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是国内首次证实我国相关机构正在尝试开发与战机相关的激光武器,所以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各方的极大关注。

(央视报道中挂载激光武器吊舱的歼-11B)
从央视的CG视频来看,国内目前开发的这种激光炮吊舱的尺寸大致相当于一个800升的副油箱,其头部有光学的激光器,重量应该不小,所以CG中是需要歼11B用内侧的重载挂点来挂载使用。
目前关于我军这款机载激光武器的性能,官方还没有放出消息。但其功率应该不小,外界认为其应该具备照射烧毁敌军空空导弹导引头、无人机的外壳或者巡航导弹弹体的能力。

(后视角度可见体积不小)
而这类吊舱其实美军也在开发。根据之前美国国内的报道,2023年2月,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的LANCE高能激光武器已经交付美国空军进行测试,这款武器也是以吊舱方式安装,主要用于在空战中拦截敌方空空导弹,算是一种主动防御系统。

(挂载激光武器吊舱的F-16想象图)
其实在机载激光武器这个领域,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发了,最初设想是拦截上升段的弹道导弹,当时美军也上马了名噪一时的ABL机载激光武器项目。该项目以巨大的波音747客机为载台,激光器很大,功率很高。
不过冷战结束后,由于威胁降低,以及项目过于复杂和成本超支,ABL机载激光炮最终下马,美军的激光武器研究开始转向陆基和海基平台。当然,机载激光武器美军也没有完全放弃,只不过研究方向转向了小体积的吊舱激光武器,并重点提高战术飞机的携带和使用能力,洛马开发的LANCE就是这种开发方向的成果之一。

图:ABL激光炮
因为保密级别较高,所以LANCE的具体性能数据不得而知,洛马只证实它的功率小于100千瓦。外界猜测它的功率可能在60千瓦左右,因为洛马在2017年3月为美国陆军完成了60千瓦级光束组合光纤激光器的设计、开发和测试,所以LANCE激光炮应该也能达到这个水平。
60千瓦的激光炮如果持续照射目标,已经可以烧穿一些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的外壳了。这意味着它已经有了一些实战价值了。
目前俄乌战场上,像见证者-136这种级别的远程自杀无人机大行其道,地空导弹和战机携带的空空导弹对其拦截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俄乌两军改装了很多携带机枪的亚音速螺旋桨飞机用来专门拦截它们。

(F-15激光武器吊舱想象图,可见与歼-11B挂载形式一致)
如果有了LANCE这种激光炮,那战机就可以用极低的成本来拦截这些自杀无人机了。只要战机的供电不断,激光炮就可以无限射击,所以相比让飞机携带机枪拦截的做法,使用激光炮的战机一次出击可以拦截的无人机的数量大幅提升。
如果战机平台的供电能力可以更强,携带的激光炮吊舱功率可以更大,那么这种战机的拦截对象还可以更丰富。
美军和我军应该是都看到了这种武器的应用前景和价值,才不约而同的,都投入到这种激光吊舱的研究中去了。

不过虽然已经有一定价值了,但是目前这类武器还是有几个瓶颈和难点等待中美两国的研发人员来突破。
首先,最大的问题仍然是能源和功率。我军九三阅兵上展示的“燎原-1”激光炮的功率和威力虽然很大,但是其本身的尺寸,以及供电、散热和后端保障设备的尺寸却非常巨大,所以需要安装在071型船坞登陆舰四明山号上。
而要能被双发战斗机携带的激光炮的尺寸显然不能像燎原1那么大,但是功率却又必须大,这显然是矛盾的。未来如果不能在战机供电、储能和散热等方面取得突破,那么机载激光炮的应用显然也不容易

(四明山舰装备激光武器前后对比,可见体积巨大)
除此之外,大气湍流和云雨造成的能量衰减和瞄准干扰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敌人不可能只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发起攻击,也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合来看,目前的机载激光吊舱在技术上已经有了突破,并且在应用上也已经有了部分价值了。但是距离全面投入使用,仍然还有多个难点需要突破。如果供电、功率和尺寸问题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那么其应用场景就会受限,其装备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目前只能说,是个值得尝试并努力探索的方向,我们也期待国内的研发机构能够先于美国人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