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堤丰”中程导弹系统(Typhon)
“堤丰”中程导弹系统(Typhon)由美国海军陆战队主导研制,基于“宙斯盾”舰艇的MK41垂直发射单元改装而来。其最大特点是可以发射多种导弹:既包括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也包括既能反舰又能末段反导的“SM-6”。
换言之,“堤丰”系统实际上是一个“通用发射平台”,既能打击陆上目标,也能对海、对空实施拦截,兼具攻防属性。如果部署在日本岩国基地,那么中国的长三角、华南乃至华东大部分沿海经济带都可能被纳入“战斧”巡航导弹的打击范围。考虑到“战斧”低空突防、精确打击的特点,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港口、工业中心和机场都将面临实质威胁。

▲“堤丰”中程导弹系统(Typhon)
美国此举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部署,更有深远的战略背景。冷战时期,美苏都曾在对方家门口部署中程导弹,造成严重安全困境。如今,美国重走这一老路,意在塑造所谓的“对华威慑”。
一方面,从战略层面看,美国希望通过将中程打击力量前推到第一岛链,在中国周边形成“威慑网”。无论是日本的岩国、冲绳,还是菲律宾吕宋岛,都能够直接覆盖中国沿海的核心经济区。这与美国“印太战略”强调的“前沿威慑”高度契合。
另一方面,从战术层面看,美军正谋求“南北夹击”。在菲律宾部署的“堤丰”可以威胁华南和东南沿海,而在日本部署的“堤丰”则可覆盖长三角和渤海方向。这种“两点成线”的布局,实际上是在为可能的台海危机预作准备:一旦冲突爆发,美军可以利用这些前沿火力点封锁我海上通道,并对内地纵深实施威慑性打击。

▲NMESIS反舰导弹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此问题上扮演了“引狼入室”的关键角色。近年来,东京不断突破“专守防卫”的限制,积极配合美国在西南诸岛部署进攻性武器。从石垣岛的NMESIS反舰导弹,到这次的“堤丰”中程导弹,日本正在一步步将本土变为美军遏制中国的前沿基地。
这种做法不仅背弃了“和平宪法”的精神,也让日本陷入极大风险之中。历史已经证明,凡是充当大国战略棋子的国家,往往都会成为冲突的前沿牺牲品。一旦美日同中国发生军事摩擦,日本无疑会首当其冲,遭受毁灭性打击。

▲“堤丰”的打击范围
那么,美军的“堤丰”系统到底对中国有多大威胁?
首先,它的确在常规军事层面增加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压力。由于中国的经济带高度集中在东南沿海,美军在日菲部署中程导弹,等于把刀架在中国最繁荣地区的脖子上。即便在战时这些前沿基地被摧毁,美国依旧可以以较小代价换取对中国沿海的破坏,这在战略计算上对美国来说“划算”。
其次,这也对中国防空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中国已经建成了多层次反导网络,包括红旗-9B、红旗-19以及正在发展的远程拦截系统,但想要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做到“滴水不漏”几乎不可能。因此,中国必须发展机动反击和纵深打击能力,不能仅仅依赖被动防御。

▲东风-17
面对美国的前沿部署,中国有几条路径可供选择:
其一是加强反导体系建设,继续完善海基、陆基的多层次反导网络,提升对“战斧”等低空目标的拦截能力,减少其突防概率。
其二是发展远程常规打击力量,比如东风-26、东风-17等可以覆盖关岛、日本的常规导弹,确保一旦美日轻举妄动,中国有能力对其前沿基地实施直接打击。
其三是提升非对称打击手段,包括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蜂群、电磁压制等手段,以较低成本破解对方的前沿部署。
最后是通过外交与战略博弈,在国际场合揭露美日军事扩张的危险性,争取地区国家支持,避免美国将更多国家拖入“前沿部署”的陷阱。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美军计划在日本部署“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看似是一次临时演习行动,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对华战略全面收紧的趋势。这种把进攻性武器前推到第一岛链的做法,必然对中国沿海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而日本甘当“马前卒”,不仅加剧了地区紧张,也让自身走上了危险道路。
中国必须清醒认识到,单靠防御不足以消解这种压力,唯有同时具备“能挡能打”的双重能力,才能确保国家安全。换句话说,最好的防御,仍然是进攻性的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