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深造率下跌!985本科生,正在抛弃留学(图)

面对未来的去向,985本科生,正面临着抉择。

一边是海外名校offer和镀金之后的“海归”身份,但是要面对高昂的学费和留学回国后不确定的就业市场;一边则是放弃出国,选择留在国内继续深造或是直接就业。

种种利弊权衡之下,大批985本科生正在“抛弃”留学。

高校留学比例下降

通过统计近年来部分985高校本科生出国(境)深造率,可以发现,2023年和2024年相比,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的出国(境)深造率持续下降;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本科生海外升学的比例虽然有小幅度上升,但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其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2024年本科生出国深造率相较于2019年下降超过9%。



结合收集近年部分985高校的就业情况,可以发现,学校整体深造率不断上升,但是出国(境)深造率整体却呈现下降趋势。

其中,同济大学的总体深造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较大,但其出国深造率先从2019年的20.50%下降至2022年的12.70%,后有轻微回升,增长至2024年的16.44%,但增长缓慢,与总体深造率的差距渐大。

尽管美国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国之一,但赴美留学生数量却在持续缩水。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2024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23-2024学年共有277398名中国大陆留学生在美国就读,同比下降4.2%。

自疫情暴发及结束以来,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数量呈现出递减趋势。2023-2024学年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人数低于2022-2023学年的289526人、2021-2022学年的290086人和2020-2021学年的317299人。

而近年来,印度的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在2023-2024学年,印度已成为美国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中国让出了长达15年的“留美第一大国”称号。

另一大留学目的国英国的留学吸引力似乎也在下降,其留学市场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规模。

中国留英学生自2021-2022学年达到创纪录的13.5万人后,连续三个学年下降。2024-2025学年留英规模比峰值时下降23.2%,较疫情前的2019-2020学年申请量仍减少13%。

为什么留学不热了?


也许越来越低的留学性价比,是造成高校学生出国深造率变化的一大原因。

据《澳洲人报》报道,从2025年开始,澳洲的顶尖大学将继续大幅提高国际学生的学费。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西悉尼大学等高校计划在2025年将海外学生的学费提高7%。以新南威尔士大学为例,把每学分从1140澳元提升到1220澳元,按照学士学位一年48个学分计算,国际学生要在大多数课程中支付58560澳元,较2024年增加3840澳元。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学费也在普遍上涨。



高昂学费和生活费带来的教育成本,进一步削弱了国外研究生教育项目对国内优秀学生的吸引力。

同时,留学生回国就业的压力也不小。海外学子们归国寻找工作,尤其是一年制硕士,在就业市场上没少碰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指出:“‘一年制硕士’在国内遭遇尴尬的处境,首先是国内外对硕士教育的认知有所区别。”

例如英美的一些“短平快”的硕士项目,往往被当作赚钱产业来运营,学术要求较低。这使得其学位在国内就业市场的认可度大打折扣,其学术严谨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一边是高昂的留学成本,一边是不能达到预期的工作薪资,反差之下,引起了不少留学生的共鸣。

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类似#花100万留学回国月入5千多#的话题往往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也有不少媒体聚焦于这一话题,相关报道也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公众的视野。





微博讨论话题与相关新闻报道


2024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显示,应届留学生期望薪资与实际招聘薪资有差距。应届海外留学生期望薪资与应届生招聘薪资对比之下,两者差距渐大。

从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对比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海外留学生的期望平均年薪与应届生职位的招聘平均年薪可见,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两者的差距出现逐渐拉大的趋势。

2021年,留学生的期望平均年薪比应届生招聘平均年薪高出31.99%;2022年,这一差距虽缩小到22.05%;在2023年反弹至28.42%。2024年上半年,该留学生群体的期望平均年薪为17.72万元,比应届生招聘平均年薪(13.54万元)高出30.83%。

与此同时,国内高等教育逐渐提高的教育质量与水平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也逐步增强。

开展“双一流”建设以来,我国国内高校实力不断增强,国内高校整体排名、具体学科的表现均有明显提升。还有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国际师资在国内高校任教,这些现象从侧面说明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师资与支撑条件在不断提升。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夏仕武教授表示,我国在宏观政策方面积极倡导国内外科研以及留学经历的平等化,也对国内学生的留学意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理性地看待国内外教育的差别。

留学,何去何从


陈志文指出,让出国留学人数变少的,不仅仅是学生意愿降低,也有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加以的严格限制。这条路正变得更难、更窄,目的地更未知。

对于“敏感专业”,近年,美英等国家纷纷出台类似政策,加强对学习相关敏感专业进行限制。

2018年,美国国务院便表示,如果中国留学生在机器人、航空和高科技制造业等领域学习,其签证有效期将被限制在1年。英国则是推出ATAS认证(学术技术批准)计划。据介绍,如果中国学者或学生想要去英国研究或学习“敏感”项目,需要通过ATAS审核才能顺利拿到签证。



英国的Academic Technology Approval Scheme (ATAS)认证计划


但同时,留学生们对于留学目的地的选择也正趋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一带一路”的推进,马来西亚、泰国、匈牙利等共建国家吸引力上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是24个“一带一路”共建国的主要国际生源地,在这些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达17万人,占其国际学生总数的15.8%。随着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将有更多中国学生选择到这些国家留学。

根据全球化智库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4-2025)》,近年中国香港成为内地学生热门留学目的地,2022年居第六位。

调研显示,2022至2024年,香港在意向留学国家/地区中排名持续上升。2020-2024学年,赴香港大学的内地学生翻倍至16144人,其中修课型研究生增长157.2%。同期,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在各层次国际学生中占比显著提升,如2020-2021学年到2023-2024学年,来自中国内地的本科生占本科国际学生的比例从50.0%增长63.4%,修课型研究生比例从80.5%增至92.4%,研究型研究生从84.3%增长到89.6%。



香港一年制授课式研究生增长快速

虽然国内高校学生的留学比例有所下降,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国际教育的重要性。

2025年年初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指出,我们仍需“鼓励支持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高校”,并且“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