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官方通报和网民感受温差很大?(图)



这篇文章不谈具体个案,只谈普遍现象。

近年来,舆论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事件发生后,涉事单位通报了事件发生经过、原因、处置情况等。但相关通报并没有获得网民的广泛认可,反而质疑声不断。涉事单位感到“委屈”,网民也闷了一肚子气,双方“体感温差”较大。

这种“温差”的成因是什么?涉事单位如此通报是不是只出于傲慢?如何破解?

人与人之间、人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因为出发点不同、立场不同、关切点不同,所言所行自然存在差异,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发生误读。

第一,我们当然应该看到涉事单位的“焦虑”所在。

对于很多面向大面积人群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单位而言,其真实的“焦虑”所在是怕“此例一开,后患无穷”。不管这种情况是否真的会发生,这种“焦虑”是确实存在的,不全是出于傲慢。

第二,我们也应该看到广大网民的“焦虑”所在。

涉事单位的“焦虑”是真实存在的,广大网民的“焦虑”也是真实存在的。网民的焦虑就在于:“如果下一次那个人是我,怎么办?”从别人的案例中同理心地进行类比,继而生发出焦虑,这是很多网民非常直观、自然的思维方式,一旦这种“焦虑”无法得到安抚,“体感温差”就产生了,而且还相当大。

第三,当双重“焦虑”叠加,如何破解困局?

当双重“焦虑”正面对抗而又没有找到纾解的“出口”时,相互之间的埋怨、误读就产生了,此次答题无解,直至延续到下一次。下一次或许因为具体处置者的智慧得以妥善解答,但也可能和此次一样,还是无解。

如何破局?

还是要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简单来说,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看法律法规,是否有法可依?

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具体处置人有弹性处理的空间,能就上不就下;

再看事件紧迫性,是否事发紧急?

在紧急突发情况下,具体处置人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而不是条文至上;

每次的具体情况都是各异的、特殊的,这次的行为是合理的,并不能直接推导至下一次使用也是合理的。在每一次事件中,涉事单位将事件来龙去脉摆事实、讲道理,该道歉的道歉,该坚持的坚持,你就会发现网民们怎么会如此的“通情达理”。

消除“温差”,没有我们害怕的那么难。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Advertisements
评论人:rootrootroot [★★土共〓慕洋犬★★]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不必用有些,几乎是全部,只是有些东西网民自己也怂,不敢大方表达罢了。
··
·
··
·
2025年07月06日4:23
评论人:livedoor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因为专制政府向来嘴上说是和人民站在一起,实际上从来都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把人民当奴才使,当敌人斗。中共的所作所为有哪点不是按照驭民五术干的?呵呵。
2025年07月06日4:25
评论人:pk6034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因为天气预报的温度是在通风好的没有阳光直射的条件下测的,知道为什么国内一旦高温天气温度天气预报的温度会被质疑吗,因为国内一旦实际超过四十度的天气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温度就只有三十八九度,为了降低温度有些地区还把预报站的仪器设在了山区来“指导”市区的天区预报,这种预报的温度都可以造假更别说现实条件还是在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知道为什么夏天儿童被所在车里屡次发生意外吗,你为什么不跳出来说室外温度明明还好,看来意外死亡在车里的儿童都是在碰瓷,断电的高铁实际上就是放大的被意外锁的车,乘客就是被忘在车里的孩子
2025年07月06日12:48
评论人:lyw101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说到底,“人民公仆”不接地气,实为高高在上的“老爷”。接地气,那是割老爷的命,难啊
2025年07月06日11:46
评论人:千奇百怪党 [♂☆★声望品衔8★☆♂]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意识上有一个全民共识问题,体制上有一个法律体现为谁执政的问题。公务员高人一等,也始终是一个问题。
2025年07月06日5:50
评论人:markhammer [♂★品衔R6★♂]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如果砸的是民主政府的玻璃警察估计抓人加上天价赔偿和罚款。幸亏是在独裁国家批评就完了。
2025年07月06日5:16
评论人:fiery [☆冷眼看欧洲☆]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美国的官方通报很亲民吗 不是涉案者已经自杀 就是相关责任人吸毒
2025年07月06日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