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正恩)
实际上,在航空旅行已成为主流的今天,金正恩的这一选择不仅仅是交通方式上的差异,更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语言和历史传承。要知道,金正恩自2011年上台以来,除2018年前往新加坡参加“金特会”因地理限制不得不搭乘国航客机外,其余所有重大出访几乎全部选择火车。从2018年四次访华,到2019年赴越南、俄罗斯,再到2023年重返远东会晤普京,每一次国际亮相,都伴随着那辆沉重而神秘的绿色专列。
这种传统并非始于金正恩本人。早在金日成时代,火车外交就是中朝、苏朝之间沟通的重要纽带。金正日更是将这种传统发挥到极致,他几乎不乘坐飞机,原因既有出于安全考量,也有象征意义。金正恩延续这一模式,让“装甲专列”成为朝鲜最高领导人最鲜明的出行符号。

(金正恩在专列开会)
那这列专列到底有多特殊?据报道,金正恩的专列被称作“移动堡垒”。车体用厚重钢板加固,窗户采用防弹玻璃,车厢内部设有豪华会议室、休息舱和指挥系统,可以随时与平壤保持卫星通讯。
据报道,金正恩甚至能在车上召开会议、处理政务。列车通常三列同行,前有清道车,后有警戒车,金正恩所乘的核心列车居中,沿途更有大规模安保力量布防。它的速度不快,通常只有每小时60公里左右,但安全性极高,被外界评价为“可以抵御导弹袭击的移动宫殿”。

(金正恩专列在中国境内)
相比飞机的快捷,金正恩选择火车显得“笨拙”。从平壤到北京,至少要十几个小时的车程;而如果乘飞机,几个小时即可抵达。但正是这种“缓慢”,却让他的外交之旅更具象征色彩。一方面,火车的稳定性和防护力远超飞机,尤其在制裁与封锁环境下,依赖外部技术的飞机被视为风险更大的选项;另一方面,火车外交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宣示,它强调的是延续性与独特性,凸显朝鲜在国际舞台上不同于常规的存在方式。
此次访华的时间点尤为关键。距离“9·3阅兵”只有一天,金正恩的到来意味着中朝俄三国领导人将在同一看台上并肩而坐,向世界共同展示一种罕见的战略合力。对于朝鲜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外交亮相,更是一次地位重塑。经历了多年孤立与制裁,朝鲜通过这种高规格出席活动,表明自己正在重新回归主流国际舞台。

(金正恩专列)
更值得注意的是,金正恩此行不仅仅是参加纪念活动。他的专列穿越中朝边境,本身就是一场“移动的秀”。它像是朝鲜政治传统的延续,也像是对西方世界的“另一个答案”:即使不走寻常路,依然能在关键场合发出自己的声音。

(金正恩)
因此,此次金正恩访华无论是选择何种交通方式,其意义都不会被削弱。但正因为他坚持坐火车,才更凸显朝鲜政治的独特性。9月3日,当金正恩和中俄元首并肩站在阅兵看台上时,那一刻注定将成为历史画卷中的浓墨重彩:它不仅见证了三国关系的紧密,更向美国和西方世界传递了清晰信号——在新的国际格局中,中俄朝正在以更公开、更坚定的方式走到一起,准备团结应对共同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