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像成地标!移民加拿大 我以为到了印度(组图)



从布兰普顿到密西沙加,巨型印度神像正在取代摩天大楼,成为新的“地标”。有人称之为信仰的荣耀,也有人调侃这是“印拿大”的最佳注脚。如今谈起多伦多的天际线,人们不得不把这些神像也算进去。


8月3日,加拿大安大略省密西沙加的印度教文化遗产中心(Hindu Heritage Centre)揭幕了一尊号称“北美最高”的罗摩神像,高达51英尺(约15.5米),相当于一栋五层楼。

它由德里设计制造,再远渡重洋运到加拿大,由当地工匠组装而成:钢结构打底,玻璃纤维覆盖,能抗每小时200公里的强风,寿命预期超过一个世纪。其灵感直接取自印度阿逾陀的罗摩诞辰神庙,可以说是一份“移民复刻版”。



虽然对于动辄100多米高的印度本土神像,15米的高度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但对加拿大来说,却已经算开了眼了。

项目最早启动于四年前,由一位印度裔加拿大商界人士慷慨捐资。印度教文化遗产中心创始人阿查里亚·苏林德·夏尔马·夏斯特里盛赞其为“送给社区的一份精神礼物”。

揭幕当天,现场可谓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超过一万名信徒齐聚,彩旗飘扬,诵经声震耳欲聋。加拿大政坛重量级人物悉数到场:密西沙加市市长卡罗琳·帕里什、妇女和性别平等部长雷奇·瓦尔迪兹、财政委员会主席沙夫卡特·阿里、国际贸易部长马宁德·西杜、甚至连下议院反对党领袖也到场撑场子。

市长帕里什随后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这是“密西沙加印度教社区真正壮观的地标”,并向游客发出热情邀请。

但在舆论场上,声音却并不统一。有人赞叹:“从阿逾陀到安大略,罗摩神的名字响彻云霄,超越国界。” 也有人拿特朗普的竞选口号来玩梗,调侃道:“Make Canada Great Again。”与此同时,另一些旁观者则直言不讳:“这枫叶国还能更像印度一点吗?”

如果说密西沙加的罗摩神像是“开幕大戏”,那么布兰普顿的哈奴曼神像就是这场“比高运动”的前奏。

早在 2024 年 4 月 23 日(哈奴曼诞生日),布兰普顿的印度教协会庙宇(Hindu Sabha Mandir)就竖起了一尊 55 英尺高的哈奴曼神像,比现在的密西沙加的罗摩神像还高出 4 英尺。当时它就号称是“北美最高的印度神像”。不过,这尊哈奴曼神像在建设阶段就引发过争议。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它“太夸张”,甚至出现歧视性言论,迫使寺庙不得不加强夜间安保。但最终落成时,仍吸引了大量信众前来参拜。

如今再加上刚落地的密西沙加 51 英尺罗摩神像,以及布兰普顿正在建设、预计今年9月揭幕的约 54 英尺湿婆神像,大多伦多地区俨然变成了“诸神争霸”的赛场:谁的神像更高,谁就更有存在感。

事实上,北美的印度庙宇虽然遍布各州,但大多数只是庙内几米高的供奉神像。真正超过五十英尺的巨型户外雕像并不多,而布兰普顿和密西沙加短短两年内就连出三尊,硬生生把加拿大的天际线变成了“神像赛场”。

至于为什么要建这么多?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是宗教情感与文化认同,巨像越高,越能成为社区的“精神地标”;另一方面,则是移民社区的存在感展示——神像既是信仰的象征,也是“我们在这里”的公共宣言。

巨型神像只是一个缩影。走在多伦多都市圈的西北角,你会发现街头巷尾早已被“印度风”覆盖:布兰普顿、密西沙加、士嘉堡这些城市,印度裔人口占比动辄三四成,街头餐馆几乎清一色咖喱味,广告牌全是印地语和旁遮普语,节庆活动则被排灯节、胡里节刷屏。

网络上纷纷戏称加拿大为印拿大,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很多新移民的直观感受——明明是奔着枫叶国来的,却发现落地后身边的生活场景,活脱脱像是掉头回了印度。

数据说明了一切。过去十年间,印度裔移民数量激增:从 2013 年的约 32,828 人,飞升至 2023 年的 139,715 人,增幅高达 326%。到了 2024 年,成为加拿大公民的新移民中,印度出生者仍然是最大群体:87,812 人,占比 23.4%。进入 2025 年第一季度,加拿大新增永久居民里,约 30% 来自印度。

庞大的人口流入,也让摩擦与争议随之而来,不文明事件屡屡登上新闻的:印度裔游客在加拿大沙滩上当众随地大小便,引发本地居民愤怒;婚礼车队霸道堵路、喇叭震天,扰得邻居不得安宁;街头垃圾随手一扔,更是成了屡见不鲜的画面。这些事件不断为“印拿大”的段子加码。



虽然这些丑闻一出,印度人总是急着撇清:这不是我们干的。但偏偏新闻镜头里的身影,总让人感到有些眼熟。

与此同时,节庆场面同样惊人。素里的锡克教游行,每年动辄吸引 三十万、四十万人上街;排灯节更是照亮整个多伦多都市圈。从沙滩到街头,从婚礼到节日,加拿大的公共空间一次次被“印度化”,让人再难忽视这股汹涌的存在感。

如果说巨型神像是社区自豪的“象征物”,那么政客们的身影,则让它们染上了更浓的政治色彩。从布兰普顿的哈奴曼到密西沙加的罗摩,再到即将登场的湿婆,每一次神像揭幕,政客们往往都不会缺席。



原因很简单:在这些城市,印度裔就是关键票仓。布兰普顿、密西沙加选区的选民构成里,印度裔往往占据三成甚至更多。在高度竞争的加拿大政坛,没有哪位候选人敢轻视这样一块选民版图。

于是,原本是社区宗教仪式的揭幕活动,硬生生被抬升成了“政治秀场”。谁站在神像前笑得更灿烂,谁就能收获更多的掌声与选票。政客的祝词,也几乎千篇一律:“这是多元文化的象征,是印度裔对加拿大的重要贡献。”

从这个角度看,神像的高度不只是一场“社区竞赛”,更是政治能见度的角力:每多竖起一尊雕像,背后都是一次选票的加码。

从“移民国家”到“印拿大”的调侃,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正遭遇新的考验。巨型神像只是表象,更深层的矛盾是:当一个族群的存在感不断扩张,并被政治化、票仓化地放大,社会平衡就会被打破。

真正的问题已不在于“能不能再竖一尊神像”,而是:当婚礼车队、节庆游行、巨型雕像一次次占据公共空间,加拿大还能撑起多少“多元神话”? 如果这个答案迟迟给不出,那场号称最包容的实验,或许正走向它最严峻的时刻。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