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8月27日7时30分左右,SpaceX公司的星舰进行第十次综合飞行测试试验,发射地点仍然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墨西哥湾畔的博卡奇卡星舰基地,本次试飞距上次间隔约三个月。星舰发射升空,助推火箭按计划返回,降落在墨西哥湾。飞船完成入轨,并完成8颗星链模拟卫星的释放。随后在再入大气的过程中,飞船经受住了考验,按计划降落在印度洋。8月25日,星舰尝试发射时,因地面系统出现故障被迫取消。8月26日,又因天气原因,再次取消发射。

一级助推火箭按计划降落海面
在5月27日第九次试飞时,助推火箭在墨西哥湾海面爆炸,飞船在进入大气阶段发生燃料泄漏并解体,这对SpaceX来讲是一次非常大的挫败!因此,本次飞行测试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次星舰飞船的编号为S37,超重助推火箭的编号为B16。S37和上次发射的S35一样,都属于二代星舰,二代星舰比一代星舰高出了1.83米,但载荷空间却比一代星舰要小,这主要是为推进剂腾出更多的空间。据悉,二代星舰推进剂的加注量达到了1500吨,比一代星舰多出了近25%。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二代星舰飞船的3次发射,均告失败。
本次发射的主要看点:
1、SpaceX对助推火箭B16进行了升级,本次不执行“筷子夹火箭”试验。改进包括,但不限于:SpaceX通过降低助推火箭的再入攻角(气流与机身夹角)以减轻空气动力学载荷;阻塞通风环,以用飞船级废气控制助推火箭翻转;模拟引擎失效着陆点火,具体的做法是,关停助推火箭中心区的一台引擎,启用中环区10台引擎中的一台替代点火。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利用中心区域的一台引擎进行减速着陆,这次是模拟中心引擎发生故障,用周围的其他引擎来代替工作。助推火箭最终在墨西哥海面软着陆,不执行“筷子夹火箭”。这种试验为将来火箭的安全着陆做冗余测试,积累科学数据。
2、SpaceX对星舰飞船S37进行了优化,看是否能经得住再入大气的考验。SpaceX针对此前S36飞船在地面测试时发生的爆裂,降低了复合材料压力容器中的压强;针对此前S35飞船氧气泄漏和推进剂系统故障,对甲烷传输管结构强化;飞船捕获点区域的隔热瓦片减小;安装有主动冷却瓦片,对其性能进行测试;故意保留没有防热瓦片保护的区域,以便测试热防护冗余极限。

3、星舰飞船部署8个下一代星链卫星模拟器(注意是模拟器,并非真正有功能的卫星),这8颗卫星模拟器重约16吨,平均每颗约重2吨。可见,未来星链卫星更重、功能更强大,正指望着用星舰发射呢。

模拟器完全复刻的是第三代星链卫星(V3) ,其设计目标是验证星舰作为V3专属运载平台的可靠性,并为未来单次部署60颗卫星、提升全球网络容量60Tbps的规模化组网奠定技术基础。V3卫星的巨幅性能升级(较二代提升10–24倍)与星舰的运载能力,共同构成SpaceX下一代太空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
4、星舰飞船在轨飞行的过程中,进行再点火测试,也是一个小看点。
人类研制过的最大火箭
给还不熟悉星舰结构的朋友插入一个简单的说明。起飞阶段,星舰要靠助推火箭助力升空,这枚助推火箭的英文名是Super Heavy,通常译为超重。
超重火箭高71米,安装有33台猛禽发动机,这些发动机一起工作,能够产生约76000千牛的推力。星舰本身安装有6台猛禽发动机,当助推火箭分离后,会接力飞行,最终让星舰进入地球轨道。
星舰和超重火箭的组合体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50吨,超越了阿波罗登月计划中使用的土星五号火箭和执行阿尔忒弥斯一号任务的Block1火箭,是人类研发过的最强火箭发射系统。
今年1月16日,贝索斯的“新格伦”重型运载火箭终于发射了,这枚新火箭的运力也不错,近地轨道能达到45吨,但与星舰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飞行时间、飞行节点和飞行轨迹

本次星舰的飞行轨迹还是和此前九次类似,只是在发射时序上略有微调。星舰从墨西哥湾畔的星舰基地起飞,绕地球飞行不到一圈后,降落在印度洋海域。一级超重助推火箭则降落在墨西哥湾。
星舰前九次“综合飞行测试”概览
2023年4月20日,星舰曾首次尝试轨道级发射飞行试验,但刚起飞就发现三台发动机没点燃,在飞行过程中又有三台发动机陆续出现故障,导致箭体发生异常旋转而失控,最终不得不主动引爆销毁。
2023年11月18日,星舰在进行第二次飞行试验时,超重助推火箭由于液氧管道发生堵塞,在返航时发生了爆炸,星舰已飞到了太空的高度,但由于在排放多余的液氧时发生了起火坠毁,没能完成既定任务。
2024年3月14日,星舰进行第三次轨道级飞行试验,星舰和超重助推火箭成功分离,助推火箭溅落在大海。几分钟后,星舰成功进入太空,并在轨道上完成了“在轨燃料输送试验”以及“载荷舱门开合试验”,但遗憾的是,星舰离轨点火没成功,烧毁在大气中。
2024年6月6日,星舰进行了第四次轨道飞行试验,助推火箭按计划成功降落在海面。星舰飞行约一个小时,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隔热瓦发生掉落,翼面被烧穿,但最终还是坚持到降落海面,几乎完成了所有的既定任务和目标。
2024年10月13日,星舰进行第五次测试飞行。在星舰发射约6分50秒后,发射塔架上的捕获装置首次成功抓住了从天而降的几百吨重的助推火箭,这是人类首次用这种方式回收火箭,网友形象地称之为“筷子夹火箭”。

2024年11月20日,星舰进行第六次测试飞行。一级助推火箭在返回的时出现问题,没进行尝试“筷子夹火箭”,而选择降落在墨西哥湾,火箭在接近海面时发生爆炸。飞船完成首次“在轨点火试验”,完整降落在了印度洋预定海域。
2025年1月17日,星舰进行第七次飞行测试,成功复现“筷子夹火箭”试验,但星舰飞船由于氧气泄漏和推进剂系统故障发生解体,没能完成既定任务。
2025年3月7日,星舰进行第八次飞行测试,一级助推火箭顺利返回发射塔架,再次完成“筷子夹火箭”操作,但星舰飞船部分还是出了问题,发生了解体爆炸,没能完成入轨。
2025年5月27日,星舰进行第九次飞行测试,一级助推火箭在下降的过程中发生“计划外的快速解体”,坠入墨西哥湾。飞船进入太空后,因燃料舱系统泄漏,无法维持稳定姿态。飞船以错误角度再入大气层,高温等离子体烧毁襟翼结构,最终在印度洋上空解体。
一文读懂星舰“十飞”:没有筷子夹火箭,飞船完成“关键一跃”
马斯克还在追逐火星移民的梦想。
北京时间8月27日,星舰第十次综合飞行测试(简称“十飞”)成功进行,飞行测试原定8月25日进行,由于地面系统故障、天气原因等后延了两天。
本次飞行由第二代星舰S37+B16助推器组成的组合体执行。除了测试飞船和助推器的性能、可靠性测试外,星舰“十飞”的重要看点之一,即执行此前因发射失利未能完成的“星链卫星模拟器”部署任务。
需要注意,本次飞行不涉及助推器和飞船的回收。
从实际的结果来看,截至发稿时,助推器成功完成了在着陆燃烧阶段的测试任务,并溅落美国湾(墨西哥湾)。二级飞船的卫星模拟器部署任务、猛禽发动机太空点火、再入大气层及溅落印度洋等均顺利完成。
“十飞”是星舰年内第四次飞行测试,前三次均以失败告终,且任务都比较接近,这是“快速迭代验证”的典型特征,但过去几次持续卡在特定任务上,也反映出这种思路——靠真实发射验证来定位问题的模式——存在局限性。此外,同类型任务的反复测试验证,也在不断地推高发射成本。
现在,星舰的迭代节奏,远远追不上马斯克希望带领人类走向星辰大海的时间预期。
而载人的前提,是保证高度稳定、可靠的重复飞行能力,而在这之前,更前置的条件是至少保证具备有效载荷部署、飞船回收的能力。
01 星舰“十飞”看点星舰“十飞”从发射到S37飞船溅落印度洋,预计用时1小时06分钟。
飞行测试过程中,S37飞船会执行有效载荷部署任务——释放“星链卫星模拟器”(模拟卫星与下一代星链卫星尺寸相当),模拟卫星将在亚轨道飞行,再入大气层时烧毁。飞船本身则需要收集隔热、捕获等相关部件改进后的可靠性数据,为后续飞行顺利返回发射场做准备。完成数据收集后溅落印度洋。
星舰部署卫星动画演示
B16助推器主要是进行飞行极限测试,包括在美国湾(墨西哥湾)近海着陆点上收集未来飞行剖面及非标准工况下的真实性能数据。
1)S37飞船关键任务:
在轨试验:
部署8颗模拟星链卫星(“七飞”就有的任务,因各种问题未能成功实施)
计划“猛禽”发动机二次点火(“七飞”就有的任务,测试发动机在极端环境,如极低温、无氧下的可靠性,否则点不着火,未来登陆火星、月球就回不来了)
再入、返回实验:
移除大量隔热瓦,测试易受损区域的耐受度、同时测试多款金属防热瓦性能(陶瓷隔热瓦易碎、检修成本高,未来可能也会减少甚至被完全替代)
验证安装在飞船上的功能性 “捕捉连接件”的热性能与结构极限
验证隔热瓦边缘设计优化方案可靠性
再入轨迹在动压最大时,测试后缘襟翼的结构极限
溅落印度洋
2)B16超重型助推器关键任务:
不返回发射场 “捕捉”(这次也没有安排“筷子夹火箭”,起飞-一二级分离-助推器回收比较成熟了)
级间分离后先受控翻转再启动返回助推燃烧(沿用“九飞”技术,保证分配更多推进剂至起飞阶段,以提升运力)
着陆燃烧过程中主动关闭1台中心发动机,测试中间环备用发动机补位能力,末期仅用2台中心发动机实现海面悬停,之后关机坠海(验证发动机系统的冗余设计有效性,以及非标准化工作模式下的可靠性,否则突然1台发动机关机就掉下来了,而这也是可重复回收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