集拖拉了三十集,最后九集才挂帅,的确冗余。

如今回看,同时也会感动于经济上行期艺术的大胆开拓、融会贯通以及花团锦簇的热闹。

剧中,山歌、小曲、穆柯寨女团的插科打诨,对阵中泼辣椒面当时被视为儿戏的场面,不乏创作者融汇戏曲、民间艺术的巧思,而且穿插其中并不突兀。况且作为武官,行为狠辣总比如今的角色只有嘴炮要有杀伤力。



其中,最难在当今影视剧中看到的是对女主足智多谋的刻画,对她排兵布阵能力的渲染。

毕竟三军统帅得文武双全,武能上阵杀敌,文能排兵布阵。

剧中有段杨八妹要跟穆桂英比试武功,便私底下研究穆桂英的刀法,这边杨宗保也给穆桂英开小灶,传授杨八妹的枪法特点——指左打右,指右打左。



到了比赛那天,穆桂英没用大刀,改用佩剑,以短克长,一寸短一寸险,这是第一个计法上的出其不意。

第二个用了激将法,暗讽杨八妹了年纪大了,让她乱了方寸,后又挑断她的腰带,让她心火更盛了。

佘太君在杨家闭门会议上总结得好,两将交手并非全都比武艺,还得比技法和心法,在这两点上穆桂英更胜一筹。





剧集一开始就刻画了穆桂英用兵灵活不死板,只要能赢,各种小暗算、小诡计通通派上用场,到了穆桂英大战佘太君桥段,有种棋逢对手的爽快。

第一回合,佘太君利用孙子杨宗保引穆桂英出来,是因为她深谙女子本性,痴情就会变傻,变傻就会中计。



第二回合,穆桂英用了杨宗保教给她的杨家枪的格挡,来对付杨排风,只一枪对方就落败。

这一招必定是穆桂英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因为她不能跟佘太君真的打起来,只要让佘太君知道她的厉害,不小瞧她,目的就达到了。



最好的方式是什么?用对方最熟悉的杨家枪,杨宗保学了三年,她几日就掌握得很好的格挡,让彼此止战。

事实证明,这一招的确让佘太君肃然起敬,是她对穆桂英刮目相看的开始。



除了作战的计谋,内娱恐怕再难拍出这么精彩的排兵布阵。

战前,佘太君推举穆桂英挂帅,众将不服,既然不服那就来比试一番阵法,说实话还没见过这么大阵仗的沙盘演练,不费一兵一卒,就拍出硝烟四起、金戈铁马的大场面。





到了决战天门阵,怀着孕的穆桂英临危不惧,沉着有序,指挥千军万马,已经有大将风范。





除了两部剧的主角穆桂英、杨八妹,佘太君也是重点塑造的女将之一,相比斯琴高娃版佘太君的智谋无双,《杨门女将》郑佩佩饰演的佘太君,则如家族的定海神针一般沉着冷静、稳如泰山。

出场时就给少年得志逞英雄的杨八妹上了一课,“心烦气躁、任性妄为,说什么杨家的后人?”勇敢不是莽撞,要内练不能沉不住气。



佘太君是个悲壮的人物,老公和儿子们战死沙场,她在忠义与家族之间艰难抉择,在无数艰难时刻挑起重任。

郑佩佩演出的那种坚忍冷静、忠肝义胆、浩然正气更接近传统故事里的佘太君。



《杨门女将》是女性群像剧,杨门每一位女性都是巾帼英雄,剧中每一位角色都个性鲜明,连忠心耿耿的烧火丫头杨排风都有相当的戏份和描摹。





这部以及《穆桂英》都完全是以女主的成长为叙事主线,真正写女将军的成长史,有恋爱桥段,但恋爱不耽误个性和事业。

杨八妹在《杨门女将》里的主题是“成长”,这种成长不是如今大女主在财富、权力上的登顶,而是在心性的磨练,对人生世道的领悟和自我超越。

一开始她骄躁任性,后来当了元帅在边关磨练数年后,再出现已然是一个沉稳大气,心怀大爱的大将。



从姜彬死后她伤心欲绝,到杨安死后她的坦然,她深知敌人想用亲密之人的死亡来乱她心神,夺她意志,可她偏偏化悲痛为不屈,不为个人仇恨,要为完成爱人未了的心愿,战斗到底。

这也是杨门十二寡妇的课题,她们注定要承担失去,承担家国重任的命运。



《穆桂英挂帅》也有一条清晰的穆桂英成长史,从一个潇洒不羁的山寨大小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大义的英雌。

剧中穆桂英的精神,有两点值得提出,一是她挂帅出征为百姓,不为皇权,论忠心,忠的也是百姓。

此剧还把“皇帝面前不下跪”当片头曲唱出来,设计这一不跪皇帝的桥段,有不畏强权的意思,也暗含她对大宋皇帝不作为的不满。

放在剧中虽不怎么符合逻辑,但那种桀骜不屈的精神,在如今崇拜权势、谄媚上流的影视剧集里简直太难能可贵。



还有一点,穆桂英带领下的宋军收复了城池和土地,但她不乘胜追击,而是班师回朝,给辽军的萧太后写了封信,希望狼烟不再起。

这格局一下拉大,既为了百姓不再受战乱流离之苦,也留下辽,以便制衡其它邻邦。



现今回望这部剧,能感觉是在用塑造男主角的手法塑造穆桂英、杨八妹她们。

感受到这一点会有点悲观,是不是只有把大女主当男主角塑造时,才不会变得娇妻、降智、恋爱脑?

古早剧虽有一定时代局限,但女主演们是出色的。

她们用自己的努力和魅力,塑造出了柔软又豪气,豪气又深情,深情又冷静,冷静又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的女将军形象。

让我们小时候吃得很好,知道什么叫真诚用心,分得清什么是魑魅魍魉。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