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年前玩剩下的?德国把陆基防空导弹搬上军舰(组图)

继美国把“爱国者”防空导弹拖车搬上濒海战斗舰、俄罗斯在巡逻舰上装“道尔”防空系统之后,如今连德国也加入了“陆弹上舰”的行列。近日,德国海军宣布在“2025年海上实弹演习”中,成功将一套IRIS-T SLM防空导弹系统安装到F-125“巴登-符腾堡”级导弹护卫舰上并进行了实射测试,命中表现不错。

德国媒体称之为“欧洲海军的一次大胆创新”,但在不少军迷看来,这其实更像是一种“不得不为”的补救手段。



IRIS-T SLM是一款典型的陆基中程防空系统,原本用于陆军机动防空任务,射程在40公里左右,采用集装箱式发射单元,具备360度全向防御能力。它最大的优点在于部署灵活,不需大规模改造舰体结构,只要把发射箱固定在舰上平坦位置,与舰载电源和火控系统进行匹配,就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防空圈。德国选择的F-125护卫舰,正是最需要“补防”的舰型——这一级舰为节省成本,当初只安装了舰艏与舰艉两座21联装“拉姆”近防系统,面对中距来袭导弹几乎无能为力。如今通过“陆弹上舰”,德国终于为这艘“半武装”护卫舰补上了一块关键短板。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套系统的通用性极强。理论上,德国不仅可以在F-125上使用,其他护卫舰甚至商船,只要有甲板空间和供电接口,也能快速获得一定的防空能力。这意味着欧洲国家在危机时刻,可能通过“集装箱防空系统”迅速扩展海上防御网。这种“模块化防空”思路,已经逐渐成为欧洲海军应对高强度威胁的新趋势。



然而,这种看似“创新”的举措,实际上暴露出一个尴尬现实——欧洲海军防空力量长期不足。无论是英国的26型护卫舰,还是法国的“诺曼底”级轻型护卫舰,在防空能力上普遍偏弱。德国F-125护卫舰甚至在设计之初就放弃了区域防空任务,只能依靠盟军保护。如今通过“陆基系统上舰”的方式来弥补空白,说白了就是“先造舰,再补课”。这种“补丁式现代化”看似灵活,其实是无奈之举。

美国的情况与之如出一辙。就在几个月前,美国海军把一套M903“爱国者”防空导弹发射架直接放上“独立”级濒海战斗舰LCS-8“蒙哥马利”号的直升机甲板上。这个场面,让人忍不住想起三十年前中国海军在火力不足时期,把高炮、导弹甚至坦克搬上舰的画面。区别只是,当年的中国是“没条件也要上”,而如今的美国,是“有条件却用不起”。





“独立”级濒海战斗舰号称美国“未来近海作战核心”,但其防空火力薄弱得惊人,仅装备一套21联装“海拉姆”近防导弹系统,射程十几公里。面对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这种防御几乎等于零。被中国鹰击-18、东风-17系列导弹压得喘不过气的美国海军,只好用“爱国者上舰”来临时应付。可问题在于,这样的拼凑方案不仅牺牲了直升机甲板,还无法整合舰载雷达与导引系统。说白了,这就是“秀给国会看的摆拍工程”。

其实,俄罗斯早在2022年就干过类似的事。当时俄军在22160型巡逻舰上安装了陆军用的“道尔-M2KM”防空系统,还进行过实弹试射。那时美欧媒体还讥讽俄军“穷得连舰载导弹都造不起”,但三年过去,轮到美德也纷纷跟上——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句:时代真的变了。



从技术上看,这类“陆弹上舰”方案确实有其价值:部署快、成本低、改造少,尤其适合在战时临时强化防御力。对于德国这样的中等规模海军来说,这是一种“短平快”的手段。但从战术与战略角度看,它的意义更像是一种应急措施,而非系统化防御能力的提升。毕竟,舰载系统和陆基系统在雷达匹配、指挥链整合、舰体稳定性、电磁干扰防护等方面差别巨大。长期依赖“集装箱防空”,无异于用创可贴堵枪眼。

那么,中国是否需要学习这种思路?答案其实是“不必照搬”。中国海军的防空体系早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化布局:055型万吨驱逐舰具备远程反导与区域防空能力,052D/052DL系列形成中程防空网,054A/B护卫舰承担近区防御任务,构成“多层覆盖、系统防护”的防空体系。更重要的是,我国舰艇普遍采用国产通用垂直发射系统,既能发射红旗-9B、红旗-16B等中远程导弹,也能装载反潜、巡航导弹,一体化程度远超西方的“拼装方案”。



不过,从灵活部署角度看,德国的做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在未来的两栖攻击舰、综合登陆舰等“非主战舰艇”上,适度安装机动型中程防空单元,确实能增强编队的生存力。例如,中国的071型船坞登陆舰,已经出现安装“燎原-1”舰载激光系统的改装版本;如果进一步配合中程导弹模块化发射器,将能在不占用飞行甲板的情况下,快速构建一个“低成本防空节点”。

未来的海战不会只是大驱与航母的对抗,更是体系对体系的博弈。德国、美国、俄罗斯的“陆弹上舰”实验,正说明传统海防体系正在寻求新的灵活化、模块化路径。而中国的优势在于,我们有能力在体系之上,去吸收这些思路,而不是被迫“补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