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痛恨董小姐,为什么要扯上“4+4”模式(图)



“肖飞董袭莹事件”有了最新进展。

5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肖某引发舆情事件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

《通报》发布后,大部分人都认可调查结论,也赞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对肖飞和董袭莹开出的罚单,对中国的教育医疗事业充满信心。

但也有一些网友对《通报》的内容不太满意,他们认为,医学院的“4+4”培养模式,跟大学的“自主招生”政策一样,都是某些利益集团为自己的下一代预备的“快捷通道”,先天畸形,后天不足,应该全面取消。

黑白对错,或许没那么简单。如果“4+4”制度真的一无是处,为什么它会成为美国各大医学院的主流培养模式,为什么它会被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等顶级医学院作为“改革亮点”“创新成果”?

2025年1月17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面对记者采访时说:“4+4”选拔的是最优秀、最有悲悯之心的人,这批孩子将是中国医学界的“梦之队”。



5月1日和5月5日,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两度发文力挺“4+4”项目。饶教授坚称,协和“4+4”项目不仅完全正确,而且更加适合新时代。

院士专家大力推广的“4+4”模式,为什么会沦为“众矢之的”?



《通报》篇幅不长,但言简意赅。

有关部门先阐述了核心事实:肖飞不仅在婚内出轨,还在手术期间中断了手术,差点酿成手术事故;董袭莹为了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入学资格,伪造了4门课程的成绩,写博士论文大段抄袭他人的论文,明明没有出力还在别人的学术论文上挂名。

根据这些核心事实,有关部门对涉事人员和机构进行了从重处罚。董袭莹的博士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被撤销,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也被撤销;中日友好医院被要求限期改正;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在深入整改。

这些信息符合大部分人的预期,网友爆料也基本被查实。

但是,有些人觉得这份《通报》“还不够有诚意”。他们希望有关部门彻查那些帮董袭莹造假的“幕后人物”,并废除“4+4”医学博士培养制度。据传,协和医学院内部确实还在调查,这件事还没有完结。

极端者认为,“4+4”模式是万恶之源,给特殊利益集团提供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机会,让才能平庸的“二代们”快速获得中国医疗界的顶级资源,而那些天资聪颖、热爱学习、刻苦勤奋的“寒门士子”则被排挤到了边缘。

看完董袭莹利用“4+4”模式漏洞弄虚作假的闹剧,让人想起了当年高校自主招生的各种乱象。

自主招生制度设计者追求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而实际操作中却演变为“各显神通钻空子”。某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坦言:“政策赋予的自主裁量权若缺乏有效监督,必然滋生暗箱操作的空间。”

为了鼓励学生搞创新,部分高校把高中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发明专利算作加分项。于是,一些拥有强大人脉资源的家长,请教授或工程师朋友帮忙,在论文或专利上加上孩子的姓名。一些经济富裕的家长,则找中介机构帮忙,到黑市上去买论文或专利的署名权。

为了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部分高校把一些荣誉证书(如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国家二级运动员、校长推荐信)算作加分项。而这些荣誉的评选过程不够透明,很容易被中上流家庭垄断。

为了鼓励学生训练口头表达,部分高校在自招中加入面试环节,面试成绩由大学老师评定。于是,有些手眼通天的家长就买通了有打分权的老师,让自己的孩子获得高分。还有一些考生会去参加所谓的“面试培训班”,定向讨好面试官。

围绕自主招生形成了一条特殊的利益链条,里面有各种见不得光的非法交易,自主招生逐渐演变为一场“拼爹”游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鲍威发现,统招生的家庭年均收入是5.8万元,而自主招生的学生家庭收入是统招生的1.8倍。

2010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两位教授对清华学生做的研究发现,从学生的生源地来看,在231名自主招生学生中,仅有7%来自农村,而来自城市的学生大概是来自农村学生的十倍。

与高校自招制度一样,“4+4”模式也会对“寒门士子”形成挤压效应。

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的招生简章提到,招生对象是QS世界大学排名或Times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的本科毕业生。这条规则明显对家境优渥者更有利,想想也知道,如果你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怎么可能承担得起四年的海外留学费用。

另外,“4+4”试点班的招录过程还缺乏监督,给申请者打多少分是由医学院的一小部分教授决定的。这些教授未必是道德完人,有可能被权势或金钱影响。





不过,自主招生和“4+4”制度也并非一无是处。

这两项制度的设计初衷,是值得肯定的。自主招生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弥补高考制度的缺陷。“4+4”项目的引入,是为了对标美国、培养更多有创新能力的医学博士。

美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创立了“4+4”培养模式。美国的医学院没有本科医学学位,医学博士由不同本科专业的毕业生申请,哈佛医学院2024级学生中,本科是社科专业的占了10%。

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当上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从美国引进“4+4”培养模式。

王辰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网站发文说,“4+4”学制具有以下三大堪称“妙处”的优点,可为医学的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第一,纳多学科素养者从医。医学生由此具有多学科背景,医学界由此形成多学科素养与能力。所招录之医学生已有多学科本科教育背景,有了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思维,注入了多学科的“DNA”,这种“DNA”将在其未来的学医从医生涯中获得表达,成为将医学与多学科结合的发端与纽带,并由此结出医学发展硕果。

第二,纳天下贤才从医。医学院由此可以广揽天下贤才。由于所从事的事业关乎人的健康性命,故对医学生、医生的素养要求极高。“4+4”模式可以使医学院有机会在各大学、各学科已经很优秀的投考本科生中优中选优地选择医学生,充分保证对未来从医者的高素质要求。

第三,纳爱医者从医。让真正有志于医学者学医从医。经各专业本科教育后最终选择学医者,体现了其在接受本科教育期间内心经过比较后决定的未来职业取向,是青年学生心智较为成熟后的专业选择。

这些学生学医富于热情和主动性,在后来接受大量的医学教育资源投入后,未来从医的稳定度和从业水准高。医学院非常需要这种素养良好、积极求学之“成熟的受教育者”。

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北京协和医学院全科医学系副主任黄晓明等专家学者,也很认可“4+4”培养模式。

5月5日,饶毅在个人公众号发文强调:协和的“4+4”当然不是为权贵而专门设置的。院领导当然是为了改革,当然为了探索而做事。

2021年,黄晓明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八年制有很多是从高中来的,他学着学着会突然觉得我不适合当医生,我可能适合干别的,所以有很多孩子是处于一个比较迷茫,想退又退不掉的过程,但是‘4+4’(医学教育模式)的孩子就绝对没有这样的,他是非常坚决我就是想学医,我就是想当医生,所以这也是这些孩子特别努力的原因。”

根据北京协和医学院统计,2023届、2024届“4+4”试点班毕业生在医疗行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100.0%、95.7%;传统八年制学生为97.4%、97.1%,说明“4+4”试点班毕业生比八年制学生更珍惜医生身份。





“4+4”模式和自主招生制度,验证了中国教育和医疗领域的一条规律:任何非标准化的选拔机制,在实践中都可能出现由于不公正的人为因素介入,而偏离初衷的情况。

放眼人类历史,也会发现,大部分改革方案和创新举措(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维新变法、苏联休克疗法),逃不了“开局很美好、结局很惨淡”的宿命。

而当改革运动完全失控的时候,不明真相的群众就会怪罪改革运动的发起人。王安石、张居正等改革家,被很多人看作是大宋和大明王朝的“第一罪人”。

改革者注定孤独,也注定要审慎行事,否则改革再有价值,也有夭折的可能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