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同步官宣:正式获批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
然而让众多媒体感到遗憾的是:这场被延迟多年的通信改革,最终还是靠外力推动的——苹果推出完全取消实体卡槽的iPhone Air,迫使国内运营商不得不改变态度。
2012年,iPhone 5带着前所未见的nano SIM面世,一周后联通就宣布中国nano SIM首发。
更早之前,国内手机一度禁用WiFi,直到iPhone 3G卖爆,用户宁愿花高价买海外版也不买国行,政策才终于松口。
SIM卡的发展历程回顾历史,从nano SIM卡到eSIM,中国通信行业的重大变革几乎都由苹果这个“外人”推动。
其实eSIM技术门槛并不高,联通早在2018年就开始了试点。
但为什么这些年中国始终没有推出无卡化的手机呢?

天下生意,总是一句话就能概括:“无利不起早,贪黑必有因。”
eSIM在中国迟迟不能普及,并不是所谓的“防止电诈”原因。
其利益协调问题才是几大运营商推广的真正顾虑。
与传统SIM卡相比,eSIM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实体卡,而是通过“空中写卡”方式,实现手机端远程配置,用户可以轻松在线切换运营商。

而且对运营商而言,也可以省去制造卡带的成本,据Transforma Insights估计,eSIM成本较插拔式SIM卡低约8%~11%。
那么好的东西,为啥三大运营商不肯“降本增效”呢?
原因是怕用户转网太方便,容易流失。
eSIM技术可以通过OTA支持用户在10几秒内在线完成携号转网,将传统复杂的转网流程大幅简化。
正因转网方便,用户常常看到哪个运营商推出好的套餐就立马“叛变”了,如此一来,传统实体SIM卡的用户绑定模式就受到威胁。
这对于陷入存量用户竞争的三大运营商来说,存在巨大的用户流失的风险。
毕竟用户转网门槛降低,运营商对用户控制力也随之减弱。
2023年,三大运营商曾暂停受理eSIM手表业务有数据显示,外国的eSIM用户年转网率较实体SIM卡用户高18%。
此外,线下营业厅的“增值业务”同样遭受冲击。
eSIM开通、转网、销卡都无需跑营业厅,运营商的线下渠道价值就被削弱,宽带、合约机等业务推广难度增加。
三大运营商的产品和服务本就已经高度同质化,从5G套餐到家庭宽带,从云盘到视频权益,几乎每项业务都在重复相似的营销话术。
“增值业务”可以说是营业厅增收的主要来源,自然难以割舍。
更为直接的是国际漫游收入损失。
用户出国可以直接开通当地eSIM,不必再支付高昂的国际漫游费。
图为AI生成据市场数据,使用eSIM卡的出国旅行人士在漫游时平均每GB数据花费5.50美元,而传统漫游服务则为每GB8.57美元。
在中国,漫游费恰恰就是运营商赚钱的一个大头。
如果为了省一点点的“实体卡”制作卡费,让用户每个月多省几块、乃至几十块的通信费,这就属于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所以国内的几大运营商迟迟不肯改,也不愿改。

很多人问了,现在苹果倒逼,三大运营商就改变态度,那之前几年,国产手机上都在干啥呢?
为什么率先推出eSIM卡的不是国产手机商。
其实国产厂商也有苦衷。
在国内手机市场,运营商是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
在没有得到运营商明确支持和政策绿灯前,没有哪家厂商敢愿意冒着产品无法入网的风险,去推出一款可能触动运营商根本利益的“无卡手机”。

此外,eSIM芯片需要单独认证,每款机型额外投入的测试费用高达数百万元,在不确定的市场前景下,这也是一种“扔在水里还听不见响”的投入。
既然在底层通信标准上难以挑战既有格局,国产厂商便将竞争焦点转向了更容易营销和产生溢价的空间,也就是PPT里提到的“卷相机参数”、“卷屏幕形态”、“卷边框宽度”。
这种在已知赛道上的“内卷”,虽然激烈,但风险可控,不会动摇与运营商合作的根本。
当然,这种在舒适区里疯狂内卷的生存策略,就像在螺丝壳里做道场,把边际改善包装成颠覆创新,用参数的膨胀来掩盖使用体验的停滞。

其结果就是大家都在边际参数上疯狂优化,却将代表未来的根本性创新机会拱手让人。
那么,为什么苹果就能做成这件事呢?
原因是苹果决绝地在iPhone Air上取消实体卡槽后,监管层和运营商都面临一个现实选择:
是让这款手机无法在中国使用,还是顺势推动eSIM落地?

最终,市场规则让位于了更大的产业利益。
毕竟,苹果产业链关乎中国很多企业的生存,很多饭碗的就业,而对于国产厂商来说,由于缺乏同等的话语权和用户号召力,难以单独促成这种变革。
坦白地说:
这个问题还不仅体现在eSIM上,比如在手机外观设计上,今天还有一些国产厂商在追求和iPhone的外观相似度……

虽然苹果带动了eSIM的落地。
但从近几天的用户回馈看,换卡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用户在网上叫冤:同一城市不同营业厅对“异地办理”的答复截然相反,业务员普遍找理由推诿,要么是说系统权限开放不统一,要么就说等电话请示。

设备适配商也存在局限性,比如OPPO Find X9 Pro等国产手机已支持eSIM技术,但有运营商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仅支持iPhone Air办理业务,别的手机还要等。
这种节奏上的错配,也使得eSIM技术推广陷入“有设备无服务”的尴尬境地。
一直以来,通信领域降费增效都是很难推动的。
当年4G普及的时候,三大运营商迟迟不肯降费,导致很多人舍不得用4G,直到领导层面亲自督促,才促成了提速降费。
图为AI生成可到了5G时代,价格又慢慢涨上去了。
而且有不少用户发现,原来好好的4G的速度突然变慢了,只能换成价格更高但实际体验提升并不明显的5G。
eSIM的改革,其实对用户来说,是一个降低通信费,获取更好服务的好事。
因为切网快的特性,运营商不得不对服务质量、套餐灵活性和用户体验等多维度方面进行提升。
但有时候创新的障碍并非来自技术本身,而是源于盘根错节的既有利益格局。
关于eSIM的推广,可能还需要一场更深刻的政策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