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常讨论日本经济“停滞三十年”,但一组数据值得关注:1990年至2024年,日本海外净资产从约270万亿日元增至533万亿日元,近乎翻倍;2024年单年,日本海外投资收益就达41万亿日元,相当于越南全年GDP的60%。不过,日本国内GDP增长平缓、薪资长期稳定的情况也客观存在,要理解这种现象,可从1990年泡沫经济破裂后的调整说起。

1990年日本泡沫破裂,东京地价大幅下滑,不少高位持有资产的企业并未停滞,反而开启大规模海外投资。
比如一家汽车配件企业,泡沫时期工厂估值10亿日元,破裂后仅剩3亿日元,负责人果断卖掉工厂,带着资金前往泰国。当时在泰国,这笔资金能在罗永府拿下整片工业园用地,还能建标准厂房,成本优势成为企业出海的关键动力。

三十年后,当年转移至东南亚的日本企业多成长为当地制造业骨干。
以泰国为例,日本企业从1990年的几百家增至如今约6000家,它们不仅带去工厂,更构建起完整产业链——从螺丝钉、发动机到模具厂、物流公司,在当地复刻日本制造生态,每年投资收益远超当年东京地产价值,这样的转型是日本企业的普遍选择。
日本企业能快速调整思路,与其发展理念相关。从幕府末期学习西方实现发展,到二战后重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多次在挑战中展现适应力。
1990年泡沫破裂后,日本面临国内市场饱和、资源匮乏、外部环境压力等问题:1.2亿人口消费需求趋稳,99.7%的石油和10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且1985年广场协议后外部制约持续存在,在此背景下,日本将视野投向全球,构建全球经济布局。

资金方面,1980年代日本贸易顺差扩大,企业和个人积累大量资金,泡沫破裂后国内投资机会减少,这些资金为海外投资提供支撑。同时,日本政府通过政策助力,如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提供低于国内利率的海外投资低息贷款,2024年最后一季度就批准超3000亿日元贷款,支持企业出海。
投资方向上,日本战略清晰。
一是保障资源安全,与巴西合作在塞拉多斯地区开展三十年农业开发,利用季节差异实现大豆全年供应;在澳大利亚,通过综合商社重点投资优质铁矿、煤矿,保障资源稳定供应。

二是推进产业转移,构建全球生产网络,如丰田在泰国打造产业集群,核心技术留日,零部件产地分散,降低成本的同时掌握核心技术,也为当地带来就业和税收。
技术领域,日本调整策略,聚焦关键材料与设备。如今全球50%的手机摄像头传感器来自索尼,汽车机床多出自山崎马扎克,半导体光刻胶市场日本占比70%-90%。
2020财年日本企业海外营收占比69.3%,近年还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布局,丰田计划2027年量产该电池,且日本掌握68%相关专利。
这三十年,日本经济逻辑从追求GDP增长转向提升投资回报率,从争夺市场份额转向掌握技术控制权,从注重规模转向积累竞争力。客观认识其发展路径,对经济研究和国际合作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