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战场外的因素十分重要,但战场内部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可以说,迫使双方迅速接受停火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双方各自的防空反导体系建设不足。在此前的高强度交火中,印巴双方使用了包括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滑翔炸弹、自杀无人机和巡飞弹在内的多种手段对对方目标进行越境打击,同时双方也都发现由于己方的防空反导体系比较脆弱,己方军队和弹药都很难支撑一场持续的高强度交火。
堪用的传统防空
在冲突第一个夜晚,印巴双方的防空反导体系与空中作战平台一起遭受了最初的考验。从巴基斯坦的角度看,在面对印度方面不宣而战的突袭时,能够及时发现并锁定印度战机,已从侧面验证了巴基斯坦防空反导网络在局部防护中的成效。
现在巴基斯坦混合装备了包括中国制造YLC-8E、美制AN/TPS-77、瑞典“长颈鹿”、瑞士“天空卫士”在内的多款雷达。这些雷达理论上具备对500千米外中高空固定翼战机和700千米外弹道导弹进行探测和跟踪的能力,能够兼顾要地防空、野战防空甚至反导需要,并与ZDK-03预警机和瑞典“爱立眼”预警机配合,有效对战场区域进行覆盖。

YLC-8E反隐身雷达
对于防空反导任务而言,空中情报是任务成功的基础,越早掌握来袭目标的类型,就越有可能调配手中的对空打击平台进行拦截。所以此次巴基斯坦官方在发布会上着重强调了巴方在雷达上捕捉15个印度空中目标,并选择其中5个予以打击,这从侧面印证巴方防空反导预警网络的有效性。
该系统所提供的空中情报优势,使巴方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导弹射程,避免导弹发射平台暴露后遭到对方反制火力的报复。而印度方面在旁遮普邦霍希亚尔普尔市附近发现一具较完整的疑似PL-15空空导弹残骸,也可以作为巴方言论的佐证:如此完整的导弹残骸被发现,很可能是因为巴基斯坦战机几乎是在导弹最大射程上发射,然后战机机动脱离,让导弹在中继制导的帮助下到达印度战机附近再依靠导弹上的主动雷达导引头锁定目标。这种战术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巴方战机的安全,但未命中的导弹也会因为末段存速有限,导致导弹落地后未解体。
与巴基斯坦类似,印度也构建了一套传统的、多国装备混合的预警雷达和防空反导体系。印度此前引进了俄制S-400远程防空反导系统、以色列“巴拉克-8”和“蟒蛇”(印度仿制型“阿布拉MRSAM”)等中程、中近程防空系统,并在前线地区建立起一套堪用的防空网。
亚当普尔空军基地是印度在冲突区域附近最重要的空军基地,印度于5月10日曾从该基地发射陆基对地导弹。2016年印方开始在基地部署S-400和印度仿制的以色列“巴拉克-8”防空导弹。S-400系统配备有俄制91N6E“大鸟”雷达和被北约称为“墓碑”的92N6E雷达,两者配合号称能够对400~600千米外的目标进行跟踪。
而与“巴拉克-8”和“蟒蛇”共同列装的EL/M-2084雷达也是一款比较经典的S波段多任务雷达,以色列方面宣称其最大探测距离为470千米,能够发现350千米外的弹道导弹,最多能够同时探测1100个目标。这些雷达搭配印度引进的A-50上的以色列EL/W-2090雷达,也构成了一个看起来足够有效的预警网络。
但在本轮实战中,该系统并未对巴基斯坦目标造成重大破坏。首先是S-400在俄乌冲突中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而巴方也可以通过包括土耳其等国的S-400系统,获得相关导弹和雷达的情报。这可能使得S-400威胁显著下降。此外,印度在制定打击巴基斯坦目标的计划时,是否考虑过让防空导弹前出打击巴境内空中目标,值得怀疑。
可以说,虽然印巴双方现有防空反导系统对固定翼战机类目标拥有较大威胁,但随着印巴双方开始大量发射自杀无人机和巡飞弹对对方目标进行袭击,双方的防空反导系统也开始暴露出其自身最大问题——印巴双方在构建防空反导系统时,均未对于蜂群无人机或者巡飞弹饱和攻击进行足够优化,这导致其对于自俄乌战争以来出现的混合导弹和无人机攻击的饱和攻击应对能力不足。
难以应对新型威胁
在5月7日空战之后,认识到无法在常规空战中取得胜利的印军转而寻求使用无人机和导弹对巴基斯坦目标进行远程打击,并防御来自巴基斯坦的远程弹药,而巴基斯坦军方也采用对等手段回应印度的攻势。

印巴双方公布的卫星图片存在一些可疑之处
在持续的作战中,双方频繁宣布自身防空反导的拦截成果。例如,巴基斯坦称在5月8日晚的行动中,全天共击落25~29架印度发射的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累计击毁各型以色列制造的77架无人机。此外,印度称于5月9日凌晨约3时30分对巴境内三处空军基地发射6枚导弹,但这些导弹被当地防空系统全部拦截。
而印度方面则表示,巴基斯坦在5月7日至9日夜间出动了300~400架土耳其制造的无人机,分两波次袭击包括查谟、旁遮普、拉贾斯坦等36个地点,但其绝大多数无人机均被印度S-400、“巴拉克-8”等防空体系以及反无人机系统拦截。此外印度还宣称,在查谟及周边地区共拦截了8枚巴基斯坦发射的导弹。
似乎根据双方宣传,印巴双方均宣称防空反导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可见证据看,印巴双方的宣传战果可能超过其实际防空反导作战实力的十倍。
自5月11日起,印巴双方空军纷纷发布卫星图像以佐证各自战果,此前的无人机与导弹混合打击都对双方造成了一定损失。从公布的视频和卫星图像来看,双方均突破了对方防空反导,对基地跑道及附近大型机库实施了有限打击。
鉴于长期对峙,双方肯定都掌握对方空军基地的详尽情报,包括重要设施坐标信息,这些情报可以确保两国战时都有能力通过远程弹药暂时压制对手机场的能力。尽管双方频繁宣称以巡飞弹和空射远程武器摧毁对方防空反导系统,但客观来看,双方投送的弹药数量并未达到饱和攻击的程度。弹药密度也不如伊朗在2024年对以色列进行远程打击的密度。但是相关打击依旧暴露了两国在机场周边防空网的明显不足。
客观来说,这并不代表印巴双方现有防空反导系统无法应对无人机威胁,无论从俄乌战争还是从巴以冲突的经验看,传统防空导弹系统依旧对高价值固定翼无人机拥有极高的防御能力。在印度最初发起袭击期间,巴方就宣称击落了至少一架印度“苍鹭”无人机,并且得到了确认。但是此类无人机也价格较为昂贵,因此数量稀少。在2005年11月印度就斥资2.2亿美元购买了第一批50架以色列“苍鹭”无人机,并在2019年进一步斥资五亿美元购买了50架“苍鹭”Mk2。

以色列“苍鹭”MK2无人机
与“苍鹭”这样的中大型无人机不同,自俄乌战争以来,低成本的巡飞弹和自杀无人机因其“所见即所得”、对于普通民众具有极大冲击力的特点成为交火中的首选。同时此类混合远程制导武器和导弹的打击也会对传统防空体系造成巨大的饱和压力。
战前印巴双方都对巡飞弹和自杀无人机威胁有相当的认知和关注力度,但是他们并没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自杀式无人机和巡飞弹远远比各类防空导弹便宜,且数量巨大,这使得现代中远程防空反导系统并不适合用于对抗敌方的巡飞弹或无人蜂群。
打不起的消耗战
现代防空反导系统通常以作战单元为最基本采购单位,以俄罗斯向土耳其和印度出口的S-400系统为例,其最基本作战单元是“导弹营”,在编制上大约相当于西方所谓“防空连”,拥有6部发射车。
截至2025年初印度拥有24部发射车,组成4个中队,其中一个中队主要负责训练;但根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所谓的“中队”计划包含12辆发射车,完全成型后,其在编制上相当于“导弹团”。相比之下,土耳其宣布引进两套S-400系统共32部发射车,配有192枚导弹,其中48枚为备用弹。这意味着,土耳其如果采用对单一目标发射两枚导弹的经典攻击法,所有采购的S-400最多只能应对不到100个目标。
如此少的应对能力,背后原因很简单:导弹太贵了。
S-400与S-300都采用的48N6导弹基本型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约为100万美元/枚,印度引进的“巴拉克-8”导弹单价在55万美元。虽然印度有媒体宣称印度从俄罗斯购买了60辆发射车和6000枚用于S-400系统的导弹,但考虑到印度方面只花费了不到55亿美元,印度整个订单包含的备弹数量将相当有限。而且俄罗斯导弹的价格已经远低于美国导弹的价格,毕竟“爱国者-3”的售价大约为300~400万美元/枚。

HQ-9BE之类远程防空导弹过于昂贵,除非极端情况,一般不会用于拦截低价值目标
相比之下,自杀式无人机就可以轻松上量。根据公开资料,印军在2009年就开始引进“哈比”无人机,之后在2019年又补充订购了54架。而到2024年中期,印度就宣称已经获得了2000~2500架各类无人机和巡飞弹。同样地,巡飞弹和自杀无人机的廉价和易得性,也获得了巴基斯坦军队青睐。在2024年1月巴基斯坦在对俾路支省恐怖组织进行打击时,巴军就已大量使用自杀无人机和巡飞弹。同样在2024年,巴基斯坦还在其国际防务展览会和研讨会上展示了“火焰”和 Xpear MX-150等多款巡飞弹。
针对上述威胁,印巴双方不是没有廉价的防御能力。理论上说,巴基斯坦方面装备有大量的中小口径高炮,可以具备一定的拦截自杀式无人机和巡飞弹的能力,但事实上除了248门厄利孔35毫米高炮在搭配“天空卫士”雷达后具备一定拦截无人机和巡飞弹的能力外,过时的37毫米、40毫米和57毫米高炮在获得针对性的升级前,很难在拦截巡飞弹方面发挥有效作用。而是用“毒刺”和FN-16这样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进行拦截,费效比很难得到保证。
而印度方面在面对巴方巡飞弹时拦截能力同样孱弱,除了能依赖200门进行过“反无人机”升级博福斯L/70型40mm小口径高射炮和ZU-23-2型高炮外,似乎再无合适高炮。而这些“反无人机”升级主要由印度海得拉巴的ZEN公司完成,核心是集成了针对反无人机侦查、干扰和控制高炮及其他软硬杀伤手段的指挥车。
印度军方在2021年进行测试时,认为ZEN公司的系统能够在10千米距离上对无人机进行干扰,而经过传感器和指控系统升级的博福斯L/70高炮在发射印度国产的可编程弹药情况下能够在500米距离上有效拦截来袭的自杀无人机或巡飞弹。只不过外界并不清楚印度在其后到底对多少门高炮进行了升级,也不能确定印度是否向克什米尔区域部署了反无人机系统指挥车。冲突中,印度媒体曾发布据称是博福斯L/70高炮拦截巴基斯坦巡飞弹的画面,但无法对其拦截效果和部署情况予以评估。
在缺乏低成本且可靠反无人机手段的同时,印巴两国对低成本拦截对手的制导航弹、制导火箭弹等远程精确弹药的能力有所欠缺。例如印度方面明确指出,使用法制“铁锤”制导炸弹对巴基斯坦目标进行打击。巴基斯坦也掌握包括美制“宝石路”、中国制造的LT-2、LS-3、LS-6以及巴基斯坦国产的“艾瑞克”和“阿尔巴塔尔”制导炸弹。
除此之外,印巴双方的“皮纳卡”、俄制“龙卷风”火箭炮以及中国制造火箭炮,在配备制导弹药后能够兼顾点面杀伤的不同要求。而面对这些廉价滑翔炸弹和制导火箭弹、制导炮弹,印巴双方的防空反导体系基本上缺乏成本效益良好的应对能力,导致攻防力量对比中,进攻武器数量占据明显优势。

廉价精确制导远程武器对于上一代防空系统几乎就是噩梦
从现有情况看,印巴双方防空反导体系在敌方弹道导弹、战区外发射制导弹药和巡飞弹面前并不足以保证自身安全,也无法在大规模冲突中配合空中力量夺取制空权,而较低的国产化率也限制了这些系统承受损失的能力。这种矛强盾弱的局面,也许是最终让印巴都共同选择需要尽快停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
在此轮冲突中,面对混合饱和打击的威胁,印巴双方不得不将防空反导系统的发射车和雷达等高价值目标部署在敌方制导弹药的射程之外。只不过与俄乌冲突不同,印巴双方在本轮交火中都没有派出地面部队越界,因此无法用巡飞弹对敌方高价值目标进行偷袭。本质上,法律红线所能提供保护,掩盖了混合饱和打击对双方前线及后方装备的严重威胁。
与之相对比的是,根据乌方报告,俄制“柳叶刀”巡飞弹凭借80千米射程造成了乌军炮兵单位的近一半损失,俄乌双方前线和后方不少先进防空反导系统也大量被巡飞弹和各类制导弹药混合打击摧毁。
这些教训表明,现有防空反导系统必须针对战区外发射的制导武器及巡飞弹的广泛应用和饱和袭击威胁,进行针对性升级。这也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军队,会将目光投向激光和其他定向能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