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防空系统惨了!俄26枚伊斯坎德尔M导弹全命中(组图)



▲发射中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

10月16日晚上,俄罗斯搞了个大动作。26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一股脑往乌克兰能源设施砸过去,结果呢?全中。

乌克兰空军自己承认,一枚都没拦下来。这可不是小批量试探,这是2025年以来俄方对乌克兰打出的单批次最大规模弹道导弹袭击,之前的记录是14枚。这一晚,北约援助的防空系统算是拉了个大的。

具体看看当晚的战况。俄军这次不只是扔导弹,还配合了大批无人机,总共发起357次空袭,其中320架无人机、37枚各型导弹。乌方声称拦下了288个目标,大部分是无人机和几枚巡航导弹,但关键的弹道导弹呢?26枚伊斯坎德尔-M,零拦截。波尔塔瓦、哈尔科夫、文尼察这些地方的能源设施被直接炸瘫,哈尔科夫的国家紧急服务部门都被波及,救援人员现场受伤。泽连斯基出来喊话,说俄军玩"双重打击",第一波炸完,救援队刚到又来第二波,这招太狠了。



▲伊斯坎德尔-M采用道路机动发射,有较高的灵活性

关键问题来了:北约援助的防空系统为啥拦不住?核心在于俄军这几个月把伊斯坎德尔-M"改装"了。《金融时报》和美国国防情报局都证实,俄方给这些导弹加了新功能——末段机动变轨和俯冲突防。啥意思?就是导弹飞到最后阶段,不按常规抛物线下来,而是突然来个"蛇形走位"或者垂直俯冲,防空雷达根本算不准它要往哪落。

说到技术细节,得先说说伊斯坎德尔-M是个什么玩意。这货是俄军的王牌战术弹道导弹,单级固体燃料推进,射程在400到500公里之间,末段速度能飙到5到7马赫。以前的弹道导弹基本是"抛物线"飞行,雷达盯住轨迹算出落点,防空导弹提前去那等着就行。但升级后的伊斯坎德尔-M不一样,它全程都能调整飞行轨迹,特别是最后那几十秒,突然一个大角度变轨或者垂直砸下来,拦截窗口瞬间就没了。



▲末端机动可以使得导弹轨迹脱离防空导弹预判

乌克兰现在主要靠美制"爱国者"系统拦截弹道导弹,理论上这套系统能干这活。但"爱国者"有个硬伤:它的最小反应时间是12秒左右,面对末段高速变轨的目标,12秒根本来不及重新计算弹道、调整拦截弹轨迹。更要命的是,弹道导弹速度最快的就是下降阶段,伊斯坎德尔-M末段5到7马赫的速度,加上不规则机动,雷达预测的落点跟实际落点能差出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拦截弹飞过去基本就是"空对空"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8月,乌克兰防空系统拦截俄弹道导弹的成功率还有37%,到了9月直接跌到6%。一个月时间,拦截率从三成多掉到一成都不到,这说明俄军的技术升级确实管用。有分析认为,俄方可能在导弹上加装了更灵敏的姿态控制系统和末段机动发动机,让导弹在下落前的几秒钟还能"拐弯",这对传统防空系统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为数不多的爱国者-3是乌克兰最宝贵的防空反导武器

再说说"爱国者"为啥吃瘪。这套系统当年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拦截飞机和早期弹道导弹,那时候的弹道导弹基本是"傻大粗",按固定轨迹飞。"爱国者"的雷达会持续跟踪来袭目标,计算出交汇点,然后发射拦截弹去那碰撞。但现在对手会"扭秧歌"了,原来计算的交汇点成了空气,拦截弹只能看着目标从旁边飞过去。更狠的是,伊斯坎德尔-M还能在末段俯冲时加速,有些报道提到末端速度甚至能摸到10马赫的边,这速度下防空系统连反应机会都没有。



▲冬天要来了,能源设施受损可不好受

这次袭击的破坏也不小。波尔塔瓦地区的能源设施挨了重点照顾,多地停电限电。哈尔科夫那边,导弹直接砸到国家紧急服务部门附近,几名救援人员和能源工人受伤。切尔尼戈夫的邮局也中招,一人受伤。俄方明显是奔着能源系统去的,这套打法其实从去年冬天就开始了,现在秋冬季又来一轮,目的就是搞瘫乌克兰的电力供应,冬天没电没暖气,民生压力直接拉满。

从作战角度看,俄军这次算是玩明白了。以前单批次最多14枚,这次直接翻倍到26枚,饱和攻击加上技术升级,北约的防空网确实扛不住。更关键的是,俄方还配合了大批无人机,逼着乌克兰防空系统分兵拦截,等拦截弹和雷达资源被无人机消耗得差不多,弹道导弹再进场就是"降维打击"。这种组合拳,防空系统很难应付。

说白了,10月16日这一晚就是现代战争攻防技术的一次"期末考试",结果就是北约的防空系统交了白卷。导弹会"扭秧歌",防空系统跟不上节奏,技术代差一拉开,再先进的装备也白搭。乌克兰接下来的日子不好过,北约的面子也不好看。
Advertisements
评论人:dqn2006 [品衔R2☆]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4楼:之前打了三年,普京还得乌克兰也算是自己人,没有下重手对民用设施,现在不管了,长痛不如短痛,国内外压力太大了。
2025年10月17日9:11
评论人:horseknight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没啥好的,不说打仗谁对谁错,人类发展出任何无法防御的武器,最终的结果就是让战争变得更惨烈。
现代战争之所有死人相对少了,就是因为防御性设施比以前好很多了。一边打的好像很热闹,但实际的损伤远比以前少,然后打着打着没钱了大家也就停了。
如果防御措施一旦没有效果了,那结果就是更多的伤亡。而更多的伤亡造成的就是更难以解决的矛盾,导致战争继续升级。
举例说明,两个帮会争地盘,没有兵器只有拳脚,发觉打来打去也不会有大的战果,打的挺热闹,其实双方都没什么大事儿。结果有一天一边有了刀,发觉这个好。然后结果就是要不他一下灭了对方,要不对方也找到了刀,然后双方两败俱伤,知道一方死光为止。
2025年10月17日9:14
评论人:evision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很有钱,继续对轰
2025年10月17日8:48
评论人:ak47a [☆★骗票的民主★☆]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北约的防空系统为啥拦不住?
就因为美国的防空系统,基本上都以末端拦截方式。即便是"那个全球防空系统"也是只有这个技术,人家在末端变轨攻击,这种系统当然防不了。
中国的战略防空系统,一直都以中段拦截为主,加末端补防为辅。
2025年10月17日9:51
评论人:dreamtion [品衔R2☆]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导弹用在在民用设施,是不是太浪费了。应该去炸前线的军事目标。
2025年10月17日8:55
评论人:oldoldcandy [☆★坐路牙吃大瓜★☆]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錢學森彈道..
爾後,誰也別想攔誰的,硬拚就是了..🤣🤣🤣
2025年10月17日9:56
评论人:cxy1223 [★品衔R6★]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高速的导弹弹头可以在末端进行剧烈机动并爬高,达到顶点时,速度就比较慢,而高度在有效的电磁干扰范围之外,这时可以最后一次获得卫星导航信号,然后全速俯冲,进入黑障,靠惯性导航完成最后10公里左右的航程(最终的误差大概在20米左右)。这样末端速度很快,防空系统来不及反应,而且进入黑障后产生的强烈电磁天然就对雷达制导的防空系统有很强的干扰。需要雷达红外双模制导的防空导弹才能应付。
2025年10月17日8:46
评论人:asusual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4楼:小时候玩“红警”,新手和老手的区别是:新手用坦克和对方的坦克对攻;高手用远程武器炸对方的矿厂和电厂。
2025年10月17日10:49
评论人:关注者 [☆★声望品衔7★☆]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战斧在哪?
2025年10月17日10:26
评论人:bluej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现在俄粉整天只能靠自编新闻来自嗨了啊。

2025年10月17日13:42
评论人:浏留浏留 [♂☆★★声望品衔11★★☆♂]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俄炸乌民用发电厂,乌炸俄战略轰炸机。
2025年10月17日11:01
评论人:我是大炮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9楼:有个玩意叫萨德
但好像国内一提这个就反华了
2025年10月17日11:48
评论人:雪中悍刀行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饱和攻击谁也防不住,无论哪国。破解之道只能是先制打击,你先饱和攻击,等敌人来一波,反反复复看谁最后顶不住。
2025年10月17日12:36
评论人:楼主名副其实啊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18楼:《基辅独立报》称,美国“萨德”反导系统旨在拦截中程弹道导弹,目前尚未将该系统提供给乌方,因此从未针对“榛树”导弹进行过相关测试。报道说,瑟尔斯基表示,乌克兰已经开始自主研发反导系统。他说,“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积极推进。我希望很快就能取得我们想要的结果”。
2025年10月17日13:40
评论人:莫高松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从历史上看,鹅卵石/苏联对不起周围所有邻国,唯独对得起二毛,如今却要刀刀见血。而普京从上台以来对乌克兰的战略战术直到今天的打击一直都是错的。
二毛是大毛的命中克星吗?
2025年10月17日15:33
评论人:颂叹子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这么多钱用于友好交流不是双赢吗?唯一的解释,历史上战争的作用是必须的,人类就是贱骨头。
2025年10月17日16:20
评论人:DonaldTramp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只许乌克兰攻击发电厂,炼油厂,俄罗斯为什么不能呢? 希望别停,继续干。
2025年10月17日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