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中国商贩被捕 大阪30年历史“中国早市”关闭(组图)

近日,日本大阪警方以涉嫌“非法就业”罪,将6名中国籍摊贩书面送检,并实施了逮捕。因为她们工作的地点是有30年历史的“中国早市”,该事件引发同胞热议。



这6人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有男有女,均持技能实习签证,但已逾期非法滞留。他们每周日在大阪鹤见区与大东市交界的“中国早市”摊位打工,售卖油条、烤饼、豆浆等中式早餐,每日报酬约7000日元(约330元人民币)。雇佣他们的“华龙中国物产店”经营者及一名员工已于本月初因“促进非法就业”罪被逮捕。

中国早市30年的华人社区缩影



该早市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由战后归国的“中国残留孤儿”家庭创办。最初为售卖家乡食品的摊位,逐渐演变为固定周末市场,成为在日华人情感寄托地。摊贩与顾客以中文交流,商品涵盖葱油饼、臭豆腐、川味腊肠等中式食材,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在附近生活的部分华人对摊贩处境表示同情,认为其“为生计所迫”;也有声音强调“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早市关闭后,当地华人感叹“又一个文化地标消失”。毕竟这么多年,那里也是自己思念家乡的一种寄托。评论声同情与争议并存。



一直被钻漏洞的技能实习制度,也折射出移民政策与底层生存的深层矛盾。此前,在网络上就流传日本的技能实习制度长期被批评为“变相廉价劳动力”。许多实习生从事低薪繁重工作,甚至遭遇欠薪、扣押护照等问题。部分人逃离雇主后,签证失效沦为“非法滞留者”,只能依赖日结工作维持生计。早市因现金结算、不留记录,成为这类人群的“生存出口”。



然而,制度缺陷不应成为违法行为的借口。





根据日本《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第73条之二,雇佣或容留无合法在留资格者从事劳动属于刑事犯罪,最高可判处3年以下徒刑或处以300万日元以下罚金。此外,技能实习制度规定,实习生不得从事与技能学习无关的工作,且需在指定雇主处工作。若6名摊贩若罪名成立,他们可能被强制遣返,并面临5至10年禁止入境日本的处罚,自愿离境者则1年内不得返日。



这起事件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日本政府是否应改革相关制度,确保实习生获得公平待遇和合法就业渠道,而非依赖“灰色地带”生存。同时,在日华人群体也需加强法律意识,避免因短期利益而陷入法律风险。所有在日外国人也需在合法框架内寻求生存与发展。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在大阪炸油条的6名中国人被捕,30年历史的“中国早市”落幕……

10月20日,大阪警方以涉嫌“非法就业”的罪名,将六名以技能实习生身份赴日的中国籍男女书面送检。



六人年龄都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他们平时分散在大阪各地生活,每到周日便聚在鹤见区与大东市交界的“中国早市”,在“华龙中国物产店”的摊位上炸油条、烤饼、煮豆浆。



调查显示,他们的工作仅限于周日一天,每次报酬为700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330元。对于以技能实习签证过来,且签证到期无法在正规渠道找到兼职,生活拮据的人而言,这样的收入虽然微薄,暂时缓解点经济压力。



此外雇佣这些非法就劳人员,雇主方面还涉嫌“促进非法就业”。根据入管法第七十三条之二,雇佣或容留无合法在留资格者从事劳动属于刑事犯罪,最高可判处三年以下徒刑或处以三百万日元以下罚金。



因此,“华龙食品”的女经理与一名男职员已于本月初被正式逮捕,而这六名实习生则被以书面形式移交检方处理。检方通常会根据情节轻重决定是否起诉,随后案件将移交入国管理局。若认定违反在留资格,他们极有可能被发出退去强制令,自愿离境者将被禁止再次入境一年,若拒绝配合或累犯,则可能被强制遣返,并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不得再入日本。



在法律意义上,他们确实触犯了规定,但这起事件更像是一场“制度与现实的冲突”。技能实习制度长期以来饱受批评。许多实习生名义上是“学习技术”,实际上却在工厂从事繁重的低薪劳动,甚至遭遇拖欠工资、限制外出、扣押护照等问题。



部分人因此选择逃离雇主,但一旦离开原公司,他们的签证立即失效,身份变为“非法滞留者”,只能依靠日结工作维持生活。早市这种现金结算、不留记录的环境,成为他们生存的最后出口。



然而,这条早市本身也有着复杂的历史。它位于大阪市鹤见区与大东区的交界地带,沿着中央环状线延伸约一公里。



每逢周末清晨,这里便人声鼎沸,十几家摊位一字排开,空气中弥漫着油炸与香料的气味,摊主与顾客几乎都讲着中文。各种中式食材和调味品在这里都能买到,从葱油饼、臭豆腐到川味腊肠和东北酱菜,应有尽有。对于生活在日本的华人来说,这里不仅是市场,更像是情感寄托。



据老居民回忆,这个早市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战后归国的“中国残留孤儿”家庭所开办的中国食品店逐渐发展而来。那些在中国长大、战后被日本政府接回本国的遗孤家庭,因语言不通、就业困难,只能在门真南站附近摆摊卖家乡食品。随着时间推移,这片区域慢慢演变成固定的“周末市场”,也成为他们在异国社会谋生的方式。



三十年来,这个早市承载了几代人的生计,也成为大阪特有的文化景观。但随着人气上升,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食品摊位占用人行道,车辆随意停放,噪音扰民,甚至有店家私接水电。



附近居民怨声载道,一位五十多岁的日本男子抱怨道:“人太多了,周日早上连人行道都走不动,车也开不出去。”立命馆大学的驹见一善副教授指出,早市长期存在违法占道经营,过去甚至出现过盗版光碟和走私香烟的小摊。警方多次取缔,却屡禁不止。



直到今年夏天,情况才出现转折。八月下旬,鹤见警察署开始持续打击行动,一次查获七辆违停车辆;十月初,“华龙食品”的店主因雇佣非法滞留人员被捕;十月二十日,又有六名技能实习生因非法就业被送检。随着执法力度加强,这个存在了三十多年的“中国早市”终于彻底停摆。



在九月的一次采访中,被捕的女店主曾无奈地说:“我们只是做点小生意。”这句话或许带着辩解,却也反映出不少在日华人的现实处境。对于那些经济拮据、身份受限的人来说,“灰色地带”的工作往往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



警方表示将持续巡查,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而驹见副教授则呼吁,不应只看到违法的一面。“日本的战争遗孤是早市的根源,也是战后历史的一部分。取缔固然必要,但也应借此机会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既符合法律、又能与社区共存的制度,而不是简单地排斥他们。”



如今,油锅已冷却,摊位被清空,那条曾弥漫着家乡香气的街道重新恢复了寂静。

三十年的热闹落幕,留下的却是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在这片看似秩序井然的土地上,异乡漂泊的人们该何去何从?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