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海燕”核动力导弹成功试射:能打击美国本土(组图)

据中新网27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配备核动力装置的无限射程巡航导弹“海燕”已完成测试。普京称这款在测试中飞行距离达14000公里的导弹想要投入实战仍需开展大量工作,“配备核动力装置的巡航导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产品,其他国家都没有。”

有分析认为,俄罗斯选择在此时试射导弹,就是在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传递一个信号: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俄罗斯不会屈服于西方的压力。俄罗斯总统特别代表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表示,美国方面已得到了有关俄成功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信息通报。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27日说,俄罗斯日前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不合适”。“一场本该一周就结束的战争如今很快将进入第四年。”正在亚洲访问的特朗普在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上谈及俄乌冲突时向随行媒体表示,俄方应该让俄乌冲突结束,而不是试射导弹。

俄方称“海燕”几乎可规避所有防御

能从俄任意地方打击美国本土

据报道,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26日向普京报告称,在10月21日进行的“海燕”导弹试验中,该导弹飞行距离达14000公里,在空中飞了15个小时,而这并非其极限。俄罗斯方面称,这款导弹几乎可以规避所有防御系统,其射程几乎是“无限”的,且飞行路径难以预计。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6日,俄罗斯,俄总统普京视察了俄军联合部队集群的一处指挥所,并与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及各集群指挥官举行会议,听取关于前线局势的汇报 图据视觉中国

据报道,普京26日表示,俄罗斯专家曾告诉过自己,这种武器几乎不太可能造出来,“但现在,它已经完成了关键性测试。”他还告诉格拉西莫夫,需确定该武器的分类,“还要开始为在俄武装力量中部署‘海燕’导弹做好基础设施准备。”

事实上,普京早在2018年3月就首次披露了该导弹项目,并表示这款导弹将规避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自此以后,“海燕”导弹就成了全球国防领域的热议话题。据介绍,“海燕”采用小型核反应堆推进,这也让其射程更远、续航时间更长。俄军事杂志此前的数据显示,“海燕”的理论射程在1万至2万公里之间,这意味着无论这款导弹被部署在俄罗斯哪个地方,它都能打击到美国本土的目标。报道还称,这款导弹的飞行高度可低至离地面50米到100米,这也让它更难被防御系统拦截。



▲普京宣布“海燕”已完成测试

美国非政府组织“核威胁倡议”在2019年的一份报告中称,这款导弹可能在空中逗留数日,在实战过程中,“海燕” 可携带百万吨级当量的核战斗部绕地球飞行,并将弹头投放到指定位置。美国空军国家航空航天情报中心在2020年的一份报告中称,倘若“海燕”成功投入使用,它将成为莫斯科“具有洲际射程的独特武器”。

不过也有西方专家认为,鉴于“海燕”导弹只能亚音速飞行,其很有可能被探测到。此外,飞行时间越长,暴露的风险也就越高。俄罗斯军事专家阿列克谢·列昂科夫2019年时曾对此解释称,“海燕”的主要作用并非“打前锋”,而是在等俄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后,再打击敌方指挥所或军事基地等。“‘海燕’的作用就是给敌对国最后的致命一击,将其‘踩回石器时代’。” 阿列克谢分析道。

至于该导弹的部署地点,两名美国研究员2024年时曾表示,部署地点可能在莫斯科以北475公里的地方。

将影响美国“金穹”导弹防御系统?

俄向美方释放强硬信号:有能力反击

在美国被曝向乌克兰远程袭击俄能源设施提供情报、特朗普还用“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威胁俄罗斯停火的情况下,俄罗斯向美国发出了强硬信号: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俄罗斯不会屈服于西方的压力。如果遭到袭击,只要俄罗斯愿意,就有能力实现反击。

据报道,德米特里耶夫还表示:“我们在美国,连续三天一直在与美国政府的代表进行谈判。我们非常明确地传达了普京总统的立场,即只有建设性和相互尊重的对话才能取得成果。任何向俄罗斯施加压力的企图都是毫无意义的。”



▲当地时间2025年5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发布了名为“金穹”的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规划 图据IC photo

有分析人士称,在白宫宣布要打造“金穹”导弹防御系统以来,“海燕”导弹对俄罗斯而言就显得更为重要。据报道,美国前陆军军官斯坦尼斯拉夫·克拉皮夫尼克称,“海燕”导弹是一种能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必将对美国的“金穹”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带来巨大影响。“通常针对弹道导弹的雷达系统和防御系统都是按照从可能向美国发射导弹的国家到美国的弹道轨迹设置的,它们一般不需要覆盖整个美国。而‘海燕’导弹的出现意味着,这些防御系统可能需要覆盖整个美国,这会大大抬高成本。”克拉皮夫尼克分析道。

特朗普说“不合适”,克宫回应

据路透社报道,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27日说,俄罗斯日前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不合适”,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当天作出回应。



佩斯科夫,图源:视觉中国

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指导,“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测试并不涉及可能影响俄美关系的因素。

射程1.4万千米!“海燕”核动力导弹性能爆表,中美为何不装备?

这几天,欧美媒体高度关注俄罗斯“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完成测试,在15小时飞行1.4万千米的重磅消息。而外界既因为“海燕”身上的核字眼而畏惧,又对这款武器的真实用途感到迷茫。其实最终答案很简单,“海燕”是俄罗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其他国家之所以没有跟上,是因为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海燕”就是鸡肋。



▲“海燕”至今依然不见真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各类核武器问世的高峰,其中自然也包括各类核动力驱动的飞行器。在那个核弹主要指望轰炸机投放,洲际弹道导弹尚未成熟的年代,核动力导弹因为理论上可以打遍全球的技术特性,而深受美苏追捧。双方在十几年时间里,投入大量资源(当时美国仅基于J47涡喷发动机开发核动力飞机的项目,就花掉了4.69亿美元,而同期建造的核动力“企业”号航母,也只花费4.5亿美元)进行技术开发,却都因为发动机小型化困难、防护措施苛刻而放弃。



▲“企业”号的建造成本放到现在约为50亿美元

从70年代直到冷战结束,美苏均未再公开进行类似研发。但随着俄罗斯在2001年因为核裁军问题,与美国发生分歧,基于苏联遗留经验发展的“海燕”核动力导弹,却重新登场。之后十几年,“海燕”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身。2019年,莫斯科东北部不到400千米的一处试验场发生爆炸,事后现场出现了穿戴完整防护服参与救援的特种部队,辐射指数也一度飙升。欧美多家媒体纷纷报道称,是“海燕”研发部门进行组装测试时发生意外,造成五人死亡,三人受伤。



▲2019年那场震动全球的恶性事故

2020年,普京公开表示“海燕”的研发仍在继续,而美国智库则根据商业卫星图片分析,称“海燕”的研发已经转移到俄罗斯北部荒无人烟的地区。2023年,由普京公开证实“海燕”完成首次试射,攻克了长期存在的技术难关,并公布了2019那场事故导致五名核工程师遇难,以及事后表彰的部分内容。不久前,普京再次宣布“海燕”完成长达1.4万千米的洲际作战测试,距离服役更进一步。按照俄罗斯媒体的说法,“海燕”的战略价值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可以长时间巡航,在飞行中威慑对手,另一个是由核动力驱动,速度够快,难以被拦截。



▲俄罗斯公布的“海燕”生产车间

问题在于,平均一小时1000千米的飞行速度,并不算很快,距离弹道导弹相距甚远,在本身不具备机动能力的情况下,还真谈不上“无法被拦截”。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可以搭载常规配重块测试的洲际弹道导弹,“海燕”的动力布局,意味着其在几乎所有技术状态下,都带有辐射性,这对防护提出了苛刻要求。事实上,从美苏当年的测试结果来看,核动力导弹几乎每一次测试,都是在释放核废气,日常防护更是时刻享受严格封锁的待遇,非常麻烦。



▲核动力导弹的价值远不如洲际弹道导弹

而在付出这么大代价后,所谓升空威慑对手也名不副实。不同于携带核炸弹/核导弹的轰炸机,是真的可以收放自如,“海燕”装备数量的稀缺性,和升空后难以召回的特性,使得其灵活性极差。中美根本不屑于发展这种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特种武器。而俄罗斯之所以这么搞,就是因为发展洲际弹道导弹、隐身轰炸机和战略核潜艇的成本太高,技术也非常苛刻,目前继承苏联遗产还能负担,未来注定跟不上中美的步伐。



▲图-160在实战中的表现,证明其实用价值并不理想

既然常规道路行不通,发展“海燕”这种两败俱伤的武器,就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从现在中国的角度上来看,“海燕”身上充斥着悲凉,但国内在那个艰难年代发展的“狂飙一号”,又何尝不是充满着悲壮。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