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的是一对做二手车生意的小夫妻,打拼多年,有了一个孩子,还攒下了40万的存款。
这样一个三口之家,在他们的小城市,也算中产,原本可以安稳幸福地过小日子。
但2022年4月,这一家做了一个决定:
要带5岁的儿子见世面,沿着国境线自驾一圈,环游中国。
自驾先得买车。
夫妻俩先是花了34万买了辆二手房车,又花了1万块置办无人机、运动相机以及车载冰箱等装备。

就这样,2022年6月,一家三口带着剩余的6万块,出发了。
他们原本计划用1年时间看遍祖国大好河山,但实际上直到2023年9月才走完。
“15个月的时间,实际只玩了10个月,中途回家休整了5个月。”
“每个月的油费,加吃饭加门票,要花掉1.2万,光路上就花了12万。”
“在家那5个月也没闲着,每月5千的开销,又搭进去2.5万。”
最扎心的还是车辆贬值,环游结束后,34万买的房车只卖了22万,直接折损12万。
现在可以算账了:
一趟环游中国下来,这一家一年多没收入的情况下,花了27.5万。原本40万的存款,只剩下12.5万。
至此一切也还在轨道之内,但不出意外的话,意外马上就来了。
前面提过,这一家做的是二手车生意。
这两年车市行情大家应该有体会,新车都在打对折卖,二手车只能跟着降价。
他们出发前还库存了十几辆二手车没出货,等旅游完回来,发现售价还不如以前的进价,卖一辆亏一辆,不卖那就是废品,这样库存盘下来,又亏了15万。

好了,至此这个小家庭正式进入负资产阶段,负债2.5万。
这还没完。
当年他们出发时,儿子5岁,如今旅游归来,儿子正好7岁,该上小学了。
孩子有没有如愿见世面不确定,但上市里的小学就得落户,落户就要买房很确定。
没办法,夫妻俩只能开口借钱,最终结果就是欠债70万,在市区买了房。

那这算结束了吗?
还没有。
因为夫妻俩出去旅游一年多,旅游嘛,清闲心情又好,于是你懂的,他们在计划之外,有了二胎。

总结一下:
一年多的时间,一个有40万存款的中产家庭,变成负债70万。
而且女主人怀孕了,也就是说,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四口之家,只能靠男主人一个人挣钱养活。
尽管女主人在视频里表示不后悔,“这种全家24小时黏在一起的经历,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在雪中漫步、在新疆吃羊肉串、在凉山看云海、在洱海边野餐、在敦煌沙漠打滚…这些瞬间早已值回了票价…”
但至少视频里,男主人一直没露面发声。
他后不后悔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一定压力山大。
2
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自己就压力山大。
明显感觉到这种压力,就是这两年的事,再精确点,就是从疫情结束开始的。
老读者应该早就看出来了,这两年【脆皮先生】这个公众号基本没啥广告了。
平时发的次条推广文案,那是电商带货,都是一些平价的小物件,也卖不掉几份,利润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
当然今天不是来哭穷的,网上不是流行一个说法么,叫做:
30万存款定律。
按照央行的数据,国内人均存款仅为9.6万,存款超过30万的,只占总人口的1.5%。
换句话说,30万就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存款天花板。
那为什么大多数人存到30万,就到顶了,积蓄就上不去了呢?
因为存款一旦超过30万,人们就会被各种各样的“中产镰刀”盯上,大多数人几经折腾,最终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样说可能还是太笼统了,我再具体一点。
朋友们回想一下,是不是如今市面上很多概念,都是以30万为线划分的?
30万以下的车是年轻人的第一辆车,30万以上的车是升级换代之选,也是中产家庭的标配。
比如一辆奔驰C、一辆宝马3系,这不就刚好把30万存款给割了?
还有房子,大多城市买套小户型,差不多100万,首付3成,刚好30万,同样刚好给割干净了?
甚至出国留学,很多国家的留学保证金,也在30万左右。
前文里面提到的那位小夫妻就是典型,从存款40万到负债70万,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还可以再想想身边的朋友嘛,是不是一穷二白时,都朝九晚五,生活规律又单调。
一旦打拼几年有了几十万的积蓄,应酬就多了起来?
没事总有人约你唱个K、喝个酒、打个牌啥的,这一来二去,就有人说自己有个路子,有个项目,都是兄弟一起发财,带你投点,然后钱就搭进去了…
3
所以说,中产的体面,其实是一种危险的平衡。
多少人都是“住着一百万的房子,却舍不得买一杯星巴克”,又或者“买得起几十万的豪车,却加不起几百块的汽油”。
生活最让人焦虑的,不是眼前没钱,而是看着生活安稳,实际危如累卵。
一次裁员,一段教育投资,甚至一场感冒,就能摧毁一个家庭。
这也是今天最想说的,中年返贫三件套。
第一件:套现的体面。
现金流快断了,还在坚持光鲜人设。
失业就不提了,前些年风光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还有我这样的自媒体博主,包括很多开店的个体户,这两年都在降薪,或者收入断崖下跌。
日子好的时候,月供过万的房子咬牙买了,现在降薪了顿时慌了,可老婆的瑜伽课还要上,孩子的培训班不能停…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特别是被消费主义洗脑的人,如果不及时抽身,返贫真的一夜之间。
就像那对小夫妻,环游中国一年爽,回来日子几年难。
第二件,单引擎家庭。
单引擎家庭很好理解,就是夫妻俩只有一个工作挣钱,另一个做全职主妇或全职主夫,带带娃啥的。
在中国,这种家庭特别多。
只要挣钱的那个人,失个业、生个病,再说得难听点,哪怕出个轨离个婚,马上陷入危机。
另外那个全职主妇或主夫,因为长期不工作脱离社会,哪怕再想回到职场也很难找到工作。
第三件,教育的豪赌。
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买学区房、送娃出国留学,算教育豪赌。
对于工薪家庭来说,夫妻俩一万多的家庭月收入,给孩子报几千块的培训班,就算是教育豪赌了。
问题在于,这场豪赌,胜算太低。
有统计数据的,2024-2025年,全国平均985录取率约1.62%-2.03%,211录取率约5.51%。
说句难听的,985、211之外,大学与大学之间,没什么本质区别,毕业了可能还没有学门技术工作好找,也没技术人才工资更高。
至于留学,给大家讲个真事。
2023年12月5日,青岛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小区保安刺死外卖员事件。

这个外卖员小李,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正读大学的弟弟。
他父亲在老家的饭店打工,母亲在别人家里当保姆。两位快60岁的老人工资加起来,不到7000块。
小李高中毕业后,还是被望子成龙的父母,送到了澳洲留学。
读的是心理学,前后几年花费了100多万,有一半是父母借来的,至今都没有还完。
小李毕业后,留在澳洲工作过两年,至于干了什么,家人并不清楚。
回国后,性格内向的小李,在家里做起了木工。曾设计一款卖手工家具的APP,也拍过短视频,推销自己的家具,遗憾的是,都没有成功。
2023年11月,在亲戚的牵线下,小李来到青岛,帮亲戚做旅游。
但入冬后,旅游进入淡季,小李就瞒着亲戚去送外卖。
看得出来,小李很想挣钱,但外卖送到第6天,命就没了。
可以去外面打听打听,这些年,留学生回国啃老,一点不比国内大学毕业啃老的少。
今天就聊这些,上面这中年返贫三件套,朋友们都可以对照自省,三件中两件,就危险了,建议及时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