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国者-3发射
据金融时报报道,乌克兰武装部队前总参谋部副部长尤里·罗曼年科中将公开承认了一个离谱的战场数据:美制"爱国者"防空系统对俄罗斯升级版弹道导弹的拦截成功率,已经从此前的42%暴跌至仅有6%。
换句话说,这玩意儿现在得发射17枚拦截弹,才能指望打下来一枚来袭导弹。对于一套单价超过10亿美元、被西方媒体吹成天花乱坠的顶级防空系统来说,这成绩单实在有点拿不出手。
其实这也不是乌克兰军方第一次诉苦了。就在罗曼年科开口之前,泽连斯基也曾对外抱怨,说乌克兰防空系统的整体效率已经降到了30%左右,还把锅甩给了"秋天的恶劣天气"。可是天气不好也没耽误俄罗斯发射导弹啊,这借口实在是说不过去。

▲伊斯坎德尔-M打击效果非常突出
罗曼年科倒是直接点出了问题的要害:俄罗斯导弹一直在升级换代。具体来说,俄军现在大量使用的9K720"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和Kh-47M2"匕首"空射高超音速导弹,都做过针对性的技术改进。这些导弹在飞行末段不光速度快,更麻烦的是它们还会主动变轨机动。当导弹冲进防空系统的拦截范围后,能突然来个急转弯或者俯冲,直接把预设的拦截轨迹打乱。这种"我不按套路出牌"的飞法,对依赖弹道计算的"爱国者"系统来说,基本就是降维打击。

▲爱国者-3撞击直线目标使其爆炸
从技术原理讲,"爱国者"PAC-3用的是直接碰撞杀伤模式,靠主动雷达导引在最后阶段精准撞上目标。这套办法对付传统弹道导弹挺管用——毕竟弹道轨迹能算出来,拦截窗口相对稳定。但碰上会主动躲闪的目标就麻烦了。导弹进入大气层后突然变轨,拦截弹的反应时间瞬间被压缩到极限。当目标以数倍音速横着飞的时候,拦截弹就算能追踪到,也可能因为自己的机动过载跟不上,最后眼睁睁看着目标从眼前溜走。这就是为什么实战中经常出现"爱国者"连射好几发都打不中的情况。
更头疼的是,俄军现在已经摸清了乌克兰防空部署的底细。罗曼年科在采访里无奈地说:"我们的'爱国者'本来就没几套,现在敌人侦察完了之后,专挑那些没部署防空系统的地方打。"这话揭开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乌克兰手里总共也就不到10套"爱国者",就算全开机,也只能罩住几个重点城市和设施。俄军完全可以通过电子侦察手段,把防空雷达照不到的盲区标出来,然后专门往这些薄弱环节猛砸导弹。这种"柿子专挑软的捏"的打法,让本来就不够用的防空系统更加顾此失彼。

▲S-125防空系统,大家应该在老电影里看过
有意思的是,乌克兰军方之前还透露过一个对比数据:苏联时代的S-125防空系统,实战表现居然比美制"爱国者-3"还好使。S-125可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古董,射程和技术指标都远比不上"爱国者",凭什么反而更顶用?关键就在于用对了地方。S-125主要对付的是亚音速巡航导弹和无人机这类目标,这些东西虽然数量多,但飞得相对慢,给拦截系统留出的反应时间更充裕。而"爱国者"呢,被派去拦截末端机动超音速弹道导弹,这活儿本身就超出了它的设计能力范围。这就好比让一辆跑车去越野,性能再好也难免水土不服。

▲P图拦截匕首
更要命的是成本账:每枚"爱国者"拦截弹要价300万到400万美元,而俄军大量使用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单价也就300万美元左右,"匕首"的成本可能还更低。这种"一换一"甚至"多换一"的消耗比,让乌克兰的防空作战变成了一场烧钱游戏,而且根本烧不起。
罗曼年科这次公开表态,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给西方盟友施压。毕竟,要是连"爱国者"这种明星装备都扛不住了,那要么就得提供更先进的防空系统——比如射程更远、拦截能力更强的"萨德"或者"箭-3"——要么就得在数量上大幅增加供应,用火力密度来弥补单个系统效能不足。但现实很骨感:美国自己的"爱国者"拦截弹库存也紧张得很,年产量就几百枚,还得分给以色列、沙特这些盟友。至于"萨德"这种更高端的货色,美国压根没表态愿意给乌克兰。

▲这些才是真正的狠活
而这场反导交锋,其实咱们中国吃瓜群众最应该偷着乐,要知道,前面提到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和"匕首"导弹,其实都不是货真价实的高超音速导弹,末端速度其实只有3-4马赫,主动机动能力也只是末端的小幅偏移,说难听一点,技术水平也就相当于东风-16,但即便如此,也把爱国者-3干得直瞪眼。而国内以东风-17为代表的真高超音速导弹,不仅极速高、末端存速高,在整个滑翔段都具备大范围机动的能力,美式防空反导系统要应对起来,恐怕就不只是6%这么难看的拦截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