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出海东南亚:价格战血拼 对抗日系如虎口夺食(图)



核心观点

1)汽车消费特点

韦舒琪:东南亚市场的独特优势有三点:本土汽车品牌稀缺;地理、气候与中国相似度高,与中国企业在情感和文化上紧密相连;投资环境稳定。

一苒:泰国民众对电动车的态度却普遍谨慎。原因是充电桩设施不足,油电价差较小,补贴和绿牌政策力度弱于中国,缺乏换购电动车的迫切理由。

2)日系长期扎根


韦舒琪:日企出海常以“联合舰队”形式推进,背后有商社等资本力量支撑,不仅车企OEM主导,更有资本与当地资源深度协同。日系品牌在东南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长期沉淀的“DNA”,包括产品可靠性,几十年积累的高知名度,以及深度的本地化深耕。另外,日企更注重长期社会责任。

3)车市价格战

韦舒琪:基于成本优势的合理调价是正常市场竞争,但若陷入无利润“内卷”,既不可持续,也可能损害产业生态,需平衡市场份额与长期信誉,避免因短期价格策略影响海外可持续发展。

一苒:长期看价格是中国汽车出海的优势,当前国内车企盈利艰难,海外市场前期投资重、盈利周期长,需持续输血。若持续低价内卷,利润将进一步压缩。在“适者生存”的竞争下,企业能否扛过长期低价压力是存疑的。

4)高产能与出口“桥头堡”

一苒:在海外市场布局中,“本地生产、辐射全球”的设想看似美好,实则落地困难重重,更多是吸引投资的概念,实际执行中面临市场容量、法规差异、投资成本等多重挑战,难以成为可持续的出海路径。

韦舒琪:在海外产能布局上,"本地生产辐射区域市场"的设想面临现实挑战,各国间存在隐性贸易壁垒,实际出口时会遭遇诸多阻碍,辐射东盟整体市场尚且困难,更不用说以此为跳板进军欧洲。

5)当地建厂成必然趋势

韦舒琪:中国车企赴东南亚建厂决策需综合评估市场容量与风险。主流品牌如比亚迪、上汽通过本地化生产摊薄成本,未入局品牌如极氪则更趋谨慎,若市场规模有限,贸易进口或代工模式更划算。

6)智能化接受度


韦舒琪:东南亚消费者对车辆智能化配置的需求远超车企预期,这是中国产品与日系竞争的关键亮点,但东南亚却常因系统适配问题,国内生态无法带入、被阉割,导致体验降级。

一苒:中国汽车在东南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智能化标签,而是成本优势。智能座舱体验会出现“错位”的情况,短期内需解决系统本土化适配问题。

7)未来如何对抗日系?

韦舒琪:快速补齐品牌建设与营销宣传能力,中国车企在渠道控制力、配件完整度及维修机制等售后服务方面差距明显。当地生态构建如政府关系、金融保险、市场宣传等合作伙伴等亦需时间沉淀。

一苒:中国车企出海存在“各自为战”问题,而日韩企业则组团出海,例如车企、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协同,形成“跟团游”式的生态合力。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协同作战能力上的不足,需借鉴日韩经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以更稳健的方式推进电车普及。

以下为直播对话实录(在不改变原有观点的前提下,有删减、精编和提炼)

腾讯汽车:东南亚地区的汽车消费市场整体呈现了哪些特点?

韦舒琪:东南亚市场的独特优势在于:其一,本土汽车品牌稀缺,目前仅马来西亚有自主品牌,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天然的进入空间;其二,地理、气候与中国相似度高,且受儒家文化影响,与中国企业在情感和文化上紧密相连;其三,多数东盟国家与中国政治友好,投资环境稳定。

基于此,中国车企会更看重东南亚的市场潜力,包括中产阶级逐渐壮大,汽车消费需求释放等等。

一苒:泰国民众对电动车的态度却普遍谨慎。除曼谷外,多数人认为当前生活方式无需电动车,原因包括充电桩设施不足,油电价差较小,补贴和绿牌政策力度弱于中国,缺乏换购电动车的迫切理由。

当地大学老师和学生认可中国车品质,但认为“当下买电车为时尚早”,现阶段更倾向过渡到混合动力。

腾讯汽车:为何日系车企能够长期扎根东南亚市场?

韦舒琪:日企出海常以“联合舰队”形式推进,背后有商社等资本力量支撑,不仅车企OEM主导,更有资本与当地资源深度协同,例如从建厂给予资金支持,到生产、销售、售后全环节提供资金、当地资源及政府关系助力,商业模式更倚重资本纽带与资源整合。

而日系品牌在东南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长期沉淀的“DNA”。一是产品可靠性,二是几十年积累的高知名度,三是深度的本地化深耕。

除产品力、渠道、资金、售后等基础优势外,日企更注重长期社会责任,如在柬埔寨机场的慈善项目、泰国洪灾援助、基建与学校建设等,通过持续为当地社会贡献赢得消费者高度认可。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虽正加大本地慈善投入,但在经营模式协同性与长期社会贡献的深度上,与日系存在差距,这也是日系品牌深受东南亚消费者青睐的重要原因。

腾讯汽车:如何看待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市场的价格战?

韦舒琪:我认为价格战需辩证看待:基于成本优势的合理调价是正常市场竞争,但若陷入无利润“内卷”,既不可持续,也可能损害产业生态。中国车企在发挥成本优势的同时,需平衡市场份额与长期信誉,避免因短期价格策略影响海外可持续发展。

从企业竞争力看,中国产品成本优势显著,合理降价本是市场行为;但从海外社会视角,低价抢占份额易引发“产业空心化”担忧,影响政府与民众对华商信任。

去年泰国价格战激烈时,某车企降价新闻引发震动,政府高度紧张,此前铃木、日产相继关停泰国工厂,中国产品凭借成本与供应链优势快速抢占市场,虽属“降维打击”,却导致当地企业受冲击、工人失业,引发社会连锁反应。两个月后,部分中国车企因此被泰国政府约谈。

一苒:长期看价格是中国汽车出海的优势。泰国市场更直观:比亚迪新车从130万泰铢骤降至90多万,五菱宾果接力降至70多万,随后又有厂商喊出60多万,如今哪吒清仓价仅29.9万泰铢,两年间价格腰斩再腰斩。

当前国内车企盈利艰难,海外市场前期投资重、盈利周期长,需持续输血。若持续低价内卷,利润将进一步压缩。在“适者生存”的竞争下,企业能否扛过长期低价压力存疑的。

腾讯汽车:如何看待东南亚市场的汽车高产能与本地销量有限的现象?是否会成为出口其他国家的“桥头堡”?

一苒:在海外市场布局中,“本地生产、辐射全球”的设想看似美好,实则落地困难重重,更多是吸引投资的概念,实际执行中面临市场容量、法规差异、投资成本等多重挑战,难以成为可持续的出海路径。

全球市场容量有限,除东南亚外,澳洲市场虽百万规模,却执行比欧盟更严的安全法规,如额外偏置碰撞标准,中国车型需大量二次开发才能准入,且需为不同市场定制开发,额外投资巨大。

非洲市场整体规模小,南非市场有限,难以承载产能。更严峻的是,全球多地均在扩张汽车产能,而澳大利亚因人工成本过高,汽车工厂难以存活,最终投资者纷纷撤离。

韦舒琪:在海外产能布局上,"本地生产辐射区域市场"的设想面临现实挑战。尽管东盟国家同属一个区域,但各国间存在隐性贸易壁垒,实际出口时会遭遇诸多阻碍。理论上,泰国、印尼等国的产能或可相互调配,但对中国企业而言,更现实的策略是"local for local",产能优先满足当地需求。

辐射东盟整体市场尚且困难,更不用说以此为跳板进军欧洲。欧洲主机厂如大众选择中国安徽工厂出口欧洲,是看重中国成熟的供应链、物流体系及熟练工人。唯一可能的例外是左舵市场如越南、菲律宾,部分车企可能规划国内产能来兼顾。

腾讯汽车:不仅仅是东南亚,基于现在的政策壁垒,当地建厂是不是将成为必然趋势?

韦舒琪:中国车企赴东南亚建厂决策需综合评估市场容量与风险。预期年销不足2万辆的车型使用贸易进口或代工模式更划算,可规避建厂的高固定投资与产能闲置风险。中间地带如某新势力品牌在马来西亚采用代工模式在本地组装成为灵活选择。如果代工费低于5000元/台,成本可控且风险分散,适合新进入品牌轻资产试水。

腾讯汽车:东南亚市场对汽车智能化如何看待?

韦舒琪:东南亚消费者对车辆智能化配置的需求远超车企预期,这是中国产品与日系竞争的关键亮点。

调研显示,泰国等市场消费者即便对A0/A00级小车也要求高阶配置,而日系同级产品功能极其基础,例如印尼本田热销车型中,七八成消费者不知自动驻车功能,反映出日系配置理念的滞后。

中国产品在国内已普及的智能化功能如智能车机、生态应用,在东南亚却常因系统适配问题,国内生态无法带入而被阉割,导致体验降级。

尽管智能驾驶与生态突破面临法规、安全等复杂挑战,短期内难完全实现,但消费者对高阶功能的需求趋势明确。

一苒:中国汽车在东南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智能化标签,而是成本优势。同等价位下配置更高、质感更好、空间更大或价格更优,这是吸引当地消费者的根本。智能座舱体验会出现“错位”的情况,例如国内先进的智能终端因无法匹配谷歌地图等当地常用应用,导致功能实用性受限,短期内需解决系统本土化适配问题。

腾讯汽车:中国车企出海东南亚市场,未来如何更有效的对抗日系?

韦舒琪:品牌层面,对比日系、欧洲品牌,中国品牌文化底蕴薄弱,需快速补齐品牌建设与营销宣传能力。渠道与服务上,日系通过与经销商控股深度绑定渠道资源,中国车企在渠道控制力、配件完整度及维修机制等售后服务方面差距明显。

另外,当地生态构建如政府关系、金融保险、市场宣传等合作伙伴等亦需时间沉淀。东南亚人均GDP低,消费者依赖金融分期购车,但中国车企金融支持不足,直接制约销量。

一苒:中国车企出海存在“各自为战”问题,而日韩企业则组团出海,例如车企、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协同,形成“跟团游”式的生态合力。这种对比凸显了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协同作战能力上的不足,需借鉴日韩经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以更稳健的方式推进电车普及。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