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留学生!美国本地学生嘲笑柯克之死也被处分(组图)

9月10日,美国保守派青年领袖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犹他州大学校园内演讲时遭枪击身亡。该事件在美国社会引发了极端割裂的舆论反应:一边是哀悼与纪念,一边却是调侃、嘲讽,甚至公开“庆祝”。而真正引发震动的,不是枪声本身,而是接踵而至的“清算潮”。短短几日内,美国多个高校、企业、机构先后对员工和学生的相关发言作出处分。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兰道公开呼吁举报外籍人士的“讥讽言论”,国务卿鲁比奥更放话:“我们不会接纳那些庆祝我们公民死亡的外国人。”



这一轮风暴迅速波及在美中国留学生群体。即便是中文平台上的发言,也未能成为“豁免区”——已有账号因调侃或点赞涉柯克内容被封、被举报、被提交移民执法机关。美方甚至传出技术机构协助汇总中文内容、形成数据库的动向。

而更令人警惕的是,这种围绕“言论”的严打,已经从留学生延伸至本地学生。近日,得克萨斯州州长亲自下场点名要求大学“立即开除”调侃柯克的学生——并获得执行。大学生不仅因此失学,甚至被逮捕、公开曝光、标签化。这起事件,标志着美国高校正在进入一个“表达后果化”“舆论高风险”的新阶段。


9月中旬,一段在社交平台X(原Twitter)流传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一名得克萨斯州立大学(Texas State University)的学生在柯克的悼念活动现场,模仿其中枪倒地的场景,并大声喊出“Charlie Kirk got hit in the neck, bitch”,还伴有自扇脖子、假装抽搐等动作,引得围观者哄笑。

这段视频迅速登上热搜,被右派媒体与网友广泛传播。得州州长Greg Abbott第一时间在X上点名批评校方,并要求“立即开除”涉事学生。他写道:“在我们的学校中,这样的行为不能被接受。对刺杀进行嘲讽,必须承担后果。”

数小时后,校长Kelly Damphousse发布声明,称涉事学生“已不再是本校学生”。虽然声明未明确是否为“开除”处理,但州长随即再次发文确认“学生已被开除”。

更激烈的行动还在继续。

州长Abbott还公开表扬了另一所高校——德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对一名“表达不当”的女学生实施“开除+逮捕”的双重处置。他还附上女学生被戴上手铐的照片,并配文“FAFO(fuck around, find out)”,赤裸裸地向所有人传达一个信号:敢挑战底线,就要付出代价。

得州州长Greg Abbott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生的行为并未构成明确威胁或实际暴力,多为讽刺、模仿或带有攻击性情绪的表达。然而,这类“模糊地带”言论,正成为高压执法的对象。

州长办公室在回应中写道:“任何鼓吹政治暴力的行为都应受到迅速处分。这是德州价值观的底线。”

这场言论清算潮,最初由多名中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社交账号的发言引爆。

在柯克遇刺当晚,社交平台上一些调侃、讽刺、转发的内容,被截屏举报,甚至登上了右翼媒体与数据库网站。不少账号即使发言为中文,也未能“幸免”。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兰道(Chris Landau)公开表示:“将追查任何赞美、合理化或轻视柯克遇刺的外国人,必要时取消签证。”



国务卿鲁比奥更是发文:“我们不会接纳那些庆祝美国公民死亡的外国人。”他明确指出,“签证撤销正在进行中”,并暗示这些行为将导致遣返。

这意味着:言论,正在成为签证审核和身份维持的新风险因素。

而这一逻辑,已经迅速从“国际学生”蔓延至“本地学生”身上。不是你来自哪里,而是你说了什么。

不少美国学者、言论自由组织对这些“舆论处置行动”表示震惊。

来自自由表达基金会FIRE的律师Haley Gluhanich指出,州长以一段手机视频为证据推动学生被开除,极有可能构成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侵犯:“恶劣、刺耳、冒犯性的言论,依然受美国宪法保护。”

她强调,即便这些行为被认为“令人反感”,但只要未构成“真实威胁”,就属于政治表达范畴,享有最高等级的言论自由保护。



PEN America机构学者也提醒校方:不能因一时民情压力而绕过程序、草率处罚,应公平执行学生行为规范,防止政策被当作“清算异见”的工具。

甚至保守派内部也开始分裂。曼哈顿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Jessica Riedl发文质疑:“为嘲讽柯克而开除学生,这是赤裸裸的违宪行为。一场大官司正在路上。”

她犀利指出:“事实已说明——那些‘反对取消文化’的人,并不是真的反对‘取消’,他们只是想自己掌握‘取消’的权力。”

从留学生到本地学生,从教授到普通员工,在这场“刺杀后的清算”中,无人可以幸免。无论是调侃、点赞、转发,还是几年前的一条推文截图,都可能成为别人举报的证据。

尤其对于留学生、访问学者、短期签证持有者而言,下面几点必须牢记:

社交平台没有“语言豁免权”:中文发言也可能被记录、举报、惩处;

账号行为皆有记录: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点赞过什么、你转发了谁”;

社媒已成身份评估参考:不只是签证申请,连续身份维持、入境边检等环节也在查;

公共表达要有“后果意识”:自由,不等于无代价。

有人说,这是“言论自由的死亡”;也有人说,这是“德州价值观的胜利”。

但无论你怎么想,眼下最重要的现实是:社交平台上的一句“玩笑话”,已经不只是“说说而已”。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