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内涵”海报曝光 韩国人彻底破防(组图)

一年一度的苹果发布会到了。

万万没想到,被玩坏了的“科技界春晚”,今年被正名了。

冲着看库克挤牙膏笑话的乐子人,却被“牙膏挤爆”的炸场操作杀得措手不及,集体上演“黑转路转粉”,要多抓马有多抓马。



“这场发布会,让我重新相信苹果了。”

这场被称为“史诗级”的苹果秋季发布会,彻底扭转了舆论风向。

从“挤牙膏”到“牙膏挤爆”,苹果用了四年时间。

iPhone 17这次的标准版直接封神,被网友称为“史上最香iPhone”:

标准版配备120Hz LTPO自适应高刷屏,支持1-120Hz刷新率调节,滑动页面、切换APP时的流畅度比上一代60Hz屏幕有明显提升。

图源:苹果官博

更良心的是存储从128GB提升至256GB,内存增大价格维持不变,性价比直接拉满。



图源:苹果官博

产品线也迎来大调整,苹果砍掉了iPhone Plus系列,重磅推出iPhone Air,打造出史上最轻最薄的机身,再次彰显了苹果在工业设计上的极致追求。



图源:苹果官博

当然,苹果也没忘记展示自己的“高端野心”。

iPhone 17 Pro Max新增2TB版本,售价直接拉到17999元,价格正好和华为三折叠“撞脸”,很难不怀疑这是一场正面battle。

不过设计上也引发了争议,iPhone 17 Pro/Pro Max则迎来了近7年最大幅度的外观调整。

放弃了沿用多年的“浴霸”式相机设计,改用横向大矩形模组,覆盖面积接近背板三分之一,被网友调侃比“充电宝”还像充电宝。



图源:苹果官博

外观颜色今年也玩出了花,“星宇橙”一亮相,果粉千言万语吐槽最终化成一句“屎黄色”,没招了这是真没招了。

从社交媒体反应来看,苹果这次真正实现了口碑逆袭。

“这次熬夜值回票价”、“重新相信苹果了”、“最值得买的iPhone”、“蹲首购”等好评刷屏全网。

时隔四年,苹果这次真的杀回来了。



事实上,苹果的“走心”还体现在广告海报等每个细节。

为了直观地展现iPhone Air机身的轻薄,苹果采用拿捏手势拍摄,更好地给用户提供参照物,对史上最薄有了具象化的认知。



然而,细心的网友发现,iPhone Air的这张海报到了韩国版,拿捏手势却“消失”了。

图源:小红书@MoTech

没有手做对比,有的只是产品侧面展示,看上去显得单调了些。



中、美、韩三国官网海报对比,只有韩国版没敢加手。这一个微小的变化,背后藏着一段跨国文化暗局。

图源:小红书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著名的韩国段子梗——“两指简单拿捏,韩国男性网友就会狠狠破防”。

这个虽然莫名其妙但的确已经演变成了“侮辱性”的标志动作,大家在魔法对轰时心照不宣地使出“杀手锏”。

从这个角度看,苹果可谓将宣发风险降到最低,对广告细节拿捏到位,实在太暖心了。

看着一向高冷的苹果变得如此“谨小慎微”,网友们也坐不住了。

“太严谨了,苹果没有痛失韩国市场。”





“论跨国公司对他国舆情的敏感性,苹果市场部工作做得很到位。”





“这才是真正的在地化营销,简直不要太接地气。”



还有网友指出:“同理可得,某些广告并不是无意冒犯,只要市场调研充分,必然会知道哪些是禁忌哪些是玩笑,真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苹果知道这个手势的特殊意义这件事本身也很戏剧性,联系起来更好笑了。





苹果本意是尊重不同受众市场喜好,但无心插柳柳成荫,也算是贡献了“史上最好笑广告”的名场面。



iPhone Air韩国版海报爆笑出圈,也为发布会的热度添加了一把火。

值得一提的是,上次这么好笑的文化差异梗,还得是香港澳门苹果店贴的广告:

“买 iPad/Mac 上大专”,“来吧,大专生活”。





图源:小红书

内地网友一看直接懵圈,分不清这到底是祝福还是诅咒。

经过一番科普,了解到港澳地区对“大专”的定义,是指高等教育院校的统称后,网友又对苹果的严谨广告画风竖起大拇指。



这么看来,很难不怀疑,韩国版海报去掉 “拿捏手势”,或许也是苹果延续了这种精准的在地化思路,顺带把话题噱头玩出了新高度。



可能你没有发现,苹果在营销中早已不再“高冷”,变得相当人性化。

这种转变从发布会前就已有迹可循。

前阵子,苹果客服的聊天记录在小红书爆火,被网友称为“活人感”满满。

网友分享了一则自己和苹果客服的沟通记录,表示苹果的人工客服真的很能提供情绪价值,怀疑苹果给所有客服都训练过。

图源:小红书

这些苹果客服最重要的一个活人感特征就是,每个人都认真用自己专属的昵称称呼自己,而不是自称“客服1号”“客服xxx号”,有时网友都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这是真人工。



图源:小红书

讲段子、给安慰、甚至怒怼领导,主打一个始终跟用户站在一边,把用户哄成胚胎。

图源:小红书

不少网友直呼冲着这个情绪价值服务,也不会忤逆苹果,是懂得怎么拉好感的。



另外,苹果的广告审美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自去年以来,苹果携手岳云鹏宣传隐私安全卖点,一直都充满了质疑。

尤其今年在户外投放的大幅广告海报,岳云鹏只露出半张脸,看上去像极了“偷窥”。



还有钛金属材质广告,被调侃“像是卖燃气灶”。



产品翻译文案土味十足,缺乏信达雅,一度引发苹果广告审美降级的讨论。



直到最近有一则苹果的平面广告被大家狠狠夸赞:

这组以“用iPhone拍摄,在iPad上绘画”为主题的广告,基于户外照片现实背景进行趣味插画的再创作,画面简洁干净,灵动风趣。





平平无奇的风景照,在插画的点缀下,突然之间变得鲜活起来。让人忍不住称赞,那个充满想象力和高级感的苹果又回来了。



一系列的变化,或许早已经为iPhone 17的史诗级转变做了铺垫。



当然,苹果这一系列转变背后,是巨大的市场压力使然。

近几年来,苹果一直深陷“创新力不足”的诟病,挤牙膏式的戏法让大众审美疲劳。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苹果也逐渐失去了优势。

最新数据显示,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从长期稳居的第一名已经滑落到了第四名,即使“放下手段”大降价,也难以挽救iPhone 16系列的惨淡销量。

有人说,iPhone 17上演大背刺,苹果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要我说,这是苹果挽救市场信心的决心,苹果也急了。

从产品创新到营销策略,从客服体验到广告创意,苹果正在全方位重塑自己的品牌形象。

那个曾经高冷无比的科技巨头,正在学习如何俯身与消费者对话。

那么,今年你们会入手iPhone 17系列吗?

苹果韩国官网“手动”删除捏合动画,这波求生欲拉满了!


小雷刚刚刷了微博,差点没被笑死。

图源:小雷截图

如图,苹果韩国官网,没有手?小雷还好奇这什么意思?一点进去,秒懂。

今天凌晨苹果发布会刚结束,大家都在盯新机外观、配置、价格,偏有网友的关注点就很奇怪,扒出了苹果韩国官网的 iPhone Air 页面:为了展示iPhone Air的极致轻薄,苹果特意在官网做了一个单手捏合手机的动画效果。这个动画在全球各个地区的官网都能看到,唯独韩国官网没有!



图源:微博

以前总以为是段子,没想到成真了...

苹果为了展示iPhone17 Air的轻薄,展示画面就是两根手指轻轻捏住手机边缘,配文“迄今最薄iPhone”;唯独韩国官网,手机安安静静躺在那里,而灵性“捏”这个动作被删了。目前看来该调整仅针对韩国市场,这也引发不少网友调侃:看似撤销手势,实则重点内涵。

这你说苹果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网友甚至扒出苹果官网的网页代码,发现不是技术故障,也不是没更新,就是专门给韩国市场换了张静态图。

如图显示,苹果韩国官网的 iPhone Air 页面不一样,其他地区是一段「 .mp4」动画,韩国地区则是一张静态的「.jpg」 图片,没有手。 

图源:微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韩国?

小雷我深入扒了扒,发现这事儿还真不简单。这个捏合手势在韩国可是个"敏感动作",其背后是一段长达十年的性别对立史。

2015年,韩国极端女权群体为了反击男性网民的侮辱,设计了一个Logo——用拇指和食指捏东西的手势,用来暗讽韩国男性。这个原本小众的手势,在2020年后彻底失控,成为韩国性别对立的标志性符号。

现在韩国男性对这个手势敏感到了什么程度?简直就是"草木皆兵":

2021年麦当劳在韩国发布广告,画面中员工用拇指食指捏起薯条,被骂到连夜改海报;

2022年雷诺汽车韩国公司女职员涉嫌“一点点手势”被停职;

韩国街头甚至有医生因为用两根手指拿针筒而被投诉;

连孔雀舞的手指造型,星空都被指责,是这暗示这个手势...

图源:微博

看来在韩国,这手势的敏感程度,连苹果都不得引起不重视,宁愿放弃网页的全球统一,为了这小小的手势做出妥协。

也看出来,苹果删除韩国官网的捏合动画就显得“求生欲满满”了。宁可牺牲产品展示效果,也要避免踩雷,毕竟谁也不想为个动画特效吃罚单。

让小雷觉得最离谱的是,这种文化敏感已经影响到了消费者的日常。有韩国网友反映,不同手机的说明书都不一样:三星的看广告就行,反正吹过的牛基本都能圆回来;苹果的得盯着小字提醒,不然都不知道哪些功能是"宣传效果"。

说到宣传效果,今天还有网友发现iPhone 17系列的宣传页面上,苹果居然用4年前的iPhone 13做性能对比。这操作也是让人觉得很迷啊,行业谁不是跟上一代比,你苹果居然跟老机型比?为了数据好看点,苹果也是拼了。

图源:微博

总的看来,苹果最近的操作是越来越迷了,说起来,最让小雷在意的是,iPhone17Pro居然没有黑白配色,我真的受不了了!

最近围绕苹果的讨论也很多,大家怎么看?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