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fence-Blog”网站用“更强”来描述这种改变
尽管2007年国内已经装备了一些“侧卫”,甚至歼-10和歼-11B也处于产能爆发前夜,但多达数十年的尴尬发展历史,使得当时空军仍然保有多达700多架歼-6。这款在50年代末期问世的米格-19基础上,衍生的国产战斗机,不管经历什么程度的改进,放在2007年这个时间节点,都是非常离谱的。歼-7、歼-8的末代改进型号也刚刚步入交付末期,两者装备总数超过1000架,其中40%是服役不到10年的新批次。要是再算上400多架强-5,国内在2007年仍然保有超过2000架“四大主力”。

▲至今仍然能看到歼-6作为教具使用
与之对应的是,从90年代初期开始列装的“侧卫”,以及国内发展的歼-10,加起来总数不到300架,是空军的绝对主力。相比之下,美国空军在2005年已经开始量产F-22A,并在1999科索沃战场上,展示了B-2A隐身战略轰炸机和AIM-120中距拦射的效果。看到这种根本不成比例的力量对比,就能理解后续国内一系列拼命强化空战性能的做法。到2012年,国内自主生产的歼-10A和歼-11B,服役数量已经相当可观(所以说哪怕是并不完整的生产能力,都比直接原装进口强很多倍),歼-6则在2010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就连歼-7、歼-8和强-5的服役规模也明显缩减。

▲歼-10A量产的价值极高
不过,这个时候国内只能说是在拼命补课,并且水平并不算非常出色。直到歼-10B登场,代表国内正式跨入四代半时代,才算勉强追上了全球大多数国家。更进一步的质变,则是等到2017年歼-20正式服役。换句话说,从2007年开始,中航工业花费了整整十年,来追逐美国航空工业的脚步,最终也确实实现了这一目标。以2025年的视角,就等于是国内又花费八年时间,将质量升级变成真正的成熟机队。

▲歼-10B虽然生产数量有限,但意义非比寻常
从数字上来讲,现在强-5已经彻底退役,歼-7、歼-8服役规模也继续缩减,并且歼-8的退役速度远超歼-7,可见国内对前者的真实态度。歼-10和歼-11/歼-16两大系列,作为国内能自主量产的机型爆产量后,合计总规模已经超过1200架,其中约一半是四代半型号。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歼-20解决了生产问题,服役数量达到200至250架的出色水平,超越F-22A成为全球最大的重型隐身战斗机群。要是再考虑到两者雷达、航电的性能差距,当年国内空军的梦魇,实际上已经彻底解决。

▲歼-16的量产至今仍未结束
“Defence-Blog”网站认为,中国空军的人数规模虽然经过波动,但相隔18年整体保持不变,战斗机数量甚至下滑了约500架,但质量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战斗力更是从不如日本空中自卫队,到全球坐二望一,让美国空军畏惧不已。而随着更加廉价的歼-35开始服役,歼-7、歼-8和早年原装购入的“侧卫”,将在未来几年逐步退出现役,国内空军将真正走出20多年前艰难时代的混乱,以昂扬姿态迎接六代机服役。

▲歼-35将是推动空军转型的关键机型
从手握2000架落后机型,到掌握1500架高端战斗机,国内用18年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想都不敢想的时代进程。就是亲身经历这一切的中国空军自己,未来恐怕也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也许等到国内空军登顶全球,后来者书写历史时,才会感慨这一切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