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中国一线城市的苦日子来了?(图)


一线城市不仅经济增速乏力,在消费领域也开始落伍。上海等一线城市问题出在哪里?一线核心资产还保值吗?一线城市类似金丝雀,它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的寒暑表。

文丨FT中文网经济主编 徐瑾

上半年经济数据出来,一个被关注的点是,一线城市不仅经济增速乏力,而且在消费领域也开始落伍。曾经,一线城市是中国城市的领头羊,一线消费者也是各大商家尽力角逐的市场。今年来看,上半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超上海,新晋成为“消费第一城”。上海等一线城市怎么了,问题出在哪里?

经济分化

徐瑾经济人专栏年初就谈过经济的分化,如今这一分化趋势更为明显。

从经济增速来看,全国经济增速为 5.3%,而领跑者不是一线:烟台以 6.4% 的增速位居 30 强城市增速第一名,合肥上半年的经济增速则领跑长三角万亿城市,上海与深圳同比增速5.1%,广州更是只有3.8%。

在出口遇阻,投资不旺的情况下,消费成为不少地方提振经济的最后稻草,但是一线城市的消费同样不乐观。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217978亿元,增长5.1%;餐饮收入27480亿元,增长4.3%。

对比之下,北京市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34亿元,同比下降3.8%,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60亿元,同比增长1.7%,都低于全国增速。更突出的是餐饮增速,北京上海双双向下降,北京市餐饮收入672.6亿元,同比下降3.6%;上海991.4亿元,同比下降2.6%。对比之下,大家熟悉的多数二三线城市餐饮收入基本都高于全国平均数,长沙增速5.4%,成都增速4.8%,武汉增速10.7%,重庆增速6.4%。

不少舆论都惊呼,一线城市的紧日子来了,衣食住行越来越紧凑。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也确实如此,如今在一线城市,家庭主妇外出背奢侈品包穿高跟鞋全妆也不再是必须,不少妈妈背上一个帆布包就出门越发流行。对比之下,在各类自媒体中,小地方的人似乎还是很滋润,各类小镇贵妇与县城婆罗门还是继续该买就买。在中产消费者计较山姆选品不如人意的时候,小县城代购山姆生意依旧风生水起,甚至出现专门卖山姆产品的分装超市。

市场vs财政

问题出在哪里?一线城市类似中国经济的金丝雀,他们的反应,其实是经济的寒暑表。

经济不好大家都知道,但是经济不好的含义传递犹如潮水,往往从最为敏锐的地方传递到最不敏感的末梢。在上海这样的一线,过去主要优势在于链接海外以及国内,依靠市场吃饭,对于宏观相变最为敏感。这些城市消费主要依靠中产支撑,而这些中产随着房价下跌以及35岁现象等情况,如今花费都变得小心谨慎。相反,一些三四线城市,他们对财政收入依赖度很高,在这些地方,消费往往主要依靠体制内成员,也正因此,无论市场氛围如何变化,这部分人收入固定,可以继续在社交媒体打卡晒单,似乎时代变化都不能打扰他们的岁月静好。

当然,在现实中负重前行的人,往往是不会出现在社交媒体热帖上的。如果你关注真实世界,哪怕多了解下邻居朋友,就知道即使在一线,一个中年人年过四十去求职,要求一份交社保的体力工作,也会变得非常困难,五千工资比比皆是。社区超市每天工作10小时一个月轮休4天,往往就是5千起步,幼儿园的保育员阿姨也不过三到四千。年薪百万成为过去,大家曾经以为的基准点人均一万只不过存在想象中。按照官方数据,上海2024年工资中位数折算月均8578元,这还是在加入体制内与外企等高薪单位情况下的数据。

如今,在人口老龄化压力下,社保政策一头连着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一头连着打工人的社保,左右平衡变得日益困难。在养老人员逐渐增加、养老金年年上涨压力下,打工人的收入却涨不动了,这也是此前引发热议的全民社保风潮。这些年社保基础上涨迅猛,每年社保缴费基数基本是在6月到7月公布,上限通常为上一年度社平工资的3倍,下限通常为社平工资的6折。如前所言,社平工资实际上是高于工资中位数,比如2024年上海职工年平均工资月均12307元,但实际的中位数可能在8千左右。哪怕以下限缴费,每年上涨对于低收入人群都是不小压力,对企业亦然。在现实压力之下,今年直到9月初,还没有省份公布社保基数上线数。

房子的隐喻

比起收入,财富缩水是消费乏力另一核心因素。对于中国居民而言,房子从来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多数家庭的最大头资产。

对于一线居民来说,高房价是他们财富的底气,也是生活的最后堡垒。如今情况,上海和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基本已经回到十年前。如果高情商的财经大v,大概会说跌幅企稳,但真相却是,最代表市场价格真相的二手房房价,无论政策如何放松,始终在下坠。7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1%,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3.4%,降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2.9%、2.2%、6.0%和2.5%。

最近你可能会刷到一些短视频,就是各个中介带客户上门帮业主卖房子的那种,上海很多,据说北京也不少。你会发现很有趣,以前中介和业主的关系还挺客气,比如给阿姨买杯咖啡,顺手帮忙倒个垃圾。现在完全不是这样了,中介动不动就问业主:“你的买入价是多少?你要亏钱了。”如果觉得不合适,直接说“不行,我不拍了”,然后威胁走路。

现在的中介都很强势,房东很弱势。卖房子的情况基本上都是亏本的,大家现在也都不得不接受亏钱的预期,价格比自己买的时候都跌了。有些房子跌得特别厉害,首付都跌没了,最后也只能亏本卖。

各种卖家痛心疾首的视频越来越多,这种短视频,当然有表演成分,但是成交价是真的低了,房东的报价,哪怕亏钱卖,评论基本都觉得高。以前我觉得这种短视频没什么意义,但现在感觉,比起一些虚假分析和高情商发言,这些短视频暴露了大家的潜意识。

前段时间,还出现一个状况,上海的浦东新区1700余个门禁系统突然失效,居民反映“门禁卡、APP均无法使用,小区成’无人区’”。原因在于,维保合同到期后,政府与企业交接断档,维保企业“承诺衔接”却未落实。

桩桩件件,各有原因,分析到最后,其实都和房地产有关,也和财政竞争有关。

像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方,原本是属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财政自由度也最高,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但这些地区和外部的联系非常紧密,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他们往往首当其冲。比如在北方,经济不好时,北京这样一线有政治优势,可能还会相对稳定;但在南方如上海、深圳,如果经济增速下滑,反应通常会更快、更明显。

以前大家有一个迷思,核心城市的核心资产是绝对保值,比如上海的内环核心学区房。其实,这种想法很多经济学家都讨论过,最终只是一种口口相传的观念。虽然核心资产相对更保值,但到底能保到什么程度呢?类似香港那些号称永远升值的店铺,即使在铜锣湾这样的地方,如今租金也不得不打折。毕竟,以前你租给国际奢侈品大牌,现在你只能租给个体户,能是一样的租金吗。

归根到底,我们在一线城市买的到底是什么?买的是房子、土地,还是待遇?其实,买的是在核心城市赚钱的机会,不一定是发大财,但至少是能站在前台看戏的机会。如果这种机会变少了,还会有人愿意花那么多钱吗?

房子是中国经济以及家庭财富的最佳隐喻。解铃还须系铃人,房价、消费、财富问题看起来是孤立的,其实本质都是经济问题,就像我的公众号名字揭示的,“重要的是经济”,经济不回暖,很多问题无解。在目前的环境中,多数人能做的,只能守好自己的工作和财富,等待下轮经济周期。
评论人:Riordan [★★声望品衔9★★]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中国增速5.6是过苦日子,美国增速是2就是过好日子,这事闹的
底层人民在哪里都是水深火热好不好,还底层相害互相看不起,哈
2025年09月10日14:38
评论人:DDT666 [★品衔R6★]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现在中国处于通缩状态,东西便宜的难以想象。房产的价格也在下跌,损失的都是炒房的,自己用房的,价格波动又有什么影响?全世界,只有中国在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损失的是有钱人,补益穷人,而其它国家都在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搞得富人愈富,穷人愈穷。
2025年09月10日19:24
评论人:mrp [♂★★真高华黄昂撒★★♂]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美国赢了,赢麻了,狗粮如是说
2025年09月10日17:16
评论人:rry [♂★★没爱好★★♂]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美国每年物价涨5%,中国保持稳定,到底哪个好我也搞糊涂了。
2025年09月10日16:48
评论人:BTY2684 [★品衔R6★]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像美国这样修正就业率就好了
2025年09月10日16:46
评论人:开心小黄人 [☆★★中国运即我运★★☆]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9楼:哈哈。你还生活在幻境当中那。就是苦日子了。印尼和尼泊尔已经乱了。好好想想98年和2012年吧。中国早就准备好了,周期都走完了。你们才开始下行周期。你多拿美元和美债吧
2025年09月10日16:12
评论人:一张白纸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1楼:所以你的GDP增速5.6就是个大笑话,骗鬼都不信,前边加个负号还差不多
前几天《流浪地球》监制王红卫就公开嘲讽中国GDP:“你这个GDP啊,都能有5个点的增长,你这个电影增长了2.77好像没什么,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个2.77呢,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啊,因为我们这个起码呢它是真的”
2025年09月10日14:53
评论人:路人丫丫 [★必举报说脏话★]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26楼:呵呵。。。买房借贷是很正常的理财方式。你收入不够量入为出,银行还不贷款给你呢。你不会没买房贷过款吧?🤣
2025年09月10日23:01
评论人:小曉古今 [★品衔R6★]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24楼:量入為出是好的理財方法
2025年09月10日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