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永浩和西贝的骂战,已经搞得全网沸腾了。
事情的起因,是罗永浩的一条微博,说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
对此,西贝声明都是现做的,“不存在预制”。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也随后表示:“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不过罗永浩当然不是吃素的,他连发20多条微博还击,“准备好了”、“遇到蠢人心累”、“干到底”,此外还悬赏10万元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
最后彰显大格局“不针对西贝,只想推动预制菜行业透明化”。
西贝的问题,现在各路专家大V已经指明了方向:
不回应才是最好的,毕竟罗老师在互联网上打嘴仗还没输过,就连在教育界熬了几十年鸡汤的俞敏洪都不是对手。
况且罗永浩针对西贝,明显是有备而来,从吐槽到开直播,一气呵成。
直播带货的核心,是带节奏。
老罗想要维持自己的带货量,就要不停保持自己的话题度,前段时间他还碰瓷董宇辉说董一年能赚二三十个亿,结果被董宇辉光速辟谣,话题瞬间冷场。

但这一次,西贝偏偏回应了,而且把火拱旺了。
结果如何呢?结果就是日均营收少了200万,舆论场处于劣势,只有少数人为西贝说话,比如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
我们发现,现在支持罗永浩的人,多是支持带货经济,电商经济的。
而支持西贝的人呢?多是实体经济,餐饮业人士,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关于预制菜,真的关乎千万人的蛋糕。

西贝是不是预制菜?
如果作扩大解释,肯定是。
其实生活中我们几乎都会和广义上的预制菜打交道。
众所周知,蛋炒饭最好用隔夜饭,“隔夜”这个程序,就是预制的程序。
妈妈包的饺子放在冰箱,是预制,日常超市里的挂面,是预制,早餐店的包子,只要不是当天做的,或者是中央厨房送过来的,都算得上是预制。
哪怕是街头飘香四溢的烧烤,那肉也得提前腌制好。
所以贾国龙说西贝没有预制,抠字眼的话也不成立——可能肉是现炒的,但汤料、调料都是中央厨房送过来的。
所谓“中央厨房”,就是预制。
几乎现在所有的连锁餐厅都要预制菜品,无论是日料,还是法餐,无论是酸菜鱼,还是早茶早点,因为凡是连锁,就必须要标准化、工业化。
但标准化、工业化的前提,是预制。
哪怕罗永浩极力鼓吹的日本,各种便利店、吉野家、萨莉亚……也全是预制。
所以西贝和罗永浩吵是不是预制,这是一道必输题。
西贝该做的,是强调自己中央厨房的标准化、卫生化程度比肩麦当劳、肯德基,而不是使用一些垃圾外卖的料理包。

既然都是广义上的预制菜,那么是不是说西贝和那些低价料理包弄出来劣质外卖是一个属性呢?
这样说对西贝也不公平。
因为国家对“预制菜”的规定,比较狭义,只有需要解冻、加热的才叫预制菜。
在国标的认定中,仅清洗、去皮、但不烹制的食材不叫预制菜,速冻包子、饺子也不是预制菜。
中央厨房预先调味、处理的食材,同样不是预制菜。
所以西贝说自己不是预制菜,符合国标,这话没毛病。
而且西贝对中国餐饮行业的提升和进步,是有很强的示范性作用的。
1.率先明厨亮灶。
懂行的厨子都知道这在餐饮业,尤其是中餐馆很难做到。
怎么把控油烟?怎么规范厨师着装、小动作?怎么规范食材的标准?
这对厨师来说,又是一道培训。
但就是这种模式,才能让中餐馆走出去,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西贝之后,火遍北上广深的“费大厨”也是走的这个路子。

2.坚持真材实料。
西贝公布自家所有食材来源,而且承诺“不好吃,不要钱”,欢迎顾客随时进入后厨,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全过程。
就这一点,可以说中国90%以上的餐饮店都做不到。
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西贝又加了一道:
3.依法纳税,依法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
这又是一个很多民营企业都做不到的标准了。
所以为什么于东来会支持西贝?
很简单,惺惺相惜,两个企业的创始人,都在克服短期欲望,努力带领行业进步,带领员工致富,带领企业生存。


有人说了,咱就要纯纯现炒菜,不要预制菜行不行?
可以,两个方法,一个是自己和家人亲手做,另一个是花大价钱吃“超级私房菜”(还不一定能吃到不预制的)。
而且,吃饭一定会等很长时间——一份炖老母鸡汤,从杀鸡到炖好,至少得等两小时吧?
显然,这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并不现实。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在今天会如此讨厌预制菜呢?
原因是有些不好的东西混入了预制菜的体系内。
比如冻了3年的老冻肉,嫩肉粉一加,返老还童。

比如菜和肉在虫子蟑螂遍地走的环境下一锅炖,加上一勺三花淡奶,新鲜如初。
比如污水横流、见不得光、甚至没有厨师的小作坊,在一袋袋料理包的加持下,搞出了“赛百味”的“超值外卖”。
地沟油、染色剂、僵尸肉……这些科技与狠活才是我们应该反对的东西。
罗永浩给西贝贴“预制菜”标签的做法,其实是在妖魔化预制菜,也混淆了问题的本质:
一个餐饮企业好不好,不在于用不用预制菜,而在于干不干净,卫不卫生,健不健康,规范不规范……
而这恰恰是西贝们、胖东来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预制菜不是“键盘正义”,而是入场实干。
于东来支持西贝的话就很有水平:
“因为正义,因为做一个不错的企业、企业家和企业团队付出的心血太不容易了!可以建议,可以理解,可以促使企业改进完善,但不能让企业家灰了心!”
民以食为天,长期以来,很多中国消费者都困于“舌尖上的安全”。
无论是下馆子,还是点外卖,皆是如此。
我们希望,借着这个讨论,能扩大行业的透明度,让更多的餐饮企业主动明厨亮灶,敢于晒出自己的配料表,食材表。
用透明来回应消费者的不信任,用统一标准来回应舆论的争议,用阳光和监督,让真正的无良商家被行业清退。
只有这样,中国的餐饮行业才能走上一个台阶,乃至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