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50三角形进气道曝光,二元矢量喷口亦亮相(图)

最近,中国沈飞研发的“六代机”歼-50战斗机再次曝出高清试飞图,引发军迷高度关注。在最新曝光的画面中,歼-50在低空飞行姿态清晰可见,尤其是其三角形的进气道首次曝光,让人们对这款神秘战机的设计理念和性能取向有了更多猜想。而其中最大的悬念莫过于:歼-50是否真的取消了DSI进气道?



▲歼-50的三角形进气道首次曝光

从此次曝光的歼-50试飞图中可以看到,战机两侧进气道呈明显三角形结构,外部没有常见的DSI(鼓包式)特征。与此前一些模糊试飞照不同,这次照片角度低、光线好,DSI若存在,理论上应当一目了然。然而,这个曾被广泛认为是五代机标配、以增强隐身性能的“小鼓包”,这次却神秘“消失”了。问题随之而来——歼-50到底是不是采用了DSI进气道?

从早期试飞图看,歼-50确实出现过类DSI的锥形鼓包。DSI(Divertless Supersonic Inlet)是一种取消了传统附面层隔道的固定结构进气道设计,利用隆起鼓包在超音速飞行中形成激波前缘,剥离附面层气流,进而提升隐身性和气动效率。F-35、歼-20、歼-10C都采用了这种设计。但在歼-50的最新照片中,这种鼓包却不见踪影。目前猜测,可能是光影角度问题遮蔽了鼓包的可见性,进气道依旧是DSI,只是视觉上看不清楚。但也有可能,歼-50可能放弃了DSI设计,转而采用一种新的进气方案。



▲歼-20的DSI进气道就可以看到标志性的鼓包

从进气道的形状看,有人猜测它可能是“加莱特进气道”(又称双斜切激波进气道)。但如果仔细比对发现,歼-50的进气口呈现为内凹式三角形结构,而非加莱特所需的外凸锐角斜面,也没有附面层隔道或斜激波产生平台,不符合加莱特进气道的基本构型要求。

从目前来看,歼-50的进气道可能是一种融合型肋下进气方案,兼顾了隐身与超音速进气性能,或许还集成了某种隐式激波管理设计。这种设计虽然没有DSI的标志性鼓包,却可能通过机头与进气道边缘的倾斜线条形成“隐式鼓包”效应,实现对附面层的自然引导与隔离。此外,歼-50并未采用歼-36那种“侧导槽进气+长导流槽排气”设计,而是选择了更为紧凑、集中、以中远程空优战斗为核心的方案。



▲歼-50二元矢量喷口在新曝光的照片中也是清晰可见


除了进气道,另一处令人瞩目的设计就是歼-50尾部发动机的二元矢量喷口。在试飞图中,这种喷口边缘清晰可见,呈多边形截面,符合高隐身设计原则。二元矢量喷管可以提供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推力偏转,极大提升机动性和格斗能力。

这也印证了此前关于歼-50“重空优、追求超机动”的设计方向。与强调隐身和远距打击的成飞“六代机”歼-36不同,歼-50明显更强调近距缠斗和中距导弹优势结合。推测其战术定位更偏向对抗美军未来六代机或F-22这类具备强机动性的战机,在第一时间获得制空优势。而歼-50使用矢量喷口,也意味着其动力系统或许已采用新一代大推重比矢量控制发动机,这也是国产航空动力的一大跃迁。



▲此前曝光的歼-50试飞照


由于歼-50的整体机身轮廓较为扁平紧凑,其内置弹仓容积或不如歼-20宽大。因此部分猜测认为,其主弹仓可能最多只能挂载4枚霹雳-15这类中远程空空导弹,更多的武器需要外挂或者依靠侧弹舱。虽不利于执行大规模对地攻击任务,但在空战格局中却更加灵活轻盈,适合快速交战、机动突击、无人僚机协同等未来空战场景。

歼-50的紧凑设计和优秀的机动特性,结合其不大的机体轮廓和肋下进气方式,也引发了另一种猜测——是否具备舰载化潜力?与歼-35一样,歼-50未来完全有可能推出舰载改型。与美军正在推进的NGAD舰载六代机类似,中国未来的“电磁弹射+第六代隐身战机+隐身无人机”航母编队正在成型,而歼-50或许将成为这个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设计思路更接近F-22+F-35的混合体:具备高机动、高隐身、数字化系统与空中指挥能力,适合舰队作战中承担指挥、侦察、护航和制空等多种角色。



▲期待歼-50正式服役的那一天


虽然歼-50是否为DSI进气道仍有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歼-50是一架具备超机动性、强态势感知能力和高数字化系统融合能力的多用途第六代战斗机。在歼-36偏重信息主导和远程打击的背景下,歼-50将补足空军/海军在空优和快速反应上的短板。随着未来几年歼-36与歼-50相继服役,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同时列装两型六代战机的国家,不仅在量上领先,更将在空战质量和体系化能力上打破传统格局。

歼-50的每一次曝光,都是中国航空工业一步步走向世界之巅的注脚。而DSI进气道是否存在,也许只是小插曲,但中国“六代机”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