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成功试射核动力巡航导弹,特朗普不高兴了(组图)



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突然在克里姆林宫的视频讲话中宣布:新型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成功完成最终试飞。

这枚导弹从地面发射后,沿着低空轨迹飞行了14000公里,足足巡航了15个小时,最终精准命中远东地区的预设目标。

普京直言,这标志着俄罗斯在战略武器领域的又一突破,能让任何防御系统都束手无策。

消息一出,国际舆论哗然,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这事儿“不合适”,普京该把精力放在结束乌克兰冲突上,而不是搞这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



▲海燕结构示意图


先说说这枚海燕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讲,它不是传统燃料驱动的巡航导弹,而是靠小型核反应堆提供动力。想象一下,一枚导弹像永动机一样,背着一个微型核电站,能在空中无限续航,不用像常规导弹那样为油料发愁。俄罗斯军方披露,这次试射从白令海峡附近起飞,绕道太平洋,避开所有雷达密集区,最终落点在堪察加半岛的靶场。导弹全程保持超低空飞行,高度不到50米,这让它像幽灵般贴地滑行,难被卫星或地面雷达捕捉。



▲新闻画面中的海燕外形

普京在讲话中强调,它的核弹头搭载能力让它成为“不可阻挡的回应工具”,射程理论上无限,实战中能轻松覆盖全球任何角落。俄罗斯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在报告中补充,导弹的核发动机运行稳定,没有任何辐射泄漏,证明了多年的技术攻关没白费。

海燕的动力是绝对的狠活:一个紧凑型热核反应堆,使用液态金属冷却剂,能在极端条件下持续输出推力。不同于洲际弹道导弹的弹道弧线,这家伙是纯巡航模式,靠涡扇发动机起步,切换到核模式后,就有了无限续航。举个例子,常规战斧导弹射程才2000多公里,而且还得靠高空航线降低空气阻力;海燕呢?它能绕地球N圈再回家。

俄罗斯工程师声称,导弹的外壳用特殊复合材料,抗高温、抗腐蚀,还能自动调整航线避开敌方拦截网。



▲俄罗斯军乐队正准备参加五位俄罗斯核工程师的葬礼


邪门性能的背后,海燕的研发故事可没那么光鲜。早在2018年3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首次亮出这款导弹,当时它还叫SSC-X-9“天坠”(Skyfall),作为对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回击。开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部分技术,但真正动工是2010年后。过程磕磕绊绊:2017年首次地面测试,发动机爆炸;2019年8月,测试中反应堆失控,在白海附近引发辐射泄漏,5名工程师当场死亡。西方情报显示,至少五次重大事故推迟了进度,美媒甚至嘲笑它是“飞行切尔诺贝利”。

俄罗斯军方透露,首批海燕将于明年春季列装北方舰队,搭配S-500防空系统,形成海陆一体威慑。言外之意就是导弹已经发展成熟很快具备完整作战能力。



▲海燕性能指标推测

作为全球唯一的洲际巡航导弹也是核动力导弹,海燕的技术特点确实足够吸睛,但问题在于,相比传统的洲际弹道导弹,这玩意真的好使吗?核发动机虽牛,但维护成本高,辐射屏蔽技术仍需迭代。西方智库如兰德公司已开始模拟对抗场景,结论是:它能扰乱防御,但实战可靠性打问号。

虽然航程远、也有超低空飞行对抗常规雷达探测的能力,但是速度慢、突防手段单一,拦截海燕本质上跟拦截战斧没什么区别,面对空基乃至天基预警探测体系,海燕的突防能力会大幅受限。而作为一型洲际导弹,海燕的用途显然也跟白杨、亚尔斯等战略核导弹相同。在突防能力并未质变的同时,平添一种日常维护都要承担巨大风险的新型号,怎么看都是不划算的。



▲绕路突防


展望后续,海燕的部署不会一蹴而就。俄罗斯预算吃紧,乌克兰战线拉锯,短期内顶多小批量生产,多多舆论造势我们又有新型大杀器。普京已暗示,下一步是海基版,装上北风之神级潜艇,进一步丰富武器库。你要问我怎么看,我只能说东风-61多造点比啥都靠谱。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