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现45粒9000年前炭化小豆 比黄帝炎帝早4000年(图)

位于山东淄博境内的小高遗址考古发掘在进入实验室研究阶段后有重大成果:发现距今9000年前的炭化小豆(赤豆)遗存,较此前国内同类发现又提早约4000年。

9000年前的小豆是什么概念?它诞生的时代比黄帝炎帝的传说还要早4000年,比秦始皇统一六国早了接近7000年,它就这样无声地见证了比我们所熟知的“整个文明史”还要漫长的一段时光,直到被今天的考古工作者们发现。

这一发现将中国境内小豆的利用历史提前4000年,证实黄河下游地区在9000年前已形成以“粟类+豆类”为核心的旱作农业体系,为东亚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颠覆性实证。



穿越九千年的“农业基因”

小高遗址作为典型的后李文化遗址,经联合发掘,揭露出房址、灰坑及陶器、石磨盘等丰富遗存,年代跨越9000至7500年前。通过对891份浮选样品的系统分析,考古人员从3.2万粒炭化植物中辨识出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等农作物。其中,45粒炭化小豆尤为珍贵,不仅是黄河流域迄今最早的小豆证据,更使中国小豆利用史与日本绳文早期证据并驾齐驱。

东方农耕文明的曙光

此次发现的最大意义,在于揭示了9000年前黄河下游已构建“粟类+豆类”复合作物体系。小豆与黍、粟、大豆的伴生出土,表明先民已掌握作物组合的生态智慧,通过豆类固氮特性提升土壤肥力,实现农业系统可持续性。这一体系比传统认知中“粟黍主导”的农业模式更为复杂,凸显淄博地区在东亚农业文明进程中的先驱地位。



一场跨越千年的“多中心实验”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郎剑锋介绍,小豆在东亚的驯化是长期、多中心的复杂过程。该研究团队对比东亚140余处遗址的小豆遗存,发现黄河流域、日本、朝鲜半岛的小豆演化轨迹迥异。小高遗址的小豆体积仅5.8立方毫米,远小于现代野生种,呈现驯化初期的“原始形态”。而中国小豆的体积显著增大发生在距今4000年后,驯化进程缓于日韩地区——后者在6000年前已出现大粒小豆,可能与当地社会对作物的选择压力及饮食偏好密切相关。
评论人:西门大大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人类起源非洲那是胡说的
2025年10月11日4:23
评论人:灯塔路 [♂★★等着注销★★♂]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2楼:世界感谢有中国
人类感谢有华夏
2025年10月11日4:21
评论人:oldoldcandy [☆★坐路牙吃大瓜★☆]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
2025年10月11日3:52
评论人:灯塔路 [♂★★等着注销★★♂]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江西有一个地方:万年
----
江西万年因其悠久的稻作历史而闻名,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发现了约1万年前的人工种植稻米遗迹,这比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稻作早了整整一倍。因此,“万年”与“种子”和“稻作”紧密相关。
稻作的起源地: 万年是万年仙人洞、吊桶环等遗址的所在地,这些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址之一。
早期农业技术: 这里发现了约1万年前的人工种植稻米证据,表明万年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比其他早期稻作文化如河姆渡要早约一倍。
影响与传播: 万年地区发展出的水稻种植技术,后来通过水系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文明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与“种子”的关联: “万年种子”可以理解为与万年地区起源的人工种植稻种有关,以及这里所代表的早期稻作文明的种子。
现代贡米: 如今的万年县也是中国贡米之乡,但精准意义上的万年贡米仅限于万年县裴梅镇东部的一片特定区域出产的贡米。
2025年10月11日4:18
评论人:DDT666 [☆★声望品衔7★☆]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这个算是最直接的证据,因为碳14分析有机物能得到科学准确的年代证据,不像西方历史的青铜和石像可以随嘴编造。
2025年10月12日20:51
评论人:砍瓜切菜侠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3.2万粒中只发现了45粒。这个说明了小豆并不是当地的主要作物。或者是当时人类无意间收集的野生种子,或者是从很远的地方,由其他人种带过来,或者是动物比如说飞禽的消化系统中没有吸收的食物。
2025年10月11日17:40
评论人:颂叹子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4楼:也不是胡说,由基因理论支持。
2025年10月11日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