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数据显示,2025年1月和2月,美国对华高粱出口量从去年同期的140多万吨降至78316吨,下降了95%。

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仅78.3万吨,环比暴跌85%,同比下降67%,几乎接近停滞。美国大豆协会(ASA)直言,美国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难以在短期内恢复”。
贸易摩擦带来的高关税是美国农产品失去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3%关税,使得美国大豆进口成本增加了2美元/蒲,完全抵消其价格优势。
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大豆均价为446.1美元/吨,其中巴西大豆为439.1美元/吨,而美国大豆高达459.8美元/吨,每吨贵出21美元。

此前两年,美豆的溢价更高,每吨比巴西贵出50至60美元。这样的价格差距使得中国买家自然倾向于选择南美供应商。
即使中国取消对美大豆10%关税,巴西大豆依然能够以更低成本进入中国市场。这种价格优势不仅源于生产成本差异,还得益于更加高效的物流体系和更短的运输距离。
由于中国需求下降,主要在平原地区种植的高粱库存在3月1日比去年增加了42%,达到1.5亿蒲式耳。
这些本该流向中国白酒酿造厂和饲料加工企业的谷物,如今只能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寻找替代买家。

堪萨斯州农民丹·阿特金森表示:“如果你把价格定得足够低,就会有人使用它。” “这就是问题所在:他们必须降低储存粮食的价格,以便能够运输。”
美国农业部预计,2024-25年高粱出口总量将比去年下降58%,至254万公吨,为2018-1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正在加速实施多元化进口战略。除巴西之外,阿根廷和乌拉圭也正加速进入中国市场。
航运经纪公司分析师指出,中国2025/26年度可能从阿根廷和乌拉圭采购高达1000万吨大豆,其中243万吨已落实将在2025年9月至2026年5月期间装运。

2024年9月至2025年7月,中国从两国进口大豆总量达500万吨。这种多元化战略不仅降低了中国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还增强了粮食安全性。
特朗普实施的一系列关税政策,目的之一是缩小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逆差。然而,作为农业大国,美国在农业方面的贸易逆差却在不断扩大。
2025年7月,美国农产品出口额落后于进口额49.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扩大9%,创下单月最高纪录。这使得今年前七个月美国农业贸易逆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36亿美元。
这种转变源于农作物和牲畜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海外竞争加剧以及美国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特朗普的贸易战也产生了影响,促使世界上主要的作物进口国更加依赖巴西的供应。

面对市场困境,美国农民的态度出现分化。一些生产商开始质疑他们对特朗普贸易政策的支持。
堪萨斯州瓦梅戈的农民格伦·布朗科表示,他将种植玉米。美国强劲的出口支撑了玉米价格,美国农业部预计到2025年玉米种植面积将增长5%,达到12年来的最高水平。
但也有农民坚持种植高粱。内布拉斯加州波尼市的Don Bloss计划种植约200公顷的高粱。他说,他去年投票支持特朗普,但认为总统滥用关税。
这场持续七年的贸易对抗,正在重塑世界农业地理版图。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的模型测算显示,中国买家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供应商后,美国高粱产业至少需要五年才能找到替代市场。
巴西国家供应公司的数据显示,2024/25年度巴西高粱种植面积扩张至489万公顷,较贸易战前增长217%。这些新开垦的农田中,68%位于中资企业建设的灌溉区。
在戈亚斯州的农业示范园里,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正指导当地农户实施“高粱-大豆”轮作模式,这种源自华北平原的耕作技术使单位面积收益提升40%。

贸易战没有赢家,但有些人比其他人输得更多。美国中西部农场里堆积如山的粮食,与巴西桑托斯港繁忙的出口码头形成鲜明对比。
全球化或许正在退潮,但粮食贸易的河流总会找到新的路径,只不过这一次,它可能不再流经美国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