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无人机威胁
俄乌冲突爆发后,无人机成为重大的战场威胁,双方都并非无人机研制大国,装备体系并不算完整,使用多是低空、慢速、小型、低成本的民用无人机,这些多旋翼无人机体积只有438x451x301毫米,安装有摄像头和图像传输设备,并具备航路规划和自动返航等自主驾驶功能,早期用于航拍,直播体育比赛、演唱会、庆典等活动,由于价格低廉、购买方便,图像传输信号清晰稳定,很快被用于航拍战场实况,士兵躲在安全处操纵着无人机飞入战线的前沿,飞到对手几百米的空中进行一些侦察活动,这些无人机理论控制距离可以达到5千米,飞行速度在100千米/小时以上,在30~50米左右的高度上飞行才能听到了螺旋桨的声音,机枪和步枪很难击中,很快无人机被绑上炸弹进行攻击。

俄乌双方为应对无人机威胁,改装或开发出种类多样的反无人机装备,俄军主要用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和“铠甲”s1弹炮合一防空系统以对抗乌军的小型无人机,“铠甲”s1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和“道尔”野战防空系统都取得过击落乌军TB-2“旗手”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战果,但用无人机便宜到可以毫无顾虑地“随手丢弃”,很多无人机甚至是航模改装而成,可以大量生产和装备,在实战中常常采用集群作战,这给只有12枚备弹的防空武器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麻烦,“石勒喀河”自行高炮装备的四联装23毫米高射炮,射速达到了3400发/分,拦截速度在100至200千米/小时的无人机并不难,但小型无人机雷达反射面积很小,“石勒喀河”自行高炮那60年代开发的雷达为了减少虚警只能识别大型高速目标,无法跟踪和锁定小型慢速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起飞条件简单,可近距离突然升空,飞行高度低,可以以地面建筑物、树木等遮挡接近目标,这使得传统的防空武器表现得力不从心,担任防空任务的防空武器甚至被无人机围攻击毁击伤,俄军曾使用电磁干扰枪击落乌军四轴无人机,这些无人机依赖GPS导航,电磁干扰枪对GPS进行干扰就能让使其失去控制,而且这些无人机依靠民用的WiFi、电信基站重叠的1.2G赫兹、2.4G赫兹和5.8G赫兹频段进行数据传输,没有干扰下传输距离可以达到几千米,但干扰下飞出几百米就信号丢失了,不过电磁波干扰强度极其有限,存在干扰距离短、干扰波束宽,干扰功率不可调、附带伤害大等缺陷并不能确保在战场上完全压制,特别是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饱和攻击的具备自主控制、智能决策的无人机“蜂群”时,当前的无线电技术反制措施应付不了。

大型防空导弹使用的相控阵雷达无法在中近距离上察觉超低空飞行目标,预警机也无法发现在地面反射杂波的掩护下小型无人机,先进中近距离警戒雷达预警距离也不会超过60千米,应对时速120千米的无人机时间也不过20分钟,而且大型防空导弹用来拦截那些价格最多几千美元到几万美元的无人机是非常不划算的,就算是最便宜的单兵防空导弹售价也要10万美元以上,而且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是用来针对大型飞机的,很难锁定无人机的红外痕迹,可能需要用至少两发或者三发才能击落一架无人机,性价比惨不忍睹,从舰载改车载的近防炮对付无人机性价比好一点,但炮弹消耗速度过高,打几次就要花费大量时间装弹,而且近防炮要向着目标附近发射大量小口径弹药制造一片伤害区,摧毁穿过伤害区的无人机,但没击中目标的炮弹会对人群密集的城市带来非常巨大次生伤害。

二:最先投入研制的美国陆军激光武器
当前应对“"蜂群”来袭的低慢小无人机反制手段多偏向于激光毁伤,美国最先投入研制试验性质的激光武器,最接近实用的是机载激光器计划,但装载的氧-碘化学激光器受制于体积和重量输出功率不足,在历时近20年,耗资达50余亿美元后被终止,激光武器的能量与其体积、重量是联系在一起的,功率越大,体积重量就越大,大功率激光武器装置难以装载到飞机、坦克等机动平台上,可同时突破体积、重量和能量“瓶颈”当属舰载激光武器,美国最先投入使用的是舰载激光近防武器系统,由6台体积很大的工业光纤激光器组成,重达数吨,输出能量为10千瓦~30千瓦,能毁伤1海里范围内的快艇及无人机,但美国海军希望获得的100千瓦甚至200千瓦级功率的激光武器,然而就要300千瓦电力,连伯克级驱逐舰也难以满足。

美国陆军要求部署在地面对付无人机的激光武器可以由轻型战术车辆携带,重量500~1000千克,只有海基激光武器的十分之一,功率还必须击毁来袭导弹或炮弹,至少达到30千瓦级,为了突破功率瓶颈,海军研究办公室与雷神公司联合开发了以平面波导技术提升半导体激光器发射功率的GBAD地面防空激光武器系统,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牵头研制的以相控阵激光雷达体制来实现功率提升的“神剑”激光武器,GBAD地面防空激光武器系统是把JLTV轻型战术车辆车身改造成车厢,车厢内有一个长仅一米的矩形设备箱里内放置激光器的主体设备,车厢顶部安装最大发射功率25~30千瓦的激光武器发射装置,几秒至十几秒即可摧毁目标,将广泛安装在各种车辆平台上,用来打无人机。

“神剑”相控阵激光武器系统则是一种功率100~200千瓦级的大中型激光武器系统,技术直接源自相控阵雷达技术,每一个相控阵模块由3组21个光学阵元组成,每组的直径仅为10厘米,每7个阵元由一台光纤激光器来提供激光束,激光经光相控阵器件分解为7束光后用阵元上的光移相器发射出去,21个阵元上的光束汇聚在一起形成发射功率可达100千瓦级的高能激光,传统激光器的旋转机械基座体积庞大,相控阵激光武器和相控阵雷达一样无须瞄准,体积大大缩小,仅相当ABL机载化学激光器的十分之一,电源能耗可节省35%,能量利用效率高50%,根据计划,GBAD地面防空激光武器系统和“神剑”相控阵激光武器会在2016年完成研制,,2020年左右装备美军,但和美军很多项目一样不断拖延,今天都2025年了,还没有见踪影。

三:后来居上的中国陆军激光武器
而中国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就首次公开空军已列装的战术激光武器系统,兵器、兵装集团,航天科工、中国船舶等国防工业都在研发车载激光武器,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研发的CS/0W2型10千瓦级别激光武器装载在4x4的“猛士”轻型高机动车辆底盘上,主要用于引爆路边的IED简易爆炸装置,另一种“低成本车载激光反无人机武器系统"同样装载在4x4“猛士”轻型高机动车辆底盘上,车顶设置了一个集成了多通道探测器的圆形激光发射器,不过只能拦截近距离低空慢速小型无人机,兵器工业集团的OP6防空综合对抗系统采用更大的4x4军用卡车底盘,主要用于“远距离干扰破坏机载光电系统、精确制导武器制导系统和无人机飞行与控制系统,航天科工集团的LW30激光武器功率为30千瓦,最大射程4千米,可在1000米距离可烧穿5毫米厚钢板,只用6秒就能搜索、跟踪和摧毁一架无人机。

正在饱受胡赛武装无人机攻击的沙特立即购买了100套LW30激光武器的外贸版,称为“寂静狩猎者”,在买“寂静狩猎者”激光武器之前,沙特已经从美国和欧洲进口了大量防空导弹和小口径高射炮,但这些防空武器是用于对付针对大型无人机、战斗机以及弹道导弹的,应对胡赛武装的低、小、慢自杀性攻击无人机完全没用,只有德国“天空哨兵”防空炮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35毫米炮弹威力强大,打出去后不仅会击落无人机,还可能损害各种不能被损伤和破坏的地面设备,胡赛武装不但知道沙特预警雷达的观测育区,还知道如何安排无人机消耗掉“天空哨兵”系统弹药,让后续进人的攻击无人安全穿越其防空网,另外“天空哨兵”防空炮在干旱、酷热且风沙环境下器零配件消耗太快,补充又慢,从而失去了反无人机能力,只能拉到前线去对付步兵。

沙特军方又使用无人机干扰枪或者大功率干扰设备干扰无人机飞控数据链,但如果胡赛武装使用伊朗产的“哈比”反辐射无人机,那么倒霉的只会是沙特的反无人机设备,军用无人机还有抗干扰措施,胡赛武装获得的每一批无人机飞控的种类均不固定,如何干扰这些每批次飞行控制系统都不重样的无人机就成为难题,而“沉默猎手”激光武器尽管有效射程只有4千米,但每次拦截的成本还不到几元人民币,算上发射过程中的微光晶体和透镜损耗,也不超过100块人民币,向不需要考虑提前量,对火控系统的要求非常低,对技艺不精的沙特士兵很友好,激光武器拦截无人机也不会造成不必要的附加损伤,无需担心反辐射无人机突袭,对不能切断与控制系统连接或自带导航系统的无人机一样有效,激光武器只要保证电力就可无限攻击,不会像防空导弹或防空炮阵地那要装填弹药。

四:结语
沙特从中国获得“寂静狩猎者”激光武器后在一次实战当中击毁了13架无人机,得到了沙特军方的认可,而且LW-30激光武器只是中国一个完整的低空防空及反无人机作战网络体系当中的一员,整个系统还包括DK-1低空探测雷达、JCL100低空补官雷达、ZK-K20地导防空指控系统,“天网”车载式无人机防控系统、ZR-1500多用途无人化智能防御武器,FK-2000弹炮结合武器系统,K3000防空武器系统,红旗-17AE野战低空近程防空武器系统组成,形成一套有指挥系统,有探测系统,有电子拦截系统,有大型导弹、微型导弹,小口径炮弹,激光组成硬杀伤系统,以多种手段联合打击“低慢小”无人机目标,中国激光武器从样机到列装部队仅仅用了4年时间而已,而美国搞了十年还在PPT上,等美国搞成了,中国不知叠了多少代了,双方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