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事,不服不行
这个世界上对于“战利品”,并没有严格定义,但在印度这次之前,还真没有把对手发射的空空导弹、火箭炮弹残骸,当成自己战利品展出的例子。像俄罗斯在去年5月,于莫斯科胜利公园举行的为期一个月展会,将那些从俄乌战场获得,体型基本完整的M1/“豹-2”主战坦克、M2步兵战车等公开展出,才算是比较正常的做法。这次印度但凡能拿出完整未爆炸的武器,大家也就捏着鼻子认了,现在这一堆残骸看得实在是尴尬。

▲俄罗斯这才叫战利品展示会
问题在于,印度现在面临的问题确实不好解决。“阵风”和苏-30MKI两大主力战斗机被击落,经济上的损失还在其次,如何抹平肉眼可见的战力差距,重拾信心才是关键。针对这一点,目前印度空军已经启动了两个升级项目:一、84架苏-30MKI大改方案。这个方案其实拿出来很长时间了,但资金和技术问题一直没解决,这次是受前线战败的刺激,才下定决心不惜成本。具体来说,是对状态较好的84架苏-30MKI,换装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设计的雷达、航电和空空导弹,只有极少部分使用进口设备——比如说俄制发动机。

▲尽管苏-30MKI这次表现不佳,但印度并不想放弃
如果所有设计指标都能实现,那么改造后的苏-30MKI,性能甚至比歼-16还强,但这是不可能的。别的不说,光那款准备搭载2000多个T/R模块,工作距离超过400千米的印度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就是天方夜谭。按照印度航空工业的水平,如果真根据规划,完全依赖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那么84架苏-30MKI性能不倒退就是万幸。而参考以往印度航空项目,最终普遍依赖其他国家的例子,歼-11BG差不多是苏-30MKI的升级上限——不是不能升级到更强版本,而是再往上成本会暴涨到无法承受的地步。

▲歼-11BG是很不错的四代机改四代半例子
二、试图获得“阵风”源代码进行升级。这个方案和苏-30MKI其实差不多,区别在于“阵风”是原装交付,没有在印度组装。为了降低升级难度和成本,印度之前就曾要求,法国提供“阵风”的相控阵雷达、核心计算机源代码,以完成印度国产机载武器的整合,但法国一直不同意。这次“阵风”被击落后,印度再次提出类似要求,并附加了一些威胁,结果法国还是坚持不变,现在双方闹得很僵。

▲有一说一,要是法国同意提供源代码才让人意外
从技术上来讲,印度人的策略并没有问题——其两款预警机本来就是以以色列雷达为核心。现在用来改造苏-30MKI,甚至是修改“阵风”的“国产雷达”,关键技术同样来自以色列。再配上几乎和以色列“巴拉克-8”一模一样的印度“阿斯特拉”空空导弹,实际上是想效仿巴基斯坦,组建起一样同源的空中作战体系。只不过,仅仅凭借一些组装经验,是不足以支持,印度在苏-30MKI身上换装西方雷达和航电的,这是俄罗斯自己都未必能做到的伟业。

▲印度预警机和战斗机不兼容是个大问题
战斗机作为复杂设备的综合体,原始架构和先天体系的限制,几乎无法通过后天去改变,或者说修改的成本会高到缺乏实际价值。苏-30MKI未来最有可能落地的升级方案,依然是由俄罗斯提供,这也就意味着水平难以企及歼-11BG。因此,五代机才是印度空军制胜的希望,尽管在歼-35E的威慑下,苏-57和F-35这两个选择,依然存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但总要比升级四代机这条死路要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