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摄影师6年专注拍大海:原来大海有50种蓝色(图)
新闻来源: 寻匠之美 于2020-06-23 21:56:48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如果我问你,
大海是什么颜色?
你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
蓝色。

但在一位90后国内摄影师的眼里,
大海是蓝色,却又不是蓝色。

因为在他看来,大海有50种蓝色。
沉静、温柔、疯狂、治愈……皆是蓝。

因为对大海的蓝色着迷,
他花了6年时间拍摄了,
100000张关于蓝色大海的照片,
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只拍蓝色大海的摄影师。”

他就是“海和蓝”。
因为喜欢大海,
并深爱着她的蓝色,
所以他给自己取了这个名字。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他,
都会感觉非常好奇。
世界上的色彩那么多,
为什么他只对蓝色大海着迷?
其实,原因藏在他的经历里。

只听“海和蓝”这个名字,
你会以为,这个热爱大海的摄影师,
出生在某个海边小镇吧。
其实完全相反,
他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坡的窑洞里,
周围都是山,山的外边还是山。

他的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几乎没人见过海,
但他从电视机上看到大海的那一刻起,
他就对大海充满了向往。
大海是那么浩瀚,那么宽广,也那么大气磅礴,
对于居住在山里的小孩来说,
大海是美丽的,
更是神秘的。

高考的一个阴差阳错,
让他来到了海边的城市厦门。
“高一因为成绩差挺迷茫的,
想读完高中干脆去学厨师应该也不错,
高二的时候因为绘画这个点,
让我逐步建立了自信考上了满意的大学,
但距离读陕西的大学文化科差了那么一点,
而我当时又想去海滨城市读书,
就报考了厦门的学校,没想到真的被录取了。”

来到厦门后,
“海和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海边。
当他梦里出现的那片海,
终于出现在了他眼前的时候,
他很激动,
很想要把这片大海记录下来。
而最好的记录方式,就是摄影。
为此,
他还专门攒钱去买了一台相机。

其实大学里“海和蓝”学的是绘画,
但他后来发现,
自己对于摄影的热爱远远超过了对绘画的热爱,
所以他由绘画转为了摄影。
因为喜欢这个有海的城市厦门,
他还把户口从陕西迁到了厦门。

在厦门生活的日子,是他后来最难忘的时光。
“20岁前口吃,说句话都困难,
很多不幸都会降临到头上。
路快到尽头的时候,因为摄影和大海,
让我一把抓住了希望。”
就像是快要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他清楚地知道,
摄影就是他一直要找的东西,
蓝色大海就是他要到达的地方。

因此在2014年后,
他就坚定地踏上了拍摄大海的征程,
之后整整6年时间,
他几乎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去海边拍摄,
拍出来的照片多的数不胜数,
但是最终经过他的筛选,只发了137条微博。
因为他说:
“发布作品就像是电影上映一样,
一定要精挑细选,
态度要严谨而庄重。”

虽然发博数量少得可怜,
但他超乎常人的色彩感知能力,
以及只拍蓝色大海的执着精神,
还是疯狂吸粉222万,
成了年度最受关注的摄影博主之一。

当他发微博有几百条留言和他互动的时候,
他突然意识到,他成名了。

成名之后,鲜花与掌声向他涌来,
但同时,他也遭遇了人生的低潮期。
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他陷入了灵感的枯竭状态中,
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从来不停止创作。
“有人问筱山纪信:
遇到创作或人生的低潮期会怎么办?
他回答说:
不管有没有遇到过低潮,坚持拍摄,
坚持下去最重要。”

对于真正热爱的人来说,
放弃比坚持更困难。
”只要持续工作,
就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然后就会产生各种契机。
时代和遇到的人都带给我各种契机,
无论是泡沫经济的时代,还是泡沫经济破灭之后,
都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我只是贪婪地接近 人、事、物 而已。”

因为个人风格强烈,
也会有读者提出一些疑问,
问的最多的就是:
蓝色系的作品拍多了会腻吗?
他笑着说:
天天喝水,你会腻吗?
在他看来,蓝色是人生的必需品,
如同人需要喝水,
大地需要汪洋一般自然。
“我们身处蓝色星球,
世间万物相互联系、渗透,
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我爱蓝色,
人生飘忽不定,令我没有安全感。
但这种色彩源源不断带给我希望…”

/>
因为是真正的热爱,
所以即便是在厦门拍摄的那段日子,
日薪只有100多元,
生活困顿到只能吃泡面饱腹,
“海和蓝”也从未感觉到疲惫。


更况且,
对于他来说,拍摄蓝色大海很有环保意义。
在他的微博里他这样写道:
“海洋有多重要?我列举其中的三条:
1:地球上一半的氧气来自于海洋,
保证着每一个生命的每一口呼吸;
2:海洋吸收了大约1/3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抵御气候变化;
3:海洋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
巨大的水体流动调节了全球的气温和降水。
以上任意一条不运转了,对我们都是巨大的灾难 。”
热爱大海的他,希望能用摄影这种方式,
唤起人们对海洋的保护意识。

他的作品,
总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
这或许和他的灵感来源有关:
“关于拍摄比较自由,
灵感多来源于生活或者自己看到的画面的再组合。
喜欢油画,欣赏大师的作品,
比如Marc Chagall的油画作品。”

他很注重在摄影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认为,
摄影的本质是灵魂的碰撞与交流。
“我认为拍摄的照片分两种,
一种就是照片,一种则是作品。
而没有想法地按下快门,
只是在生产照片而已,而不是去创作作品。

将自己的思想传达出来的,才叫创作者。
而思想是指个人的看法,处事时自己的姿态,
是生活中所拥有的价值观。
思想要通过各种方式,
让它在现实中产生影响,
或者有所创作,这才能成为作品。”

如今的他,已经从厦门来到了北京,
成为了一名北漂,
面对着前方未知的命运,
他显得很有野心:
“我认为一个事有30%的几率能成,
就会去做去做了就有50%,
全力拼一把也许有70%,
剩下的看命,
当然失败也正常,
但可以去试5次,也许真的就OK了。”

他做的这件事,
就是出版了一本自己的杂志。
他邀请了8位插画师设计了这本杂志,
并承诺所得收益将全部捐给疫情灾区。

杂志的画风,依然承袭了一贯的风格,
在这里,蓝并不仅仅只是大海,
蓝是天空,是田野,是一切,是希望。
就如同他一直认为的那样,
蓝从来不是一种颜色。




作为一名摄影师,
他拍下的不仅仅是一张张照片,
是海的故事,是蓝的故事,
还是“海和蓝”的故事。



从最初一个生活在黄土高坡里默默无名的人,
到现在成为拍摄蓝色大海的摄影师。
“海和蓝”的人生,
也充满着励志的意味。

或许就如他本人所说:
“要坚定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我想命运不会亏待你。
或许大家的处境不是完全一致,
但如果是热爱的东西,就不应该辜负。”
因为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大海是什么颜色?
你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
蓝色。

但在一位90后国内摄影师的眼里,
大海是蓝色,却又不是蓝色。

因为在他看来,大海有50种蓝色。
沉静、温柔、疯狂、治愈……皆是蓝。

因为对大海的蓝色着迷,
他花了6年时间拍摄了,
100000张关于蓝色大海的照片,
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只拍蓝色大海的摄影师。”

他就是“海和蓝”。
因为喜欢大海,
并深爱着她的蓝色,
所以他给自己取了这个名字。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他,
都会感觉非常好奇。
世界上的色彩那么多,
为什么他只对蓝色大海着迷?
其实,原因藏在他的经历里。

只听“海和蓝”这个名字,
你会以为,这个热爱大海的摄影师,
出生在某个海边小镇吧。
其实完全相反,
他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坡的窑洞里,
周围都是山,山的外边还是山。

他的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几乎没人见过海,
但他从电视机上看到大海的那一刻起,
他就对大海充满了向往。
大海是那么浩瀚,那么宽广,也那么大气磅礴,
对于居住在山里的小孩来说,
大海是美丽的,
更是神秘的。

高考的一个阴差阳错,
让他来到了海边的城市厦门。
“高一因为成绩差挺迷茫的,
想读完高中干脆去学厨师应该也不错,
高二的时候因为绘画这个点,
让我逐步建立了自信考上了满意的大学,
但距离读陕西的大学文化科差了那么一点,
而我当时又想去海滨城市读书,
就报考了厦门的学校,没想到真的被录取了。”

来到厦门后,
“海和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海边。
当他梦里出现的那片海,
终于出现在了他眼前的时候,
他很激动,
很想要把这片大海记录下来。
而最好的记录方式,就是摄影。
为此,
他还专门攒钱去买了一台相机。

其实大学里“海和蓝”学的是绘画,
但他后来发现,
自己对于摄影的热爱远远超过了对绘画的热爱,
所以他由绘画转为了摄影。
因为喜欢这个有海的城市厦门,
他还把户口从陕西迁到了厦门。

在厦门生活的日子,是他后来最难忘的时光。
“20岁前口吃,说句话都困难,
很多不幸都会降临到头上。
路快到尽头的时候,因为摄影和大海,
让我一把抓住了希望。”
就像是快要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他清楚地知道,
摄影就是他一直要找的东西,
蓝色大海就是他要到达的地方。

因此在2014年后,
他就坚定地踏上了拍摄大海的征程,
之后整整6年时间,
他几乎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去海边拍摄,
拍出来的照片多的数不胜数,
但是最终经过他的筛选,只发了137条微博。
因为他说:
“发布作品就像是电影上映一样,
一定要精挑细选,
态度要严谨而庄重。”

虽然发博数量少得可怜,
但他超乎常人的色彩感知能力,
以及只拍蓝色大海的执着精神,
还是疯狂吸粉222万,
成了年度最受关注的摄影博主之一。

当他发微博有几百条留言和他互动的时候,
他突然意识到,他成名了。

成名之后,鲜花与掌声向他涌来,
但同时,他也遭遇了人生的低潮期。
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他陷入了灵感的枯竭状态中,
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从来不停止创作。
“有人问筱山纪信:
遇到创作或人生的低潮期会怎么办?
他回答说:
不管有没有遇到过低潮,坚持拍摄,
坚持下去最重要。”

对于真正热爱的人来说,
放弃比坚持更困难。
”只要持续工作,
就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然后就会产生各种契机。
时代和遇到的人都带给我各种契机,
无论是泡沫经济的时代,还是泡沫经济破灭之后,
都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我只是贪婪地接近 人、事、物 而已。”

因为个人风格强烈,
也会有读者提出一些疑问,
问的最多的就是:
蓝色系的作品拍多了会腻吗?
他笑着说:
天天喝水,你会腻吗?
在他看来,蓝色是人生的必需品,
如同人需要喝水,
大地需要汪洋一般自然。
“我们身处蓝色星球,
世间万物相互联系、渗透,
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我爱蓝色,
人生飘忽不定,令我没有安全感。
但这种色彩源源不断带给我希望…”


因为是真正的热爱,
所以即便是在厦门拍摄的那段日子,
日薪只有100多元,
生活困顿到只能吃泡面饱腹,
“海和蓝”也从未感觉到疲惫。


更况且,
对于他来说,拍摄蓝色大海很有环保意义。
在他的微博里他这样写道:
“海洋有多重要?我列举其中的三条:
1:地球上一半的氧气来自于海洋,
保证着每一个生命的每一口呼吸;
2:海洋吸收了大约1/3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抵御气候变化;
3:海洋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
巨大的水体流动调节了全球的气温和降水。
以上任意一条不运转了,对我们都是巨大的灾难 。”
热爱大海的他,希望能用摄影这种方式,
唤起人们对海洋的保护意识。

他的作品,
总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
这或许和他的灵感来源有关:
“关于拍摄比较自由,
灵感多来源于生活或者自己看到的画面的再组合。
喜欢油画,欣赏大师的作品,
比如Marc Chagall的油画作品。”

他很注重在摄影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认为,
摄影的本质是灵魂的碰撞与交流。
“我认为拍摄的照片分两种,
一种就是照片,一种则是作品。
而没有想法地按下快门,
只是在生产照片而已,而不是去创作作品。

将自己的思想传达出来的,才叫创作者。
而思想是指个人的看法,处事时自己的姿态,
是生活中所拥有的价值观。
思想要通过各种方式,
让它在现实中产生影响,
或者有所创作,这才能成为作品。”

如今的他,已经从厦门来到了北京,
成为了一名北漂,
面对着前方未知的命运,
他显得很有野心:
“我认为一个事有30%的几率能成,
就会去做去做了就有50%,
全力拼一把也许有70%,
剩下的看命,
当然失败也正常,
但可以去试5次,也许真的就OK了。”

他做的这件事,
就是出版了一本自己的杂志。
他邀请了8位插画师设计了这本杂志,
并承诺所得收益将全部捐给疫情灾区。

杂志的画风,依然承袭了一贯的风格,
在这里,蓝并不仅仅只是大海,
蓝是天空,是田野,是一切,是希望。
就如同他一直认为的那样,
蓝从来不是一种颜色。




作为一名摄影师,
他拍下的不仅仅是一张张照片,
是海的故事,是蓝的故事,
还是“海和蓝”的故事。



从最初一个生活在黄土高坡里默默无名的人,
到现在成为拍摄蓝色大海的摄影师。
“海和蓝”的人生,
也充满着励志的意味。

或许就如他本人所说:
“要坚定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我想命运不会亏待你。
或许大家的处境不是完全一致,
但如果是热爱的东西,就不应该辜负。”
因为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网编:睿文 |
|
1 条 | |||
|
|||||
【唯美贴图】【摄影部落】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