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 24 小时动态血糖仪上市后,身边不少上了年纪的朋友开始加入主动监测血糖的行列。比如我们 35 岁 + 的同事阿发(女),已经乐此不疲研究上了!

戴上血糖仪的阿发
吃东西都开始变得认真和严谨了起来
图片来源:自己拍的
不监测不知道,一监测吓一跳,以前以为很健康的食物,没想到居然有好多隐藏的升糖炸弹。
先来个无奖竞猜,这一整天的血糖波动中,升糖异常显眼的是下面哪一种食物?


阿发举双手表示:一整天都有好好吃饭,午餐还是出门吃的大餐都没早上这个波峰那么高
图片来源:自己拍的
A. 一块全麦吐司
B. 一个奶油泡芙
C. 一杯冰葡美式
答案是:A 一块 40 克的全麦吐司!有没有很惊讶?
看似很健康的全麦面包,怎么就变成升糖炸弹了呢?
虽说每个人的血糖反应差异是很大的,而且和吃的量、吃的速度以及是否混着别的东西吃有关,但的确有不少食物相较来说,真的可能引起血糖的大波动。
下面是阿发实测获得的一些让人震惊的以为健康,实则是升糖炸弹的食物,对于需要控糖、减脂中的朋友来说,可以重点关注下。
特别说明
➊以下列举的血糖趋势图为非糖尿病患者,丁香工具人阿发的非严谨测试(随附专业测评的 GI 值),仅供参考;
➋升糖指数高≠不健康≠不能吃,升糖指数低≠一定健康,重在识别升糖快的食物,通过饮食技巧来保持血糖平稳;
➌现有研究发现,受身体情况、饮食方式影响,同种食物对不同人的血糖波动存在差异,以下列举仅做警示示范。有条件的朋友也可以自行做监测获取自己的避雷食物。
踩雷食物:全麦吐司
「全麦」「粗粮」 ≠ 一定低升糖
或许有人会问,不是说全麦面包更健康吗?怎么升糖这么厉害?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当阿发翻开《中国食物成分表》里查找全麦面包的升糖指数,看到数值的那一刻沉默了:
全麦面包的 GI 74,白面包的 GI 75。[4]
仔细琢磨了下,终于发现了这里的一些奥义:
真正健康对血糖友好的是「全谷物」,也就是保留了完整颗粒形态、低加工的「全麦」。
而全麦吐司是将全麦粉打碎的谷物粉末制成的,破坏了全谷物中压制升糖的一些重要结构,再加上小小一片吐司很容易快速吃完,蹭蹭蹭升血糖那是必然的。
更不用说市面上不少宣称粗杂粮、全麦的产品,只是调了色的面粉制品,甚至还会额外增加不少的糖和油。
控糖的朋友,别看到全麦、粗杂粮就猛猛吃,控量、搭配着蛋白质和蔬菜依然是关键。主食优先选择保留完整形态的全谷物。

*全麦吐司为阿发采购的以全麦粉在配料表第一位的一款市售产品
**白吐司截取的是另一款市售产品
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踩雷食物:全麦三明治/贝果三明治
看起来健康,但搭配真的差点意思
全麦、粗杂粮主食难避坑,那加点蛋白质和蔬菜的三明治应该总还行吧?
NO NO NO!阿发很快被某家经典的金枪鱼全麦三明治刺客到了。
全麦面包 + 金枪鱼(蛋白质)+ 蔬菜 + 无酱料,看着很血糖友好的感觉,特意小口小口慢慢吃,没想到刚吃完没多久,血糖仪就出现了飙升(↑)的提醒。
👇边吃还边和同事分析吐槽了起来👇

血糖峰值比纯啃面包确实低了点,但持续时间久……餐二依然有 8.9 ,还是很吓人的。

隔天同事吃了一个贝果三明治,同样中招了:

某经典咖啡店的贝果套餐后的血糖波动。
这种有肉有菜有主食,看起来很健康的轻食,成为隐藏的升糖杀手有 2 点原因:
第一,主食依然是精致碳水,且量较大
拿贝果来说,升糖指数在 GI = 72~78 之间,属于高 GI 食物。它的本质依然是面粉制品,只是变了个形式的「大馒头」。

而且烘烤的贝果水分少,一个约 100~120 克就有 300 千卡左右,碳水化合物可达 50 克以上。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中午咱好好吃上一平碗 200 克的蒸米饭,或者一个大馒头。
第二,搭配看起来合理,其实量根本不够
扒拉了下阿发吃的金枪鱼三明治,蔬菜是几片占体积但没重量的生菜番茄黄瓜,蛋白质是加了不少酱料调味的金枪鱼,蔬菜和蛋白质对比正经吃顿饭来说远远不够,再配上 100 多克的全麦面包,可不就变身成了升糖刺客。

有些轻食更惨,一个煎蛋加一片火腿,连片生菜叶的影子都看不到。
这些看似经典的西式「白人饭」搭配,其实就是高碳水加极少量的蔬菜和蛋白质,根本压不住飞升的血糖。
下次如果点这类三明治,可以把它当成主食来吃,还要额外再多配点蛋白质和蔬菜,才能保证三明治的升糖缓慢。
踩雷食物:糯玉米
所有糯叽叽都该给我注意了!
玉米是很多人首选的「减肥」健康粗粮之一,晚饭啃上一根玉米,看起来热量又低又饱腹。但真的没想到它会成为阿发本人发现的另一个血糖刺客!
中午吃了一碗面也就到 7.5 ,没想到下午干了一根糯玉米直接飙升到 8.9 !

某便利店的糯玉米可食部分 200 克左右。注意:糯玉米本身碳水不低,引起血糖波动是正常的,不要恐慌,但对于控糖人士来说,要额外注意。
仔细翻了下数据,阿发表示认怂,都是玉米,但差距真的有点大,特别是糯玉米,妥妥的高 GI,高 GL 食物。

甜玉米数据来自美国农业部食品数据库,糯玉米数据来自电商平台的某品牌。
糯玉米之所以有这么大威力,是因为它不仅碳水化物比例更高,而且它含有的淀粉几乎完全由支链淀粉构成,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升糖更快。[2]
不仅是糯玉米,大部分糯性食物都是血糖刺客,还有粽子、年糕、汤圆、糍粑……这些用糯米为原料,糯唧唧软乎乎的食物都要提前回避(或者控制量)。
踩雷食物:低脂玉米片
膨化食品都是升糖的雷!
低脂的膨化食品≠低升糖,只要膨化食品都是升糖的雷。
作为「脆脆口感」爱好者的阿发,偶尔也会找找能替代薯片的健康零食,例如玉米片。
从油脂角度,常见的薯片(大部分膨化食品都是)脂肪含量在 30% 左右,而玉米片则可以在 20% 左右,还保证了一定的脆脆口感。
但吃了 8 片玉米片后(没错,就是 8 片):

玉米片的本质还是膨化食品,而膨脆的特性就是:把淀粉预先糊化,让它的结构变疏松,淀粉颗粒也更细了,也就意味着在身体里更容易被吸收了,升糖更快。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这种类型的食物,无论是否低脂,是否采用所谓更健康的原材料(比如糙米饼),它都是高升糖食物,甚至可以说升糖非常快!

踩雷食物:无糖果茶/果咖/果味奶
再好的水果榨成汁也是糖水
最近的外卖商战,大家一定和阿发一样,喝了不少奶茶咖啡饮料吧(商战最大的受害者出现了)。
这两年越来越流行往各种饮品里兑水果:橙子、葡萄、荔枝、杨梅、黄皮……无论底是咖啡还是牛奶还是茶,兑点水果,不加糖都好喝,看起来就更健康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对于血糖来说,可能真没那么友好。
这类饮料给人一种错觉:我没加糖啊!但阿发实测了各种无糖果茶、果咖、还有水果酸奶,具体数据如下:

而且每次喝完之后都会收到一些血糖(↑)的提醒,一整个吓人。


很多人以为,水果打成了果汁,不过是从固态变成了液态。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吃进去的东西并没有变,咋就升糖快了呢?
事实上,和完整的水果相比,水果榨成汁升糖的确会更快。
当水果被榨成汁,特别是还去掉了果渣的果汁,妥妥的就会变成一份带点维生素的糖水。而完整的水果则因保留了膳食纤维(果渣),在进入身体后的消化吸收会更慢一些。
我们之前做个小测试,用同样大小重量的橙子,分别榨汁(去果渣)、榨汁(不去果渣)和直接吃,结果发现,这血糖波动真的有差。

喝果咖/果茶的时候,千万别觉得没加糖就更健康了,果汁最主要的成分就是糖啊!再便宜再多红包,咱考虑下这身体还是悠着点吧。
好了,看到这,可能很多朋友已经开始删购物车了,也一定有朋友要开始骂骂咧咧:这么看,啥都吃不了了!掀桌!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别急别急,这篇内容并不是想引起大家的焦虑,还是要再好好说几个事:
第一,升糖不是评价食物好坏的唯一指标。
人吃饭(含有碳水的食物)后,血糖出现波动,是非常正常的反应。血糖完全趋近于不波动,不见得就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模式(例如断碳)。也不必因为一种食物升糖高就不吃它,而是在了解之后,调整自己吃的量和搭配。
第二,每个人对不同食物的血糖波动差异是巨大的。
有些人吃个红薯就能飙升,有些人吃粽子也就是血糖微微升,这和基因、身体状态等有关。
现有的 GI 值、血糖监测都只是一个普世的警示参考。对于我们每个人,如果的确有需求,可以通过血糖仪等工具来建立自己的警示食物库。
再强调一次,血糖波动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改善,并不是说以上的食物不能吃了。切记切记啊!
对食物和身体有更多了解,能帮助我们吃得心里有数,健康美味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