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终于明白,怪不得苦战3年,还是打不赢(组图)

俄乌战争已持续三年多,远超最初预期,战场局势的发展让各方都始料未及。如今,乌克兰多个关键港口的船运流量已显著恢复,仅在今年8月,就有至少120艘货轮抵达乌克兰最大港口敖德萨港。外国船只频繁进出,进行粮食、燃料、军火及其他工业产品和军工原料的运输。这一现实让普京不得不承认,战争打到最后,拼的是后勤、补给、联盟与国际环境,而俄罗斯在这些方面并未占据优势。



以乌克兰的黑海港口为例,去年俄罗斯退出“黑海粮食协议”,意图切断乌克兰的出口通道。然而,乌克兰凭借自身的布雷扫雷能力以及国际航运保险机制,成功让敖德萨、南方港等港口重新运转起来。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乌克兰农业部数据,2024年底到2025年夏季,乌克兰通过黑海走廊出口的粮食总量不断攀升,港口船只往来频繁。这不仅稳定了乌克兰经济,还带来了大量外汇,使俄罗斯通过粮食断供令乌克兰经济崩溃的计划落空。​



西方援助乌克兰的运输通道也令俄罗斯头疼不已。俄军似乎束手无策,乌克兰的军事运输依然是畅通无阻的。在乌克兰西部的陆地通道,整列的军火和物资毫无阻挡地从欧洲输入乌克兰。目前美欧北约交付乌克兰的武器装备依然通过铁路运输源源不断地进入乌克兰,没有任何阻碍和干扰。满载北约武器装备的铁路列车通过乌克兰西部与波兰接壤的边境口岸,开入乌克兰境内,准备交付乌军,并在最短时间内分发到前线。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乌克兰边境重复。

波兰的热舒夫机场自战争开始就被称为乌克兰的“生命线”,美国空军的C-17、C-130 运输机频繁在此起降,波兰政府也公开承认这里是向乌克兰运送军事与人道物资的核心枢纽。再加上罗马尼亚的防空体系以及北约在黑海的情报网络,乌克兰几乎能够实时掌握俄军动向。俄罗斯虽拥有“匕首”和“锆石”等先进导弹,但面对挂着美国、土耳其或希腊国旗的商船,却不敢轻易攻击,因为这可能引发与北约的全面冲突。​



俄罗斯并非没有对乌克兰港口进行打击,敖德萨、雷尼的油库和粮仓多次遭到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但这些打击并未彻底切断乌克兰的补给链,反而促使乌克兰和西方迅速建立起替代方案。例如,通过罗马尼亚康斯坦察港转运物资,利用铁路过境波兰、斯洛伐克,以及通过多瑙河的支线港口进行分流。俄罗斯的打击行动看似摧毁了不少仓库,却未能阻止武器、油料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乌克兰。​

从武器技术层面来看,俄罗斯拥有大量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KH101亚音速巡航导弹,具备很强的突防能力,理论上可对乌克兰的关键设施造成巨大威胁。然而,乌克兰拥有来自西方的防空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对俄罗斯的导弹攻击起到了防御作用。

俄军至今未能掌握前线以外乌克兰纵深的制空权,因此只能使用远程导弹和无人机打击乌克兰的内陆。三年多来的轰炸尽管给乌克兰造成一定困难,但并没有严重削弱乌克兰的战争能力,甚至连切断乌克兰主要交通线都没能做到。



战争早已不是简单的“坦克洪流”对抗,而是现代化的体系较量。乌克兰背后是整个北约的工业、金融和情报系统支持,而俄罗斯主要依靠自身的军工厂和战时动员。俄罗斯虽然可以用导弹展示实力,但只要不敢与北约正面对抗,就难以掐断乌克兰的抵抗力量。​

俄军并非缺乏武器,而是因诸多限制不敢攻击真正的目标;也并非没有机会,只是无法承担行动带来的严重后果。普京或许已经意识到,战争不是靠强硬表态就能取胜的。俄军至今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并非士兵不够英勇,而是补给线对比悬殊,战略选择又受到冲突升级风险的制约。



当初俄罗斯以为能在三天内结束战斗,如今却陷入了耗不起、退不下、打不赢的艰难困境。这就是俄军在俄乌战争中久攻不下的真正原因,未来这场战争究竟走向何方,仍充满不确定性,后勤补给、武器装备技术以及国际局势等多方面因素,都将持续影响着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只有彻底斩断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俄罗斯才有机会赢得战争,否则......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