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种超强的代偿能力,使早期肾功能减退悄然无声,导致许多患者初次就诊时,肾功能已经损失70%以上。
《生命时报》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教你正确识别肾功能减退发出的信号。
4种尿液变化提示肾出问题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医师罗晓琴表示,尿液是反映肾功能状况最直观的“晴雨表”。尿液的颜色、尿量、性状变化或排尿频率异常,都可能提示肾功能出现问题。
1
夜尿频繁
当肾脏浓缩功能下降时,无法有效浓缩尿液,就会导致夜间多次排尿。入睡后夜间起床小便次数显著增多,达到或超过2次,且尿量较多,即可定义为夜尿频繁。
2
尿色异常
尿液颜色持续加深,如呈现浓茶色、洗肉水样或可乐色,在排除饮食或药物影响后,可能提示存在血尿。血尿是肾脏炎症、结石或肿瘤等问题的重要信号。
3
尿量改变
无论是尿量持续明显减少,每日少于400毫升,还是异常增多,每日超过2500毫升,且这些变化并非因饮水习惯改变所致,都需警惕肾脏功能受损。
4
尿泡沫多
这是蛋白尿最直观的表现之一。正常尿液冲击产生的泡沫较大且会快速消失,若小便后出现类似啤酒泡沫般细密、绵久的泡沫,静置十几分钟仍不消散,可能是肾脏滤过膜受损的信号。
除了尿液变化外,肾功能减退还会通过全身各系统异常发出警示:
水肿
体内水分潴留的信号,多见于晨起眼睑及下午脚踝、小腿等部位。按压水肿处皮肤会出现凹陷且回弹缓慢,称为“凹陷性水肿”。
疲劳
持续且难以缓解的疲劳感和精力不济,也是肾功能减退的常见预警。
食欲差
肾功能下降后,代谢废物蓄积刺激胃肠道,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尤其在晨起时明显。
瘙痒
全身性、难以缓解的皮肤瘙痒,警惕肾功能严重减退。肾脏受损导致高磷血症,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加之代谢废物经皮肤沉积,均可引发或加重瘙痒。
冬季是肾病发作高峰
全国名中医、山西省中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孙郁芝表示,天气变冷时,首先影响的就是肾脏。天冷血管容易收缩,血管阻力随之增加,导致肾脏血供减少。与此同时,温度降低,皮肤排出的汗液减少,也会导致肾脏的负担逐渐加重。因此,冬季是肾脏病发作的高峰期。
高危人群更需警惕
罗晓琴提醒,以下人群肾脏受损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者更需警惕。
高血压患者:长期控制不佳的高血压会持续损伤肾脏血管。
心血管病患者:心肾功能常相互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常伴随肾动脉狭窄或肾小球硬化。
肾病家族史者:如多囊肾、免疫球蛋白A肾病、遗传性肾炎等。
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者:包括特定抗生素(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非甾体抗炎药、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等)及含碘造影剂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等。
既往肾脏病史者:有过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结石、肾盂肾炎等肾脏疾病史的人群。
老年人:肾脏结构和功能自然退化,肾功能储备下降,对损伤更为敏感。
肥胖者:肥胖本身可导致肾小球高滤过状态损伤肾脏,同时也是诱发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反复尿路感染者:容易进展为慢性肾盂肾炎或梗阻性肾病。
医生给出日常护肾建议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聂晟表示,日常生活中要做好以下几点预防慢性肾病:
健康饮食
少吃高盐食物,适当选择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优质蛋白,多吃蔬菜水果。
适度运动
冬天坚持体育锻炼,能有效提升身体的御寒能力,帮助肾脏应对严冬。但要注意的是,运动强度不能过大,以微微出汗为宜,推荐散步、慢跑、快走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若运动量大,会产生较多代谢产物,这些“垃圾”需要经过肾脏排出体外,加重肾脏负担。
避免熬夜
身体是有生物钟的,晚上肾脏需要休息,充足的睡眠是恢复精气神的重要保障。
戒烟戒酒
烟酒会伤害肾脏的血管,增加得慢性肾病的风险。
避免滥用药物
尤其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任何长期服用的药物都需严格遵医嘱。
定期体检
健康成年人每年应进行一次尿常规、肾功能(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检查,可结合常规体检进行。高危人群应结合自身情况,遵医嘱增加筛查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