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有个最佳次数,太少可能因为4类疾病(图)

受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医师 王保祥

肠道功能会对健康状况产生很大影响。近日,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的新研究给出了最佳排便次数:最好每天1次,太多太少都可能增加疾病风险。



该研究由北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共同完成,共纳入来自中国10个不同地区的近50万成年人,年龄30~79岁。研究人员根据排便次数,将受访者分为4组:每天1次以上、每天1次、2~3天1次、每周少于3次,并进行平均10年的随访,了解受访者的患病情况。结果发现,与每天排便1次的受访者相比,每天排便1次以上的人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12%、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3%、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20%、慢性肾病风险增加1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险增加28%;每周排便少于3次的人,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7%、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11%、慢性肾病风险增加20%。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医师王保祥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排便次数太多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使有害菌增多,其代谢产物会破坏肠道黏膜的屏障作用,从而进入血液,引发炎症反应;排便次数太少,粪便长期滞留在肠道内,其中本应被排出体外的有害物质被肠道重吸收,导致血液中的炎症因子增多。因此,研究表明,排便次数过多或过少可能与多种疾病风险上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此外,胃肠道和呼吸道虽然相对独立,却共享黏膜免疫系统(即肠肺轴)的一部分,肠道的微生物群和代谢物发生变化也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除了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排便次数也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排便次数太多可能意味着肠道有炎症,在此情况下,肠道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会刺激肠道蠕动。排便次数太少可能预示着4类疾病:一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因代谢率降低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患者常伴有乏力、畏寒等症状;二是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可削弱肠道平滑肌收缩力,引发便秘;三是糖尿病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损伤肠道神经,可能造成肠道蠕动紊乱;四是肠癌,肿瘤可能阻塞肠腔,导致排便困难,但需结合便血、体重骤降等症状综合判断。

王保祥表示,非疾病状态下,排便次数主要受4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生活方式,比如久坐不动可能导致肠道蠕动速度变慢,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可能刺激肠道蠕动;其次是心理状态,比如压力大可能影响中枢调节,导致排便次数异常;第三是排便习惯,比如有人因为忙于处理其他事务,即使感受到便意也不去厕所,或由于痔疮等疾病恐惧排便,导致排便习惯被打乱;最后是年龄,老人肠道蠕动速度可能会变慢,容易便秘。

想做到每天1次规律排便,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来调整。

多吃蔬果多喝水。建议调整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足量饮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示,成年男性每天的推荐饮水量约为1700毫升,成年女性约为1500毫升,晨起可空腹喝一杯温水,以刺激肠道蠕动。

适当运动按摩。快走、游泳、打太极拳等,都可促进肠道蠕动,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即可。此外,还可以按揉腹部,帮助排便。

固定排便时间。建议每天早上固定时间排便,即使无便意也坚持5分钟,逐渐建立生物钟。

选择合适姿势。蹲姿腹压更大,更利于排便,但老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痔疮患者最好坐姿排便,以降低晕厥、痔疮出血等风险。

需注意,如果排便次数突然改变,且异常持续2周以上,调整生活方式后未见好转,建议及时就医,排查相关疾病。▲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