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国反导力量到底有多强?美军都不敢吭声(图)

一组照片让军迷圈沸腾,网传多年、始终蒙着神秘面纱的红旗-29 陆基中段防御系统,终于首次露出真身。发射车采用12×12高机动轮式底盘,搭载两枚体积巨大的专用拦截弹,刚一亮相就凭独特外形吸引了全球目光。



作为我国战略防御体系的关键装备,红旗-29的定位与美国GMD(陆基中段防御系统)很相近,但在任务设计和平台选择上,红旗-29紧扣我国国防需求走出独特路线,让反导与反卫能力更具实战优势。

要读懂红旗-29的分量,先得看看它的“国际同行”。美国的GMD陆基中段防御系统在2004年投入使用,一直遵循“边部署、边试验、边改进”的思路提升本土反导能力。这套系统采用全球分布式部署,由预警探测与跟踪识别系统、指挥控制/作战管理与通信系统、拦截装备三部分构成,核心是GBI拦截弹,由三级助推器和动能拦截器(EKV)组成,最大飞行速度约7千米/秒,拦截距离不小于5000公里,高度超2500公里。不过,由于美国依赖前沿海空兵力和防空反导体系提前遏制对手,GMD主打本土防御,GBI拦截弹也就采用了地下井发射,而非更灵活的公路机动。



俄罗斯的S-500则走了“全能路线”,由防空和反导两大模块组成,仅拦截弹就有不同选择,执行防空任务时用40N6M导弹,针对空气动力目标作战距离400千米、针对弹道导弹185千米;切换到反导反卫任务,就换成带动能拦截器的77N6-N和77N6-N1。作战范围涵盖现役及新型弹道导弹、空气动力目标、预警机甚至在轨卫星,看似能“一肩挑”防空反导,但目标种类过多、战场环境复杂,反而可能影响反导反卫的实战效能,虽出发点良好,却难掩设计上的取舍难题。

再看红旗-29,据国外军事观察家分析,该导弹2003年立项,2005~2007年完成论证,2015年前完成测试并交付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整套系统包括1辆导弹发射车、1辆雷达车、1辆指挥车和1辆后勤保障车,其中发射车个头最大,远远看去竟有几分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车的既视感。

与美国GMD陆基中段反导系统的GBI拦截弹一样,红旗-29的拦截弹也配备了EKV动能战斗部(大气层外截杀载具)。这种光电信息化弹药,精度高、机动性强,靠寻的制导实现高精度探测与控制,作战时不用传统战斗部,而是靠超高速弹头的巨大动能摧毁目标,单发杀伤概率远超传统的爆破式、连续杆式或破片杀伤战斗部。



更值得关注的是红旗-29的性能指标。有观点认为,得益于我国在弹用动力技术上的突破,红旗-29最大拦截远界达4000~6000公里,最大拦截高界15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超18马赫。若这一数据属实,其拦截弹部分技战术指标已超过美国GBI。而且任务定位很明确,主要针对中远程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以及临近空间卫星,这和此前亮相的红旗-19反导系统形成互补。红旗-19是我国防空反导骨干装备,主打中程弹道导弹、战术导弹、部分低轨道卫星和高超声速飞行器,类似美国陆军的“萨德”系统,两者分工清晰,共同织密防御网。

其实早在2017年,海内外就对保密状态下的红旗-29 充满好奇,如今以“红旗-29”之名正式亮相,也算印证了当年的猜测。从任务侧重来看,红旗-29更偏向针对洲际弹道导弹的反导领域。毕竟对我国而言,来自中远程及洲际弹道导弹的威胁,远大于卫星层面的潜在风险,这种定位也能更专注于核心防御任务。



当下,从俄乌战场的导弹攻防,到巴以、伊以冲突中的火力对抗,弹道导弹已成为现代战场的核心武器之一,攻防较量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红旗-29 的亮相不仅是我国战略防御技术的一次公开展示,更给国人吃下一颗“定心丸”。红旗-29的亮相,意味着我国有能力在更广阔的空域、更高远的轨道上构建安全屏障,为国家发展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战略盾牌,也让我国在全球战略防御格局中,拥有了更多主动权与话语权。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