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党主席选举18日揭晓,当选党主席的郑丽文出面感谢党员支持。图源:中时新闻网
编者按
郑丽文在强烈的“改变”呼声中接掌国民党主席,标志着蓝营内部一次迫切的自我改变的尝试。然而,部分国民党人喊出“大陆介选”的口号,绿营顺势操作“抹红”标签,揭示出了台湾政治生态正进入一种跨阵营的攻防新阶段。
意识形态上的攻击在岛内可能仍是武器,但效果正在衰减,取而代之的是台湾民众对现实的焦虑。面对两岸议题,台湾社会出现了微妙的松动。国民党是否真能借郑丽文这股“非常规力量”突围?“非绿阵营”的合作空间是否因此扩展?台湾准备好迎接两岸关系的下一阶段了吗?《凤凰大参考》特约两岸新闻媒体人林静和解读。
作者丨林静和 两岸新闻媒体人
编辑丨屈功泽
国民党主席选举虽已结束,然而选前赵少康跳出来宣扬“大陆介入选举”的愚蠢操作,余波荡漾,可能在日后成为绿营攻击郑丽文的有力标靶。
跳出来喊“大陆介选”,向来是绿营所谓“抹红”对手的惯用手段,但现在传统蓝营内部,也以同样的手段意图削弱党内对手,这是后续值得观察的重点。
政治新玩法:“抹红”手段已超越蓝绿边界
先来谈谈此次蓝营内部的“抹红”手段为何会对郑丽文无效。
这一次多数国民党员——那些对国民党最忠贞、最愿意投票的外省军人及“老蓝男”们大多都选择了郑丽文,而非正统蓝营、党内根基深厚的郝龙斌。就算是为了世代交替、给年轻候选人机会,郑丽文也并非首选——另一候选人罗智强也属年轻辈,且罗智强在选前一再强调选后会扶持党内年轻人。

▎日前由TVBS与联合报主办的国民党主席选举辩论,6位党主席候选人郑丽文(左起)、卓伯源、郝龙斌、张亚中、蔡志弘、罗智强辩论前一同握手合影。图源:联合报
“国民党再不改变就真死了”,郑丽文当选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么简单。她学运出身、曾待过绿营,能与民进党对骂,蓝营支持者认为,此刻需要一个能与绿营一战的人,国民党都已经这样了,试一个截然不同的又何妨呢?
此次与其说是“统派的胜利”,不如说是“国民党不能不改变了”的集体焦虑,催生出了郑丽文的高支持度。这个集体焦虑,出自国民党失去执政权、被查党产、对民进党的攻击始终无力回应、蓝白合破局、传统蓝营政治明星浑浑噩噩,种种这般日积月累的打击。

▎国民党党工抗议“党产会”不公不义。图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选前,因为郝龙斌选情告急,赵少康等部分蓝营人士以“大陆介选”的说法削弱郑丽文,民进党政府自然见猎心喜,相关单位立刻出来煞有其事地认证“有这回事”。这种做法过去是统独之争、蓝绿之争、政治路线之争,现如今却成为削弱政治对手正当性的工具——连饱受“骂名”的部分蓝营人士都开始用得顺手。

▎国民党主席候选人郝龙斌。图源:中评网
对岸介选的口号由蓝营喊出,与由绿营喊出,意义大不相同。从现实来说,这种论调长期缺乏实质证据,比如此次的所谓“证据”不过就是几个对岸IP与视频,这谁都能做到。这类指控不需要实证,目的只是在民众心理层面种下对该政治人物的一个印记。
如此,民进党便能在台湾社会维持并巩固其防止对岸介入的说法(毕竟就连国民党人这次都认证了);而国民党自认为两岸交流之桥梁,党内人士却又将“被大陆渗透”用作工具,那么往后国民党与大陆交流就更难逃脱这个标签——以前民进党如此说倒也罢了,如今自己挖坑给自己跳。
台湾需要有能稳定住两岸关系的一股力量
某种程度上讲,国民党应该庆幸应对此议题的是郑丽文,而非其他碰到绿营“抹红”就左支右绌的“传统老蓝男”,她较灵活机敏;同样也该庆幸,民进党过去老用这一招,台湾人民看腻了,杀伤力减弱。
近两年在台湾社群平台上有网红以高呼“我是中国人”异军突起(如“馆长”),主要因台湾许多人厌倦单一的政治正确以及政治极端分子四处检举“谁不爱台湾”。当然,这类厌倦与对网红看热闹的心态,现在来看还没有转化为接受较高层的岛内政治人物(如地方县市长)的类似表态。

▎网红“馆长”陈之汉。图源:中评社
面对未来的岛内选举,郑丽文这位“非典型蓝营”能否让国民党地方首长在两岸表态上展现更多弹性(且能被民众接受),与白营合作,一同摆脱过去绿营的抹红老招数,应是许多蓝营人士的期待。
在部分国民党人忙着指控对方,开始学习“抹红”之时,岛内多所大学的学生在社群平台上抱怨“学校的网络连不上大陆B站”,吓得教育部门赶快出来澄清“未封锁B站”,这两件事无疑照射出台湾社会对大陆的态度——日常生活上“可以亲陆”,政治上(涉及选举或制度)仍怕得要死。

▎台湾民众党主席黄国昌在郑丽文当选后没多久就送来花篮祝贺。图源:中评社
台湾社会对大陆,是在转变的。相比过去,起码现在台湾对大陆用语及大陆民间(大陆配偶、大陆明星)已展现出了更高的接受度。
郑丽文及国民党,甚至是民众党等“非绿营”的机遇在于,台湾迟早要面对两岸关系、要与大陆展开沟通,台湾一些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尚未有一个机遇能促使多数民众也意识到这件事情。
台湾需要有能稳定住两岸关系的一股力量,岛内民众要明白“爱台湾”与“能和大陆沟通”并不违背。在国际环境变化的当下,这个机遇迟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