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巨人”听起来还不错
“翼展堪比美国B-21”,是非常有疑惑性的描述,导致很多人认为新的无人轰炸机,完全可以取代轰-20。但事实上国产新机最大起飞重量不会超过40吨,而B-21规划数值70多吨。并且后者最大载重14吨,而前者在6吨左右,双方实际上只有最大航程差得不多。美国“The Word Zone”对此看得很清楚,所以率先启用了“GJ-X”的待定编号(源自攻击-11的命名模式),而不是“轰-X”。自歼-35以来,美国军事媒体在这方面的嗅觉一直很灵敏,新编号并不是空穴来风。

▲翼展长度并不能直接决定所有性能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大型无人机的控制难度,会随尺寸和重量提高而呈指数上升。在国内也是第一次发展超大尺寸无人机,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贸然追求上限的风险太大。另一方面,无人轰炸机暂时并不适合执行战略任务,对性能的要求并没有那么苛刻。像之前B-2A挂载重型钻地弹突袭伊朗,炫耀武力的行动,对无人轰炸机来说就不太合适。至于惊雷-1这种战略核武,短期内更是需要和有人驾驶平台绑定,以保证安全性。

▲有人驾驶的战略轰炸机,确实有不容取代之处
在意识到“GJ-X”并没有取代轰-20的能力后,其定位就非常有意思了。一款以搭载远程制导弹药为主,本身隐身性能非常出色的无人轰炸机,对现在焦虑隐身弹舱容量的战斗机而言,是真正的质变。在实战当中,战斗机挂载的武器很复杂,现在歼-20、歼-35由空空导弹包打一切,更多是一种无奈。国内在明确开发五代半双座歼-20S,开启指挥无人机作战的模式后,率先发展了攻击-11。这款也属于无人隐身轰炸机范畴的装备,采购和使用成本相对较低,主要用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空空导弹显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
为此,中航工业在珠海航展上,曾赋予攻击-11和歼-20、运-20、直-20并肩展出的荣耀。然而,像霹雳-17远程空空导弹、大型反辐射导弹等,尺寸偏大的武器,依然无法装入攻击-11的隐身弹舱。由歼-16挂载、后方支援,借助数据链发射的模式,也只能应急。因为在高端战场上,歼-16的非隐身布局将成为整个体系的最大弱点。国内很有可能是在初步体验攻击-11的性能,认识到体型不足之后,才继承并发扬其理念,推出了现在的“GJ-X”。

▲攻击-11有自己的牌面
当然,对于轰-20尚未落地,隐身轰炸机实操经验仍然比较薄弱的中航工业而言,“GJ-X”也是个非常不错的练手机会。大型高端装备的发展,不是一句技术没问题就能解决的,美国空军从夭折的B-1A,再到B-1B,是真正量产了100架战略轰炸机,才奠定了B-2A问世的基础,B-21则是针对多年使用经验推出的改进型号,这份底蕴全球独一无二。轰-20作为2030年之后量产的隐身轰炸机,至少要看齐B-21才有足够的价值。翼展比肩B-21的“GJ-X”,足以起到摸清内部布局规律,快速迭代以验证技术的效果。

▲技术终究是需要积累的
如果说攻击-11这种规格的无人机,是伴随歼-20S作战的核心,那么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的歼-36,自然就有配合“GJ-X”的潜力。这也就能解释歼-36为了获得无人机指挥能力,为什么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此外,如果没有五代半/六代机直接指挥,“GJ-X”同样有接受预警机指挥,配合战斗机作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