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上,杨颖黄晓明身为明星进学校家长群并非孤例。
歌手张杰就曾在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 》中吐过槽,说自己之前从来不加群,直到女儿上了幼儿园,才发现必须要进家长群。原因也很简单,家长群里有通知 - 接龙 - 签到,不进就没法及时接到学校和老师的通知,也不能和老师、其他家长交流和分享对孩子学习的关心和经验。明星和普通人或许在很多方面有“壁”,但被迫进家长群的压力,却意外地很一致。

而换句话说,连坐拥顶级资源的明星都要如此“接地气”,普通中产家长进群就更是要有“伏低做小”的觉悟。 “躲得过职场的996,逃不过家长群的007”。当代家长,从孩子入学开始,就被要求加各种公众号、家长群,而后者几乎需要家长全天候待命。以至于经常出现这番荒诞的场景:老师的一条通知发进来,群里“收到”的收到,“感谢”的感谢;不明所以的,追着老师、刨根问底;晚进来的,疯狂爬楼,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有位家长掰掰指头算了算,每天群里能有300多句“谢谢”、“不客气”。难怪有不少家长感慨,自从进了家长群,每天都在开家长会。

比公司群点名更可怕的,是家长群的“有人@你”。红色的提示标记,又社死又惊悚,让每个家长想起学生时代被上课点名支配的恐惧。不分白天黑夜的通知,不知让多少家长练就肌肉记忆,瞬间条件反射般点开,丝毫不敢怠慢。而比“公开@”更更可怕的是—— 被公开点名批评。上学的噩梦无非是老师让“叫家长”,现在当了家长,在群里感受的来自老师的压迫更是直接生猛。



更别提,有时学校还会布置不少形式主义任务,连写个观后感都刁钻到要求字体、字号、行间距……难怪曾经有家长崩溃大哭,“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的词条一度冲上热搜:可以说,家长群,已经晋升为成年人社交世界中最想要退出的群聊之一。之前有位很刚的江苏家长,认为自己在家长群里被迫承担了大量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于是发视频猛烈输出: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我要你们干什么?”他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但终究,跟风实践者寥寥。


时至今日,本意为“增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群,已经成为搅动老师-学生-家长关系的重要变量。在家长群中,家长-老师、家长-家长,甚至是家长-家长-孩子,种种关系错综复杂、纵横交织,以至于衍生出了种种人类迷惑行为大赏。

(网传某家委会竞选宣言) 之前网传上海某小学家长竞选家长委员会,参与的家长个个晒出自己的身份、能力和资源。随便点开一张,都是海内外名校毕业的研究生;满眼的复旦、同济、密歇根,外企大管家、知名会计所、央行外管局也是满天飞。看起来,没有点子超凡学历、职业、资产、房产在身上,都不敢竞选家委会。

还有一种顶级内卷,叫做“在家长群分享生活”。群友“不经意间”发出的消息,都透着一股凡尔赛的味道,privilge尽数体现。这哪里是家长群,分明是秀有钱有闲有人脉的竞技场。

(图源:《三十而已》)而家委会、凡尔赛之外,暗流涌动的家长群也异化了“家校关系”,让一个个普通家长难以置身事外。毕竟,家长的言行,可能直接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在学校的境遇。








可以说,家长群演变至今,早就变味儿了。原本是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平台,现在却变成了家长们明争暗斗的竞技场。但尽管如此,就连杨颖、黄晓明、张杰等顶流明星,也没有拒绝进群、退出群聊的底气。毕竟对于家长来说,自己刺头不要紧,但顶撞了校方、家委会,遭罪的可是自己的孩子,事关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兹事体大。比起那位网友“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的霸气外露,更多的家长则是“受够了,但我不敢退群”的敢怒不敢言。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的中国宝宝)而只要我们不惮于直面事实,就会发现,真正的负担和压力,难道是来自于一个“小小的”家长群么?说到底,家长群,只是一个工具、一面镜子,将原本隐藏的冲突矛盾具象集中地呈现了出来。其背后,还是内卷和教育焦虑。处处内卷的世界,让生活中再佛系的人,成为家长后,也佛不起来。没人会甘心自己的孩子被落下,所以家长不止鸡娃,也在努力自鸡。

如杨颖、黄晓明、张杰等明星,虽然看似也进家长群,但坐拥顶级资源的他们,无疑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轻松一些——他们不用盯着娃上网课、辅导作业和学习、亲力亲为地照顾饮食起居,有保姆、高端私教、顶级国际学校老师外包代劳。但落在一个个普通的你我TA身上,是没有这样辗转腾挪的余地的。沦为批改作业的“工具人”、逼成文武双全十项全能的“打卡机器” 、被家长群的“宫斗”折磨到发疯,这才是人群中的绝大多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