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瑞典拍标牌被捕 中领馆紧急发声(组图)

哥德堡街头,一名刚踏上瑞典土地的中国留学生举起手机,对准一处设施的标牌按下快门。

他只想翻译那段看不懂的文字,却没想到这个寻常动作瞬间将他拖入瑞典执法部门的审讯室。2025年8月下旬,这名新生因“涉嫌拍摄重要敏感设施”被当地警方拘押,成为当月震动中国留学生圈的真实事件。



中国驻哥德堡总领馆26日发布的紧急领事提醒揭示了事件核心:该学生拍摄的标牌所在地被瑞典认定为“重要敏感设施”,尽管其行为初衷仅是语言翻译。

在瑞典法律框架下,此类行为可能触发刑事调查、起诉,并面临罚金或监禁的严厉后果。领馆声明中“拘押”一词的选用,折射出事件已超越普通警告阶段,进入司法程序。

瑞典对敏感区域的警戒红线远比表面标识更严苛。军事基地、执法机构、机场海关等要地及其周边,即使未设置明显禁拍标识,也可能成为法律雷区。



此次事件暴露的深层矛盾在于:中国学生习惯的“拍照翻译”学习方式,与瑞典基于国家安全的高度敏感性产生了剧烈冲突。

瑞典的安全神经始终紧绷。该国恐怖主义威胁等级自2023年起维持在4级(最高5级),属于“高威胁”状态。2024年全境发生枪击、爆炸案超400起,2025年仅1月就激增50余起。这种背景下,任何对敏感设施的拍摄行为,无论动机如何,都被视为潜在威胁——正如警方对该学生“违法拍摄”的定性。



文化认知差异成为隐形导火索。许多中国留学生对欧洲国家公共场所的开放性存在认知偏差,殊不知北欧国家对关键设施的防护边界远超出可见的围墙。

一个翻译需求引发的拘押事件,本质上是对“可拍摄范围”的认知鸿沟:中国学生眼中的普通标牌,在瑞典安全体系中可能是不可触碰的禁区。



中国驻哥德堡总领馆的紧急提醒直指三大高危区域:军事设施、执法部门及机场海关,并特别强调需留意“禁止拍照”“禁止进入”标识。其提供的应急方案具有实操意义:遇突发情况应保持镇定,立即拨打112(紧急)或11414(非紧急报警电话),同时联系中国驻瑞典使领馆。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事件发生在瑞典安全局势持续紧张的敏感期。2025年2月,瑞典安全警察局刚刚重申该国恐怖主义威胁等级维持4级,警告“高威胁”状态长期存在。



当反恐神经高度紧绷时,一个对准敏感设施的镜头足以触发强力反应——无论这个镜头背后的意图多么单纯。随着领馆紧急提醒的发布,在瑞中国公民的电子设备相册里,那些看似平常的军事设施背景照、海关建筑打卡照,都可能成为需要立即删除的潜在风险源。

Advertisements