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西贝宣布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并在官方微博公布“作业指导书”,公开回应争议。

众多媒体记者进入其后厨直播,却掀起了“几乎全是冷冻食材”的批评声浪,让西贝陷入了“自证变自曝”的窘境。创始人贾国龙称,西贝连续2日营业额掉了100万元。
中国蓝新闻报道,西贝餐厅肉夹馍的馍块与肉都放在冷柜中,切配炒制后出餐,厨师承认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冷冻的羊排煮好后,赏味期是三餐。

潮新闻记者探访西贝杭州一门店后厨,发现西贝号称卖出1100万份的儿童餐,鸡翅和西兰花都是冷冻包装,鸡翅保质期9个月,西兰花保质期24个月。

澎湃新闻实探上海一家西贝餐厅后厨,发现“草原嫩烤羊排”的食材为速冻生制品,“葱香烤鱼”是腌制过的冷冻鱼,“完熟番茄牛肉酱”会连包装袋一起放在水中加热后使用。


这些细节持续引发网友一波波激烈议论。批评者认为西贝自曝其短,老板高喊“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后厨拿出的全是冷冻食品,指导书里放眼望去,多是“冷冻”“解冻”“复热”“预腌制”,这与消费者心中的“新鲜现做”根本不是一回事;
支持者则认为商场餐馆不能用明火,很多都是中央厨房预先处理食材,门店再加工,干净卫生且能保证上菜速度,不应被简单扣上“预制菜”的帽子就全盘否定。
问题的关键非常明确,在预制菜这件事情上,官方定义和大众认知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西贝董事长贾国龙称“没有一道是预制菜”,依据是相关部门标准: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净菜等不属于预制菜。但罗永浩和不少网友都认为,保质期数月甚至两年的冷冻食材包就是“预制菜”,哪怕是中央厨房制作,也应该是新鲜原料,当天配送,现场炒制,带着锅气端上桌。其实,大家并不关心中央厨房和门店厨房如何分工,只关心自己花不菲价格吃到的,究竟是“刚做好的菜”还是“刚热好的菜”。
这种认识差异,让西贝在口碑和人心上就先输一局。不少家长都表示,此前冲着他们家干净、卫生的儿童餐去吃,现在发现,儿童餐的西兰花可能比自家孩子年纪还大,以后就不太想去了。这是切切实实的消费者心声,西贝再怎么在气头上,也该好好听进去。
预制菜当然不是洪水猛兽,中央厨房配送更是大势所趋。但消费者去餐厅吃饭,尤其是支付较高价格时,期待的不仅是卫生和吃饱,更包括新鲜食材的本味、厨师手艺的温度、即时烹饪的香气,乃至“被用心对待”的心理体验。
西贝或许在法律层面并未违规,也绝不是唯一一家这么做的餐馆,但餐饮不仅是标准化生产,更是情感消费和信任消费。如果面对质疑,总是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一味强调自己合乎国家标准,屈缺乏与消费者的共情能力,没有站在食客立场去思考,如何让大家吃得安心开心、物有所值,就很难在舆论的惊涛骇浪中挽回颓势。
这场论战最后是否会走向对簿公堂,尚不可知,但比起召开“1.8万人罗永浩作战大会”,西贝当务之急是放下身段,回归理性,认真倾听顾客和网友的真实反馈,搞清楚大家究竟是对什么不满。是预制作食材过多导致口味不佳,是价格与品质不匹配,还是冷冻食材保质期过长让人缺乏安全感?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清楚明白地解释,有的放矢地改进。开门做生意,谦卑心态和服务精神不可或缺,要把顾客需求放在首位,而不是总在抱怨顾客不理解自己。
在这场风波中,“老乡鸡”门店因对菜品加工等级明确划分标注,把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标得简明易懂,受到网友称赞,意外躺赢,可见,大家并不是不讲道理地反对“预制菜”,而是希望能看得清楚、买得透明、吃得踏实。这一点,西贝们真的可以学一学。相关部门也要从舆论中读出期待,从法律法规、产品标准上,对“预制菜”进行细化领域、细分品类,让明示成为行业规则,让监管更加精准有力。
“预制菜”从来都不是原罪,缺乏透明与共情才是。这场风波与其说是对某个品牌的声讨,不如看作是一次广泛的消费者觉醒:人们越来越关注吃进嘴里的东西究竟从哪里来、如何制作,希望拥有充分知情权和选择权。餐饮行业的未来,必然离不开标准化的操作与效率的提升,但唯有将消费者的期待和体验置顶,用透明回应关切,用诚意重建信任,才能真正走得长远。
西贝和钟薛高的原罪
这次西贝挨骂,和之前钟薛高翻车的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很多餐饮老板至今无法理解,如果是面向老百姓的品类,那么卖的贵就有原罪,这种贵和你的成本、供应链、卫生条件无关(这些东西也不是消费者应该理解和承担的)。
它本质上挑战的不是行业认知和消费力,而是老百姓的认知:热腾腾的火锅、小时候雪糕的记忆、羊肉串和烤馕,在老百姓的朴素认知里,这些东西凭啥这么贵?
“凭啥这么贵?”解释不了,又开在老百姓随处可见的地方,就让很多人,感受到了不合理,感受到了被拒绝,感受到了被愚弄,所以大家就哪哪看你不顺眼。
这不是一句“吃不起可以不吃”就可以解决的。
同样的问题,在萨莉亚和蜜雪冰城身上就不是问题,在西贝身上就是很大的问题。
说到底,还是因为13亿人上网,10亿在路过你家门头,浏览你家菜单时皱眉头,感觉到不适,感觉被背刺了。那一定有10亿人不会为你说话。
你还想在替老百姓说话的社交媒体上,获得他们的好感,能有什么好下场呢?
说到底,当你选择了一条充满了老百姓的道路,还要卖得贵,你注定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而社交媒体,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
为什么人民的蜜雪颠扑不破?而西贝三天两头陷入舆论风波,都是一个道理。
所以高端餐饮想不挨骂,只有三条路能走,要么像新荣记一样,从选址,食材到到定位上,都和大众餐饮划清边界;
要么像山姆、胖东来一样,拥有强大的品牌和情感溢价;
要么像海底捞一样,提供无可取代的服务体验和社交货币。
否则卖的贵,又天天搁老百姓面前晃悠,大家不踹你两脚,都算轻的了。
一文看始末,贾国龙和罗永浩战火升级,争的是“预制菜”吗?
一条微博引发的风波有多大?截至发稿时,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和网络大V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还在发酵。
好久没有一起公共事件让全网包括媒体在内这么忙活了,从餐桌到后厨,从线上观战到线下探访、咨询专家,《星岛》记者9月12日也实探一家上海的西贝门店,了解这俩人“争”的是啥……
—最新进展—
①罗永浩直播回应
9月13日上午,在百度搜索中输入“贾国龙”,罗永浩的资料自然跳出,形成“对阵”架势。

9月12日晚,罗永浩在抖音、B站、微博等10余个社交平台开启直播,回应此次与餐饮品牌西贝的争议风波。约1个小时的直播仅抖音平台就有近100万人观看,微博观看人数也超过了80万。
罗永浩在直播中强调,西贝称没有预制菜100%撒谎,消费者应该有知情权;自己不是反对预制菜,只是提倡透明化;希望通过这次意外事件,促进和推动预制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他还通过对比指出西贝价格贵,份量小,“我们5个人为什么点15个菜,是因为菜的份量太小了,真的吃不饱。”罗永浩说。
9月13日凌晨3点多,罗永浩继续在微博上发出质疑:如果不用防腐剂,有机西蓝花的保质期能到24个月?还能做成适合给儿童食用的菜肴?
②西贝认怂还是再刚?
作为当事另一方,贾国龙这边也没沉默。
9月12日晚,《中国企业家》杂志先是发布了西贝贾国龙接受采访的几段视频,接着9月13日一早又发表了一篇专访稿。总体内容是,贾国龙称自己现在陷入自证清白循环,且准备硬刚到底,“生意我可以不做,但是非黑白,我必须要说清楚。”
“此时的他一身疲惫,满脸憔悴。接受采访时,也明显不在状态,甚至不愿意多说话,他已连续两个晚上没怎么睡。”
“贾国龙将之称为西贝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
“贾国龙透露:‘昨天(11日)和前天(10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今天(12日)我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不过还有一条采访视频似乎态度有所缓和。贾国龙说,自己现在就想回去干活,对接下来的发声不寄任何希望,声量是一桌桌顾客给的。如果真有问题会认会改,“老罗吃的饭,我估计没吃热乎,我就往热乎做嘛,往热乎上嘛,我就找这个原因。”

—实探西贝门店—
①参观厨房,食材统一供应
该事件缘起其实很简单,9月10日罗永浩在西贝吃了一顿饭,然后发了一条微博,炮轰西贝使用预制菜且价格昂贵。

作为西贝创始人和董事长的贾国龙面对质疑火速硬刚:召开发布会、亲自站台,强调“罗永浩点的13道菜,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推出“罗永浩菜单”,宣布开放后厨供消费者参观,更放话一定要起诉罗永浩。
一位是网络大V,一位是中国餐饮界的名流,又是关于食品的敏感话题,如此激战,瞬间让舆论炸开了锅。
带着一种好奇和探究之心,9月12日中午,《星岛》记者来到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日月光中心的西贝店就餐,体验了“罗永浩菜单”的部分菜品,并“参观”了该店厨房。
当《星岛》记者询问一名服务人员是否有“罗永浩菜单”,其迅速打印出一份纸质菜单供我们参考。

▲西贝上海打浦桥日月光店提供的“罗永浩菜单”。 《星岛》见习记者齐鑫 摄
《星岛》记者从菜单中随机选择了部分菜品体验,与服务人员承诺一致,25分钟内菜品全部上齐。
记者提出是否可以进入厨房参观?工作人员答复,需要出示健康证或登记个人信息即可。随后,《星岛》记者通过手机填写了包括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签名等个人信息的《外来参观人员健康声明》,又在工作人员指引下穿戴了白色工作服、防尘帽、透明餐饮口罩,并按要求洗手,接着在厨师长周红雨带领下进入后厨。
彼时,记者看到厨房呈开放式,灶台干净,锅具摆放整齐,有两名厨师正在制作面食,还有厨师正在炒菜或制作米饭等。
冰柜内摆放着多种真空袋装食材。《星岛》记者随机询问是否可以查看其中土豆萝卜的生产保质期,周红雨拿出一袋进行展示。该袋土豆萝卜生产日期为9月11日生产,赏味期至9月14日。周红雨表示,这些食材都是有有效期的,用不完就职工餐或处理掉。

▲厨师长展示的食材原料包。《星岛》见习记者齐鑫 摄
《星岛》记者又询问厨房内一桶羊棒骨汤的制作时间,周红雨表示,由厨师每天早上熬制,当天无法销售完毕会以员工餐的形式消化。他告诉记者,每天早上7:00-8:30,厨师全部到岗开始备餐,包括炖牛羊肉类、制作馒头、鱼鱼等,10:30门店开始正式营业,晚上9:00闭餐。
正值一名厨师往锅内倒入袋装的肉片进行炒制。周红雨告诉《星岛》记者,这些是由公司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生肉片,厨师会现场进行热加工。

▲一名厨师正在炒肉。 《星岛》见习记者齐鑫 摄
②堂食点餐,56元“鱼鱼”不到半斤面
《星岛》记者在西贝上海日月光店选择的5道菜品总价213元,其中一份“胡麻油沙葱炒鸡蛋”价格39元,感觉菜品份量不大;一份56元的“五种番茄酸汤莜面鱼鱼”锅子直径与iPhone12长度接近。
记者从该店店长处获得的一份出餐标准显示,这样一锅“鱼鱼”,熬好的酸汤投放量为500克,面240克,浮油20克,小番茄60克。

同行的来自广东的小郑告诉《星岛》记者,性价比不高是西贝留给她的最大印象。罗永浩也吐槽西贝价格贵。但贾国龙认为,“近年来最大的冤案是西贝贵”,并称今年上半年的平均利润率不超过5%。
—争议焦点—
①是不是预制菜?
此次争议的直接焦点是预制菜。
预制菜的定义是什么?当前预制菜的国家标准又是什么?采用“中央工厂+门店现制”混合模式的西贝所出的菜品,是否属于预制菜?
“我觉得这个事情,需要分时间段来看”,9月12日,餐宝典研究院院长、餐饮分析师汪洪栋告诉《星岛》记者,2024年3月之前,行业确实存在预制菜概念不清,人们对预制菜认知不同。但2024年3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被视为目前最权威的预制菜监管标准。
根据《通知》,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面包、汉堡等主食类产品,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都不属于预制菜。
“如果是按照这个概念来看,西贝的很多菜品不在预制菜的范围。”汪洪栋表示,因为西贝很多食材是中央厨房提供,对连锁餐饮企业,这种形式目前来看不能说是最优,但是比较可行的一个解决方案,目前采用“中央工厂+门店现制”混合模式的情况较为普遍。
而罗永浩持有的是另外一种观点。他在直播中展示了一张冷冻鱼包装的图片,并称就是他们此前吃的西贝菜品原材料。包装显示,保质期为18个月,配料当中复配水分保持剂含有7种食品添加剂。
在罗永浩看来,现做的菜和预制菜有明显区别。现做的菜虽然也会做预处理,但其原材料不会是保质期特别长的冷冻半成品。
“呼吁国标尽快出台,因为没有国标。说预制菜的定义很复杂,我认为一点也不复杂。”罗永浩说。

这是9月12日,罗永浩在微博发言中特意@过贾国龙的图片,但是细看这篇文章发表于2023年。
在汪洪栋看来,此番预制菜之争备受关注,也反映出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希望享受到品质优良、价格实惠商品的需求更为强烈。
②西贝菜品贵不贵?
9月12日,汪洪栋告诉《星岛》记者,影响菜品价格的因素包括企业自身品牌定位,食材、门店租金、人力等成本,以及所在地区物价水平。他分析,西贝不够平价可能与其门店大多开在商场,租金成本高,员工数量多有一定关系,另外西贝一直强调所用食材好,可能成本也相对较高。
《星岛》记者搜索西贝以前的信息发现,“分量少、价格高”的吐槽早有许多,一直是其被诟病的重要原因。
不过也有观点说,这是痛处也是亮点,因为一说起高端餐饮就能想到西贝;一提到儿童餐,抢占了先机的西贝也最有话语权。
麦肯锡2025年1月发布的《中国消费者行为洞察》报告也提到,西贝的目标客群主要集中在月收入1.5万元以上的城市中产阶级,这部分人群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足12%。
或许是同在商界感受不易,9月12日-13日,胖东来集团创始人于东来及众多餐饮知名品牌人在社交平台纷纷力挺西贝。其中,于东来发文称西贝、海底捞等是“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强调“企业家付出心血不易,不能让其灰心”。但该言论引发争议,被质疑回避预制菜透明度问题。9月13日凌晨,他删除相关内容并改发“回到自己的世界吧!享受每一天的美好”,同时将抖音账号设为私密状态。
对此,罗永浩评论说:“网上一边倒地在谴责西贝,行业内的人一边倒声援西贝……这个世界会好吗?我觉得还是会的,但确实需要推动立法。”
最新消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针对菜品加工流程和标准、近年来公司营收情况等相关问题,9月12日《星岛》记者曾向西贝官网显示的公关邮箱发送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时仍未获回复。
星岛视角:
“贾罗之争”争的是预制菜吗?
贾国龙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表面上是餐饮理念的分歧,实则折射出西贝乃至整个餐饮行业在战略转型、资本市场预期与公众舆论压力下的多重困境。
从根本上看,这场争论的本质并非单纯围绕预制菜的口碑或技术路线,而是西贝在增长乏力与上市压力下的战略焦虑的公开化。贾国龙在2023年高调宣布西贝2026年IPO计划,打破了其长期“不上市”的立场,但2024年营收不增反降的现实无疑加剧了资本市场的疑虑。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今年1月给贾国龙还做过一次专访,稿件中称,2025年是贾国龙创业的第37个年头。2024年,他又回来做西贝餐饮CEO,原因是他觉得西贝的危机真的到来了,他该回来了。
罗永浩提出质疑之日,正是贾国龙“回来”近一年之时。此时,任何负面舆论,尤其是涉及产品核心价值,都可能被放大为对品牌信任和未来盈利能力的打击。
罗永浩的批评看似针对预制菜,实则触发了西贝更深层的脆弱性:一是品牌在快速扩张中与消费者期望的脱节,如性价比争议;二是公关团队在危机应对中的被动表现,包括贾国龙与时代情绪的脱节。他一生要强,但这一次,他没能读懂消费者对尊重与透明的期待,活在“我有多努力”的旧叙事里,而世界已经变了。
因此,贾罗之争也是西贝IPO前夜的一场“压力测试”,是市场对西贝战略转型信心的一次公开评估。若西贝无法在舆论危机中清晰传递其品牌价值与增长逻辑,资本市场的质疑或将远超预制菜本身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